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思想管窥

2020-03-02 02:17任丁行雅茹王孝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启示大学

任丁?行雅茹?王孝庭

摘 要:  《大学》是我国古代一部较早的教育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书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蕴含在《大学》中的部分教育思想,提出现代教育应该借鉴古代教育理念的观点。通过创造性地挖掘《大学》的部分教育思想,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现代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关键词:  《大学》 教育思想 启示

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文本越来越被认识和接受。《大学》作为一本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包含了先秦私人教学的经验以及对教育作用、教学原则的理论概括,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其中蕴藏着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值得我们再认识与思考。本文侧重对于《大学》中部分教育思想的阐释,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些许启迪。

一、《大学》源流略说

1.先秦两汉

《大学》是一篇论述先秦教育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的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得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对《大学》的注解也愈来愈多。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下令开设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从此,经学成为官方哲学,出现了一大批专门解释《诗》《书》《礼》《易》《春秋》的学者。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所编写的《三礼注》中的《礼记·大学》是现今可以查到的最早注释。他以毕生精力来著书立说,使得经学进入到一个“小统一时代”。他所编著的《三礼注》有三个特点:一是偏重对于疑难字词的解释,不仅注重对传统注的理解与继承,而且常常能够自创自新,见解独到。二是打破了师承的束缚,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其三是释文力求简明扼要。

2.初唐北宋

唐朝统治者对于经学的重视再次促进了经学的发展。韩愈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对《大学》的独到理解上并加以发挥。李翱在编著《复性书》的时候也引用了《大学》。孔颖达于贞观十六年(642)奉旨编成《五经正义》,其中《礼记正义》说:“此经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积德而行,则近于道也。”孔颖达的《礼记正义》重点是对“诚意”的解释:“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圣人不惟自诚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 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对于后人理解《大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的影响。

北宋年间,程颐、程颢极力推崇《大学》,程氏兄弟认为此书出自孔子之手。朱熹受二程影响,将《大学》分离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这使得大学独成一书,也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3.元明清三代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颁布考试书目,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必考书目。这就奠定了《大学》为“四书”之首的位置。元代关于《大学》研究的书目也颇多,其主要代表为《大学直解》和《大学集说启蒙》。

明清時期对于《大学》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统治者也更加推崇“四书”,极力通过儒家经典来维护国家统一。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学者为《大学》作注。因此《大学》的注本层出不穷,如《大学章句大全》《大学古本旁释》《近溪子大学答问集》《大学指归》《大学证文》《大学古本说》等等。

二、《大学》的思想渊源及其成书年代

1.思想渊源

相传曾子释孔子大学之道语,以成《大学》一书。《论语·学而》篇,孔子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者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实际上,有子和曾子的回答是对孔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的回答,况且《论语·学而》篇中只有他们二人才可以称为子。由此推测,有子和曾子很有可能是孔子的助教,所以曾子记《大学》一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故而《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必然继承了《论语》的思想。统计显示,《大学》全书共1546个字,引用《尚书》和《诗经》有146字,约占全书的9.4%,可见先秦文化典籍对《大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成书年代

《大学》原为《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后经朱熹整理才成为“四书”之首。所以要想弄明白《大学》的成书年代,须从《礼记》入手进行推论。唐朝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这样表述:戴德将二百四十篇的古礼删除为八十五,而后戴圣又将其删为49篇,名叫《小戴礼记》。后来马融、卢植等经学家为《小戴礼记》作注,大行于天下。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礼记》。

今人关于《礼记》的成书过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小戴礼记》是戴圣原书。持此观点的学者如杨伯峻、杨天宇等。第二种则认为,《小戴礼记》的成书年代在戴圣之后、郑玄之前。后者的观点也就意味着《小戴礼记》既不是戴圣所撰,也不是郑玄所写。笔者比较赞同前者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郑玄明确指明戴德、戴圣分别传授大、小戴《礼记》。在郑玄的《六艺论》中可以找到证据。况且唐朝的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也引用了这段文献。《六艺论》云:“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

第二,郑玄《礼记目录》记戴圣的四十九篇《礼记》文末都有“此于别录属某某”。如:《礼记》第一篇《曲礼上》文末云:“此于《别录》属制度。”《礼记》第三篇《檀弓上》文末云:“此于《别录》属通论。”《别录》为刘向所撰。这就说明《小戴礼记》中含有刘向的《别录》。所以《礼记》四十九篇的抄录时间为汉成帝命刘向校书之前。

三、《大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1.教育理念—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中的“道”包含了我国古代哲学的重大命题,单从字面理解就有多种意思:①供行走的道路。《老子》第五十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②道德、正义。《孟子·公孙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道教、道士。《世说新语·排调》:“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④宇宙的本质或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⑤方向、方法。《报任安书》:“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根据语境的推究,“道”字作方向、方法讲是比较中肯的。

杨伯峻先生认为,《大学》是一部使读者树立远大志向的书。因此,朱熹将《大学》一书理解为阐述学习的方法就显得有点狭隘了,即“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这也印证了将道理解为方向或志向是无可厚非的。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那么,对于一名教师要止于什么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角色。面对一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天要有学习新知识和温故而知新的时间。

其二,教师也是一个服务学生的特定角色。为了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该克制自己的忿怒、恐惧、好乐、忧患,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其三,教师还是一个具有高度示范性的特殊角色。教师只有将明明德和亲民落实在行动中,才能使学生心向往之,努力向前。

2.教育实践—格物致知

《大学》指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最早对“格物致知”作注解的是汉代郑玄。郑玄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孔颖达则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己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

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我们在《大学》一书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到除“格物”“致知”兩条目外,其他的六条目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到底是在文本的保存中不慎丢失,还是人为故意残缺,不得而知。但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在整个《大学》中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他在《答朱子札书》中说:“知读《大学》,甚善。大抵其说虽多,多是为学之题目次第,紧要处是格物两字。”他注解为:“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显然,他认为的“格物致知”是对万事万物的追究来寻求先验的真理。宋朝的理学家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人们因为欲望而逐渐丧失了明德,故而通过“格物”重新获取这部分丢失的知识。如果进一步将朱子的解释与当代相结合,笔者认为,“格物”是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致知”则是每个学生具体获得的认识。“致知”和“格物”的有机结合,深刻地批评了离开行动空谈思想的不良学习之风。

格物致知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务必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育者要“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力和劳心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学不成。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教育中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这既是对学习者的要求,更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任丁,男,甘肃张掖人,教育学学士,二级教师。行雅茹,女,山西运城人,教育学学士,二级教师。王孝庭,男,甘肃武威人)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启示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