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海燕
【摘 要】目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我院进行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治的有9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49例,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49例,采用系统性早期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P小于0.05,说明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长期系统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治疗有效率,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1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性心脏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因而需要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本研究中对98例患者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探究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法,研究过程方法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
在我院进行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治的有98例患者,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患者治疗时间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实验组49例。在对照组中,20例患者为女性、29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范围在42-77岁,平均数值为59。在实验组中,21例患者为女性,2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范围在41-78岁,平均数值为58。排除标准:将伴有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疾病障碍、语言障碍以及不配合治疗等患者给与排除。在进行本研究之前,均已向患者说明情况并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得到的P值大于0.05,因而说明对两组患者除实施方法不同之外,其他因素均不干扰试验结果,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实施方法
患者收缩压大于140 mm Hg,舒张压大于90 mm Hg,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显示左心室肥厚,间隔以及左室后壁大于13毫米。经超声心电图检查显示病患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增加,左心室心肌重量增加。患者均存在精神紧张、劳累、情绪激动等症状[1]。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内包括常规抗高血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治疗等。对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长期、系统性早期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通过饮食运动控制患者血压水平。让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水平,通过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保护患者心脏功能,这些药物具有稳定、持续的降压效果。若患者存在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降低负荷,使用扩血管类药物,可以配合使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利尿剂等进行治疗[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若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分级没有好转,血压水平不变则为治疗无效;若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分级和血压控制水平有一定改善,则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分级和血压水平均恢复正常,则为显效。
1.4 研究数据分析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数据结果也不同,对两组数据进行SPSS统计学分析,分别将两组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得出的x2值或P值进行比较,若检验结果P<0.05,说明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相比较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和72%,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上有明显差异,P值<0.05,说明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实验组治疗效果更好,结果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变化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P小于0.05, 见表2:
三、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血管疾病,临床中针对该疾病通常采用药物方式进行治疗,且治疗时间较长,本研究为探究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治效果,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长期系统早期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P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综上,通过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长期系统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參考文献
李一衡.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与早期治疗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 南,2016,36:119-120.
张屹.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价值的探讨[J].大家健康,2014,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