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强
(江苏省海门东洲国际学校)
对话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与对话教学有关。由此可见,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对话教学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等)在共享信息、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互动交流。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来说,沟通性是其教学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话教学营造了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合作的生态关系,形成了互动的、交往的双向机制,达成了一种创造的、生成的理想状态。对话理念的引入,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无穷活力。语文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可以说,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原则。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基础与中介,也是对话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过程从问题出发、向问题前行、在问题中升华。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往往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在对话教学中,建立具有整体意义的“问题群”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形式化的问题是肤浅的,缺乏思维含量。“为什么”“怎么办”“还有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酒》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了怎样的家乡味?”“家乡的哪些人或事可以体现出这种味道?”诸如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因此,问题思维含量的大小,决定了师生对话质量的高低。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问题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的设计不但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而且要把握好难易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思维呈现一定的梯度。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也要满足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桃”的学习程度。
一个差的问题往往表现为条件是给定的,解法是固定的,答案是唯一的。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的特性,条件是明确的,但解法是多样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对话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里的“文本”是指课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直接接触文本的方式。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果阅读教学抛弃了文本,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空洞、虚假的泥潭。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与作者对话。这个对话过程,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批判的过程,还可能是“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侧重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在文中,小弗朗士看到很多小镇上的人来到了教室,感觉很“诧异”。“诧异”是什么意思?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很“诧异”?学生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了“诧异”一词的含义。而寻找“诧异”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本内容,直到真正找到小弗朗士“诧异”的原因。这是一篇小说,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多揣摩、多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文本背后折射出的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进行了深刻体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就是一个理解主人公、理解作者的学习过程。
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文本内容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相互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由此及彼地拓展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一些文本中的阅读难点或疑点,教师通过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进行精要点拨,帮助学生轻松迈过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到达深层次阅读的境界,这样的师生对话才是有效的。
例如,教学《海燕》一课时,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安排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的环节,然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围绕文中“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这句话,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深度对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师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盲点进行了适度点拨。在对话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海燕”中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文章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用海鸥与海燕进行比较,通过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了海燕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多次对话,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知程度,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互动、和谐的状态之中。他们是对话的主体,也是对话的客体。在伙伴式群体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为补充。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智慧的光芒,学生的观点在争论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学生的精神在相遇中激活生命的灵性。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课上,有学生提出:“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去车站没有人送是正常的。但是父亲却说“不好”,这里的“不好”包括哪些内容?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让茶房去送可能不会尽心尽职。也有的学生说,假如让茶房去送,他不会想到为“我”买橘子。还有的学生说,父亲送我,特意为我买橘子,是代表一种运气、一种福气的意思,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在讨论、交流中,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动人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入了深阅读层面,较好地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反思是最好的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学生进行自我对话,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梳理、对重点难点的回顾、对问题解决的反思上。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学生的自我对话,那么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不会很深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对话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学习笔记或者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在练笔中增强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