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南京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18)
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能力的关键。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职责,理应担当文化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已有的实践经验出发,积极改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不足,创新扶贫手段和方式,以期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精准扶贫遵循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原则。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应继承六个精准理念,体现精准识别,精确施策,精确评估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相关产业、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等举措,与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对接,充分考虑特殊性、尊重差异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文化帮扶活动,达到提升困难群众文化知识素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目标[1]。
第一,文化精准扶贫能够激发自主脱贫动力。文化精准扶贫在思想上引导群众自觉抵制等靠要,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观念,在行动上为贫困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职业技能,增强致富能力。通过文化扶贫建立起造血机制,才能保障脱贫攻坚成效的可持续性。第二,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开展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播和技能培训,能够将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致富手段的贫困群众转化为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的有生力量,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化人才,为当地发展输入智力资源。第三,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文化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式扶贫走向精准滴灌,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能够确保扶贫资金和资源真正扶到根上、点上,取得政策效应、资金效应、帮扶效应最大化。
重庆图书馆联合各区县43家图书馆,首创农民工服务联盟,以“融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农民工教育培训为抓手,构建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联盟在农民工聚集地段,如在地劳务市场旁开设民工图书馆,投放贴合其需求的职业技能、医疗保健、法律法规、娱乐休闲类图书刊物和多媒体资源。针对农民工群体作息不规律,休息时间和图书馆开放时间不重合的问题,联盟将各类共享资源上传到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共享工程网络服务平台,包括讲座教学视频、数字图书、新闻资讯等,支持网络端在线访问,让民工朋友可以灵活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免去奔波之苦[3]。为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联盟成员单位定期举办农民工和下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结合学员工作经历、兴趣特长和接受能力,提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技术培训项目,如家政、焊工初级、电工技术等,培育多工种岗位技能人才,促进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湖北省襄阳市儿童图书馆结对帮扶农村小学,在偏远山区学校内建立分馆,提供400多种儿童书刊、杂志,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优秀作文选、童话集等,并定期淘汰老旧图书,增补新书,切实解决了山区孩子无书可读的窘境[4]。
内蒙古农牧区远离城镇人口集聚地,处于网络服务盲区,导致农牧民无法获取网络信息和知识,成为数字文化贫民。内蒙古图书馆开展“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帮扶35个旗县建设移动数字加油站,通过WiFi覆盖将海量的优质数字资源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推送到农牧民身边,对4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提供全天候免费服务,200多万农牧民受益[5]。除了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在搭建共享平台,推进信息资源联通方面也不遗余力。首都图书馆向和田地区图书馆赠送电子读者证,读者可以凭此证浏览首都图书馆丰富的数字文献。首都图书馆还与云南开放大学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向云南地区开放读秀等数据库使用权限,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数据库内资源的免费下载[6]。此外,多个省级馆研发打造数字设备,推进数字资源加速下沉,服务方式由“在场”转为“在线”。浙江图书馆自主研发“悦看热点”盒子,精心制作科学知识短视频。这些趣味横生的数字作品乘着“悦看热点”盒子的东风,来到山区孩子身边,帮助他们解锁科学世界的奥秘[7]。
项目实施要精准,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参与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认真调研帮扶地区资源禀赋、文化历史背景、贫困根源,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发展战略。河北省图书馆定点帮扶的回回墓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经过实地考察,扶贫人员发现该村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植被环境有利于养殖业发展,当地养殖畜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村民缺乏科学养殖和经营管理的知识,因而收入微薄,效益低下。为补齐发展短板,2016年河北省图书馆组织河北省畜牧业专家到回回墓村,开展了养殖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指导、答疑解惑、讲座宣传等方式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分析市场动态和需求,讲解疫病防治、饲料配比等实用养殖知识。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村民的养殖水平和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7年,河北省图书馆又帮助该村贫困户建起了特色养驴项目,从购买、饲养到出售全程请来了技术人员指导,消除村民不会养、不敢养的后顾之忧[8]。河北省图书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精准文化帮扶助推本地养殖产业振兴,为贫困群众铺平致富增收路。2017年,回回墓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达3 800元,率先达成了整体退出贫困村的奋斗目标。文化扶贫要让贫困群众切身体会到经济上、文化上、能力上的改善和获得感,才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也关系到帮扶项目的最终成败。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单靠图书馆的内部力量显然不够,发挥多主体的能动性,统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村干部、志愿者、民间文艺团、农民主体等各种力量,方能持久发力。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联合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等,把城市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作为基层分馆或服务延伸点,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工作共融、信息共通[9]。筹措扶贫资金除了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还应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企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多元经费获取模式,满足文化扶贫的资金需求。在人力资源方面,一要充分发挥扶贫干部、村官的作用,依靠他们对基层情况的熟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防止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二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挖掘本土文化人才,组建文化协管员队伍,多一些文化共建,少一些政府包办,培育文化自觉与自信。三要构建志愿者服务平台,让来自社会各阶层、拥有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充实服务队伍,破解基层人才匮乏的难题。
习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10]。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应也不会在2020年脱贫目标实现后戛然而止。只有完善管理体系,形成服务保障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一要完善文化扶贫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各部门扶贫职责,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量化考核指标,对帮扶对象的情况进行动态追踪反馈,并以此为决策依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考评结果客观真实。二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考核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在文化扶贫中表现出色的地方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率先脱贫先进个人分享成功经验,以脱贫致富的真人真事坚定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脱贫热潮。三要建立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建立起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文化扶贫菜单,形成个人文化扶贫信息档案,由“区域瞄准”转向“个体瞄准”,让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资源投放更加贴合个性化需求。
基层需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当前流动图书馆下乡、图书捐赠等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欢迎,但也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缺乏创新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效用递减,而且成本较高、可持续性差。想让文化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就不能止步于文化救济,地区的原生文化不可忽视。一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寻找新的文化生长点,对生态旅游、红色革命遗址、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工艺等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融合、行业互补,以文化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公共图书馆今后不妨认真梳理具有市场潜力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取得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助推农家书屋+电商提档升级,为其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和智力支持,利用信息资源优势为市场决策提供依据,指导从业者在创意包装、产品设计、营销手段上深耕细作,增加本土产品文化附加值。
未来一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必然要契合发展形势变化并做出相应变革。公共图书馆要继续践行精准理念,保持减贫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强多方协作,完善管理制度,开发特色资源,从以文惠民走向以文富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把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建设资源转换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