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奋勇拼搏”。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来之不易成绩的一条重要经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激励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中奋勇拼搏”这一重要认识放到突出位置。
激励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出了部署,主要包括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性。在地方工作中,也要运用好这一重要方法论,如激励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动能。江苏未来关键是要根据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把“为GDP而竞争”的制度,切实转变为“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制度。如发挥南北两个积极性。在江苏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苏北是关键,我们要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以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等高铁线路通车为契机,对影响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区位条件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超前投资,大幅度提升我省铁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缩小三大区域的区位条件差距。同时,在总结过去南北共建产业园区、飞地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南北互利的合作模式。可以借鉴上海松江G60科技走廊中“双向飞地”的经验模式,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让苏北企业在苏南合适片区打造集总部研发、产融结合、招商引资、宣介孵化于一体的实体化园区合作新平台。
激励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近年来,江苏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围绕促进科技经济结合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两条主线,聚焦痛点、精准施策,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前行。当前进一步疏通创新活力、激发创新潜能、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关键是创新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对此,要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新态势,在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科技产业融合、宽容失败氛围营造等方面率先突破,以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努力放大科技创新的财富效应。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要抓住科创板建设等重大机遇,让资本市场独有的定价功能使得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得到市场化体现。二是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遵循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是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和科技活动的重要承诺,也是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力争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相结合构建服务平台,引导和促进智力密集型高端科技服务业发展,打造“高精尖”的新型科技服务业,培育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竞争新优势。在围绕知识产权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推动科技人员价值的市场化体现。
激励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民营企业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企业家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浓厚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支持,要从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角度,将民营企业放在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同一起跑线上,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化力量真正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江苏大地孕育了众多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在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方面更可以彰显特色。一是更加重视草根创业的企业家。“高手在民间”,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本土人才、草根阶层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颠覆性思维和商业模式的伟大企业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无一不是打破了传统。要将政策更加侧重于普惠型的营商环境的塑造,今天“铺天盖地”、明天“顶天立地”,使江苏形成创新创业的汪洋大海,在初创企业中形成江苏的世界级企业。二是激发“二代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的积极性。相对于我省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的第一代企业家,社会普遍反映做实业、尤其是做制造业辛苦。如果大量二代企业家没有兴趣、没有信心继承家族产业,没有意愿进行艰苦奋斗、二次创业,民营企业也就不可能会有大规划大投资的计划,也没有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意愿。新生代承载着民营企业传承發展的重任,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起来,让新生代企业家更好地传承苏商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
激励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对标中央部署要求,按照省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着力兜牢底部、补齐短板、强化基础、回应关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一是努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居民主体集多种经济行为于一身,购买力水平直接影响内需,近年来我省消费贡献率总体上低于全国水平。要利用纳入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等机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提升我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同时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持续激发居民主体发展新活力。
激励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要积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正向激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鼓励和支持各级干部勇于开拓、有所作为,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探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干部考核、选拔及退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同时,要按照中央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落实“三项机制”,积极关心和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干部,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教授)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