职业院校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对接融合研究

2020-03-03 07:14岚,高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融合

魏 岚,高 强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早在2014 年6 月,在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产业文化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专业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群体的广泛共识。而职业院校中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应当如何对接融合,成为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最基础的育人单元,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校通过每个具体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1]。专业的设置与分类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标准不同。在研究型高校,通常是依据学科类别来设置专业,而在应用型高校,则是根据行业分类或职业分工进行专业设置。

在学校整体文化背景下,专业教职成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该专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特色并日趋稳定,专业文化是专业的灵魂,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群体意识、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等等。专业文化体现在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并且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体现出专业特色与专业价值,影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接口,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双高”建设重要任务。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成熟的专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凝聚师生力量,使广大师生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推动专业的发展,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因此,成熟的专业文化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必然要求。

(二)产业文化的内涵

产业文化是指在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其中的行业、企业和所有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统一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中包含的行业、企业和所有从业人员作为生产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产业文化,具有强大的进化能力,能够不断吸收和接纳外部的优秀文化。因此,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在产业中诞生和发展,受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影响的产业文化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展示出强大的引导能力[2]。一方面推动着产业的良性发展,诞生出一系列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出大批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无情地将不能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与劳动者淘汰出局。

二、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逻辑关系

(一)专业文化是培养人才的“土壤”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产业、行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与应用技能型人才。与之相对应,职业院校各专业的根本任务也就十分明确:培养相应产业、行业所需人才,帮助学生胜任相应职业,入职对应产业。

(二)产业文化是锻炼人才的“熔器”

产业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展示出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力量,决定了职业院校毕业生投身于产业中,必须接受和适应产业文化。因此,产业文化是将职业院校毕业生锻造成为合格行业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熔器”。

三、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及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为了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与社会生产活动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层次合作。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现阶段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增强产业、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顺利实施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1.“产教融合”有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统筹协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性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无缝衔接[3]。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对接可行性的研究,增强二者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普通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2.“产教融合”能够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产教融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方式兴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中优秀企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办学,激发了职业学校的发展活力,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有利于汇聚各种力量协同办学,形成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进而形成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

3.“产教融合”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提升: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方式,能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干会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虚拟仿真教学与实时互动运程教学,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4.“产教融合”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量与实际生产活动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会有力的支持产业健康发展,解决企业用工需要“再教育”而造成的时间成本提高与资源浪费问题。并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就业压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实现“产教融合”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与社会生产活动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4]。职业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因地制宜,灵活采用“顶岗实习”“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5]。

四、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具体措施

职业院校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对接融合,根本途径就是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明晰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职责,配合“产业文化进教育”

“产业文化进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支持,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都将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职业院校作为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的基层单位和最终实施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其表现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实施效果与成败[6]。然而,这一任务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单位就能够实现。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和确认工作目标,划分工作职责,灵活制定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实施“产业文化进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为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既具备职业技能与企业工作经验,又擅长教学工作。职业院校应落实常态化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并从企业中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干会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文化内涵,实现“职业文化进课堂”

教学是一切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职业文化进课堂”作为专业文化教育提升的基本切入点和主要途径,其解决的问题就是片面追求“技能本位”,也就是只强调职业技能提高,而忽视“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才全面发展需要[8]。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需求旺盛,使得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由于职业技能是决定毕业生能否入职的硬性条件,因此造成了职业教育片面追求“技能本位”的问题。然而,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沧桑巨变,经济面临转型升级[9]。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高职毕业生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职业适应力低、职业定位能力不足、缺乏就业创业能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职业教育工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重心的转变迫在眉睫,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全面提升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文化内涵。进而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实现职业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职业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文化课、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组成,虽然专业课中包含专业导论或专业概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但其中缺乏专业文化教育的内容,专业文化教育应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出发,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入对专业的形成和发展现状、所属行业和产业、社会作用和价值、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职业院校应深化课程改革,重新调整平衡基础文化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与课时比例,提升专业课和实训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文化内涵,灵活利用项目化、真实案例、模块化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职业文化进课堂”,将专业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最终使学生获得优秀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并逐步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提高职业素养,开展职业规划。

(三)对接优秀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

环境的熏陶在“企业文化进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重视校园环境中产业文化氛围的打造。学校应当根据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环境设计实训场所。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布告板、文化宣传栏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室内外的校园文化展示屏应播放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成果,介绍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与个人事业发展情况。校园内景观雕塑和布景的设计应突出行业特征,校园内的建筑、道路可以用行业精神与行业先贤名字命名。教学、实训、集体活动、重要庆典中学生应统一着装,各专业统一着装样式根据本专业工装特点选择,“订单班”统一着装样式应采用对应企业工装[10]。

学校应当积极联合优秀企业,组织学生在校园、社区或企业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校园招聘”“公益服务”“企业参观”等。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也能近距离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做到企业文化进校园。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融合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