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总数据来源,根据“网络文学”关键词进行检索,对897篇文献作者、关键词进行cite spaceⅢ计量分析,探析研究热点原因与研究不足之处,为未来网络文学产业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学;cite spaceⅢ;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关于“网络文学”的关键词定义存在问题,因为“网络”与“文学”两个概念都拥有太大的外延和内涵,所以对“网络文学”的严格学术定义可能永远是不可能的。因此文中所指的“网络文学”限于由第一作者主动发表在网络文学网站或媒体上的文学作品。近年来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2015年后网络文学产业开始形成了以IP为核心,加强原创内容的生产输出,到2016年泛娱乐产业爆发,各类资本投入增加,伴随网络文化市场开始向海外拓展,足迹逐步遍及全球。
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政策条件、市场环境日臻完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显著。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分析当前“网络文学”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补充更加丰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网络文学文献研究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网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 spaceⅢ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07年至2017年间文献进行分析。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软件,能在JAVA应用程序基础上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跟踪研究热点和探测科学研究新趋势。本文通过检索关键字“网络文学”粗略搜索得到文献12180篇。精确搜索“网络文学”,时间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5日,得到1055篇文献,去除其中无作者、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及非相关内容文献,得到有效文献 897篇,通过统计得知,有效文献年限为2007年至2017年,操作时间为2018年1月5日。
(一)年度发文数量
根据上图可见,网络文学文献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从2007年至2013年以±30%到81.2%增长率之间波动增长阶段,文献每年数量增长不稳定,有增有减;二、从2013年至2017年以增长率160.6%到255%不等的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从2013年至2014年间,增长率达到最高的255%;三、2015年至2017年,以12.3%至40.1%增长率稳步增长阶段,2015及2016年增长较快,2017年有增长放缓的趋势,但文献总量达到历史最高——292篇。
(二)研究方法分析
从收集到的897篇文献分析来看,几乎全部都在人文社科的不同领域,美学、文艺学、传播学、法学和管理学商学等进行定性研究,如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考究等。仅有的定量分析是通过B-S期权定价模型对网络文学版权进行价值评估及对网络文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及权重进行计量分析。
(三)研究学者分析
通过时间跨度从2007-2017年,TOP N选择TOP50,Node types为Author,Term Source为Author keywords(DE),Years per slice为1年运行cite spaceⅢ,得到了图2作者共线网络图谱如下。
通过对897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文超过2篇的作者为57人。因为中心度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具有较高的中心度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发文最多的学者为欧阳友权和邵燕君,均发文14篇,但是邵燕君的中心度为0.01,由图2可知,邵燕君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
由图3可知,对“网络文学”研究成果中,超过5篇的研究机构有七所大学,分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32篇),中南大学文学院(16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8篇),安徽大学文学院(6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5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5篇),中国传媒大学(5篇)。可见主要研究单位集中在各高校文学院之中,地理分布主要以北京为主。
二、网络文学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关键词,顾名思义是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这种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承载最主要、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是获得更多信息资源的入口,是掌握重要信息的关键所在,能够激活更大范围的信息储备。根据时间跨度从2007-2017年,TOP N选择TOP50,Years per slice为1年运行cite spaceⅢ,得到了169节点和478条连线组成的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
从图4整体图谱来看,整个共词核心网络比较集中,出现了“网络文学”“网络小说” “IP”“网络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版权保护”“腾讯”“起点中文网”“唐家三少”等核心节点。各个节点之间联系紧密,以“网络文学”及“网络小说”为中心,向影视、文学网站商业模式等不同领域蔓延。“网络文学”“网络小说”“IP”“腾讯”“起点中文网”“唐家三少”“版权保护”等关键词居于共线网络的中心位置,说明国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侧重方向并不在传统文学价值探讨,而在其与其它演绎方式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的IP市场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网络文学”方面的研究关注重点最初为批判性讨论。学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现纯粹以黄暴博取眼球的低俗娱乐消遣,并非文学。随着网络文学产业逐渐正规,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所谓“堕落”,或许正可给学界尤其是正为“转型”“扩容”闹得焦头烂额的文艺学一记促人猛省的当头喝棒。随着网络文学逐步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比较分析,承认“网络小说”非精英化和低俗化的同时,尝试从多元价值趋向来分析和多元化特征进行解读。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网络文学带来的市场价值,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和发展空间的研究,伴随着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及海外传播,网络文学也开始承担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责。
“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代表方面,通常以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热播电视剧《琅琊榜》、《花千骨》等。但是能够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依旧属于凤毛棱角,网络小说盗版问题也很严重。业内调查显示,2018年,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近60亿元,超过现有市场规模的一半。鉴于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学版权保护。
2015年后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资本市场逐步加强对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实践分析,探讨案例成功原因,IP热的成因、本质及影响,寻求网络IP的影视转化策略。网络文学IP影视改编价值评估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和讨论。
从历史文献的检索研究中可以了解到,“网络文学”从最初的批判性讨论,逐渐发展成为“利”大于“弊”的热门产业,在政府监督管制的加强与市场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势头正猛。
(二)建议
1.网络文学定量分析研究有待加强
通过对网络文学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网络文学研究方法主要定性研究。为丰富网络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未来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可以结合网络文学特点,如点击率、收藏数、打赏等数值,通过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对网络文学产业进行定量分析。
2.网络文学市场价值研究有待深入
上文已知,在“网络文学”研究成果超过5篇的研究机构有七所大学,其中以六所大学文学院为主,研究学科角度多为美学、文学、文艺学等。而从网络文学研究热点分析来看,更多数量的文献集中在法学、管理学、商学等学科。可见,当前网络文学研究热点主要在文学价值与市场价值两方面。在对市场价值方面的研究热点,即网络文学IP衍生角度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很多研究内容停留在网络文学IP衍生过程及结果的探讨,如票房、收视率及作者收益等层面,对网络IP的符号意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溢价等问题探讨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韩国)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D].北京大学,2011(6).
[2]易观,2016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年度)综合报告[EB/OL],http://www.useit.com.cn/thread-12829-1-1.html,2016-7-21.
[3]艾瑞咨询,2017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EB/OL],http://report. iresearch.cn/report/201709/3057.shtml.
[4]Chaomei Chen,Ⅱ-Yeol Song,Xiaojun Yuan,Jian Zhang. The thematic and citation landscape of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85-2007).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8(67):234-259.
[5]基芳婷,吕娟.网络文学版权价值评估研究[J].无形资产评估,2017(9).
[6]严佳乐,杨海平.网络文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编辑,2016:83.
[7]李杰,陈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89.
[8]宋姝锦.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3).
[9]陈立群.网络文学“堕落”论的文艺学反思[J].中州学刊,2011,7(4):239-240.
[10]张春梅.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J].中国文艺评论,2017(11).
[11]李敏帆,王贞子,黄思佳.试析当下网络文学传播的价值趋向[J].新闻知识,2017(8).
[12]刘丽平.中国网络文学多元化特征分析[J].语文建设,2017(8).
[13]闫伟华.网络文学发展的盈利模式及发展空间——以盛大文学为例[J].中国出版,2010(12).
[14]庹继光.我国“文化走出去”中网络文学担当与路径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9.
[15]史竞男,袁慧晶.一年盗走60亿 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任重道遠[EB/ OL].[2019-05-06].http://www.china-xian.com/ITkeji/201905/06170979_1. htm.
[16]赵兵,郭才正,祁汝峰,马云辉,王飞.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学版权保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
[17]李嘉慧,赵霖琳.浅析网络文学改编剧《琅琊榜》的成功因素[J].视听,2015(12).
[18]闫伟华.网络文学IP热的成因、本质及影响——一种“注意力经济”的解释视角[J].中国出版,2016(12):24.
[19]龚可昕.浅谈中国IP(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版权为例[J].纳税,2017.
作者简介:商培禹(1990-),女,黑龙江,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