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元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民生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民生实践,同时也缔造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就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的必要性、内涵与特征、发展态势、重要概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解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理论研究,而且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话语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2003 年是我国民生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2003年前国内学术界多用“人民生活”“群众生活”等词来表达民生问题,鲜有“民生”一词,对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土地改革史、新中国社会保障史等著作中。学术界对“民生”概念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形成与发展、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比较等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单独提出“民生”概念,在党的八大和十二大报告中虽然也提到过民生,但都是以“国计民生”的形式出现。2003 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表达民众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民生”概念,民生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仅从论文发表的情况来看,以“民生”在cnki上进行搜索,2003年前每年发表的论文少则数篇,多则数十篇,2003年首次达到百篇以上,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学界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我国民生议题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相关著作也陆续出版,如柳礼泉著《新中国民生60 年》,武文胜、艾琳著《中国民生60 年:与共和国风雨兼程》,李培林著《当代中国民生》,韩喜平著《民生中国》等。
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始于党的十七大以后。在十七大以前,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基本没有进入国内学界的视野。以“中国共产党民生”在cnki 上进行搜索,2007 年前涉及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极少,只有少量论文在探讨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三民主义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时,涉及一些与民生相关的论述。直接涉及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只有一篇,即1991年发表的《民生第一功——回顾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经验》,该论文将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民生实践。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在此时还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被提出来。在学位论文与专著方面,2007 年前没有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学位论文或专著问世。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国内学界发表了上千篇学术论文和数十篇硕博论文,在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主要特征、基本经验、重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国内已出版十余部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问题的专著。有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作为研究重点的著作,如于慧颖著《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朱小玲著《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有把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著作,如万泽民著《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张辰琛著《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理论与实践》;有集中于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经验的著作,如林祖华著《造福民生: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与经验》,刘义程著《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1927-1937)》;也有集中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如万志昂著《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民民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等。
近年来,话语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民生话语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民生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集中探讨民生新闻的话语形态、民生新闻的话语传播、民生新闻与话语权力等。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民生理论与实践。如吕明、方小教著《“民生”的话语分析:基于历史比较》,付子堂、常安著《中国古代的“民生话语”》,曹达全著《民生保障:一种权利话语分析》等。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探讨源于对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应的话语体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问题。在研究中国民生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著中,不少学者已经涉及该问题,并作了一定的阐述,但直接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为研究主题的论著并不多见。根据cnki检索统计,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进行检索,仅查到魏建克著《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话语》,李辉容、叶飞霞著《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建构解析》,李宝艳著《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发展及当代启示——基于历次党代会文献文本的研究》三篇学术论文,一篇福建农林大学李辉容的硕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建设研究》。目前,尚没有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博士论文和专著问世。
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脉络来看,2003年国内学界首先关注的是中国民生建设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2007 年后开始探讨中国民生建设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有了中国民生建设的成就和组织力量,如何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中国民生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民生建设成就,更不能直接用西方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民生建设实践,中国有必要建立一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并能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智慧的中国民生话语体系。刘小敏等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但中国没有相关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学者往往会借用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等西方话语来对接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西方理论话语体系和中国的政策话语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话语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建设做出合理性解释并指导实践[1]。曹爱军指出,中国正在经历生存型社会到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西方社会对各国社会福利、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范式。中国学术研究应根据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直面政府民生发展和公共服务实践的困境,尽快构建具有中国“品格”的理论话语体系[2]。窦孟朔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认识到从话语视角研究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当代民生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问题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3]。
2.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内涵和特征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往往把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等同于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思想或观念。实际上,话语作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支配下的表达系统,民生话语与民生思想或民生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着显著的区别。李辉容认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意志的统治阶级,将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等转化为话语权力,在带领人民开展民生工作、改善民生事业过程中所阐发的一系列体现民生理念、民生思想和民生实践的话语,这一系列民生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最深刻、最忠实的表达。”[4]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特征,张艺等将古代民生话语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指出在古代政治话语体系中,民生被当作是一种恩赐,其基本表达逻辑是“王道—民生”,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民生问题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把民生视为政府的职责,在民生表达话语中,将民生视为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5]。李辉容等从目标话语、理念话语、方法话语、依靠力量话语四个维度分析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构建,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呈现出话语目标明确性、话语内容全面性、话语情感亲民性的特点[6]。
3.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发展态势研究
关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发展态势,吕明等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变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特点己经不同于过去那种“纯粹性的政治话语”,而是有了不同的表征,具体体现在“关注民生”由手段转为目的,从“人民民生”转向“公民民生”,从政策民生转向法律民生[7]。魏建克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民族富强话语、改革发展稳定话语和社会和谐话语三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在民生思想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品质[8]。李宝艳以历次党代会文献为蓝本,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民生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行了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话语强调基本生存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话语强调人民生活改善;十年“文革”时期,民生话语缺失,党的工作重心逆转;改革开放以来,民生话语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该学者认为,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呈现从革命话语体系向执政话语体系转换,从突出生存权向突出发展权转换,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换的发展态势[9]。
4.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概念研究
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组织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概念史,重点在于把握住民生话语概念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发展逻辑。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概念尚缺乏系统梳理,但对“小康”“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概念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这些概念的生成语境、演进历史及当代价值等问题。以“小康”话语的嬗变研究为例,史宏波等指出,自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概念以来,小康社会的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内涵上、内容上和要求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体现了“小康社会”概念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力[10]。严运楼认为,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标志着中国民生事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提升和飞跃,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1]。贾绘泽基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对“小康”概念的嬗变进行研究,指出小康在封建社会与“大同”概念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理想社会;近代以来,小康与西方理论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目标和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赋予“小康”概念崭新内涵,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符号概念[12]。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话语来表达民生关切,直面现实、贴近群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树立了典型。陈理等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在宏观政策思路上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在民生工作思路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在解决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3]。郑功成分析了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外延则是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同层次与满足这种需要的供给形态的总和[14]。于慧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保障和改善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方面作过诸多论述,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涉及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和基本权益的内容。这些论述形成的先进民生理念,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15]。
伟大的时代呼唤构建更加科学有力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杰出成就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和话语概括。从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民生话语概念的泛化
当前,学界对何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还没有展开足够的研究。如前所述,还只有一位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下过明确定义,没有形成“争鸣”的态势。虽然有不少论著在其内容中提到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概念,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真分析,仅仅是机械地搬用、套用“话语”这一新概念,把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与“话语”作生硬的联结,并未体现中国民生话语本身的生成和运行逻辑。有的学者把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或民生思想等同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甚至把党的文献中只要和民生有关的表述都列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范畴,没有考虑这些表述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此外,对民生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概念的泛化。有的学者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民生,把凡是同民生有关的,不管是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列入民生范围内。有的学者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民生,认为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一些基本的发展空间和基本的权益保护。对民生理解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进而造成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概念的泛化。
2.民生话语研究的碎片化
新世纪以来,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开始广泛运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话语体系建设做出过重要指示,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术界更是掀起了对话语体系研究的高潮,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也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当前学界偏重于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中个别概念的考察,专注研究词汇概念的演变、译介和传播过程,却较少关注产生话语的语境和话语的实践历程。目前尚无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著作和博士论文,现有的研究只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基本脉络进行了初步探讨,没有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话语演进进行系统研究。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中国民生话语的过程中,正是以各个阶段国情为主要依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话语创新或话语概念的再诠释。这就要求在考察话语本身的同时,还要考察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实践依据、传承发展等问题,以反映话语的全貌,避免研究“碎片化”。
3.民生话语的时代价值研究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6]西方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在当前中国可谓大行其道,在某些领域和学科甚至成为主流。部分人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道路,借用西方话语在国际上发出声音,貌似“融入世界”,实则极易掉入话语陷阱。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成就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还是用西方“福利社会”话语体系来解读,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由于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时代价值研究不足,没有打造出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体系,同时,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为世界民生建设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如何提升中国民生国际话语权等问题也缺乏深入研究等,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民生建设的客观评价。
基于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研究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1.加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学理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理论中的中国”。加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乃至构建中国民生话语体系,关键要有反映中国民生建设现实逻辑与问题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理论。当然,反映中国民生实践的核心理论一时难以概括出来,但围绕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积极开展学理上的分析,对于我们提炼中国民生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大有裨益。第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使用边界。当前学界虽经常使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这一概念,但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使用边界却没有明确的界定。哪些话语可以归类为民生话语,哪些不能归入民生话语,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第二,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概念。话语是由核心概念组成,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关键在于提炼出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单个概念的研究,而是要提炼出概念群,然后对这些概念群进行知识考古,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整体面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概念群进行知识考古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把话语作为物质生产上一种观念形态,避免把概念的变迁史等同于中国民生建设史,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第三,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从哪些方面指导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哪些思想精髓,借鉴和吸收了哪些国外文化思想,等等。
2.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缘起与流变
第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缘起。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时候开始构建自己的民生话语,最初构建了哪些民生话语,构建这些民生话语的历史语境是什么,进而探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与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关系等。第二,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流变。为避免研究“碎片化”,要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在救亡图存语境下、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语境下、改革开放语境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境下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分析其主要内容、历史语境、传播机制等。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也要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时代主题和基本特点。第三,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继承发展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语境、主题、核心概念都存在差异。把握他们之间内在的继承发展关系,才能有效理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构建逻辑,进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如何由一种革命型话语转变为改革型话语,革命型民生话语的局限和贡献是什么,改革型民生话语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革命型民生话语的扬弃,等等。
3.积极挖掘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当代价值
第一,要总结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植根于中国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进行经验总结要直面中国民生问题,并在回答问题中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要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客体权力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总结。第二,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当代启示。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哪些重要启示,对于把握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重要启示,对于深刻把握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要求有哪些重要启示,等等。第三,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世界价值。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构建借鉴了世界哪些优秀文明成果,借鉴了哪些国家民生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哪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要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构建是如何体现大国担当的,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