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要从感悟语言入手

2020-03-02 02:17邵正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喻体

邵正堂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要从感悟语言着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能让语文课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教师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和课堂的陪衬。学生要融入课堂,学生的语文思维要得到训练与培养。

备课时,先自己思考,从什么角度切入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学语文、用语文。我认为应该从语言本身入手。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先自己朗读课文,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形成初步印象,再去查看关于这一课的各种文献,特别是特级教师对这一课的论述或教案、录相等,尤其关注一些核心期刊或一些知名期刊关于这一课的相关文献,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上的相关论文,仔细阅读,并做好笔记,有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上课时使用,有的写在教案上,作为资料用。真正准备上课时,先在教案上默写一遍上课程序和具体内容,最后再去制作课件。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清晰思路,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部编版教材在编写时将单元作为一个组成单位。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要讲民俗和传统文化,而分解到本单元教学中,可以将江南、陕北的民俗文化进行对比,思考它们是如何运用文学来体现安塞腰鼓特点的;《社戏》中的江南是清新的、朦胧的、淡雅的月夜;《安塞腰鼓》展现的是西北高原那种粗犷的、渺远的、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婉约中的柔情,豪放里的沧桑。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是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热爱之情。

语文教学可以从仿写开始。仿写什么,怎样仿写,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在结构上仿写,如《安塞腰鼓》中第一部分写敲鼓前的宁静是为了烘托敲鼓时的喧闹,同样,敲鼓后的宁静同样是为了突出鼓声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在动静对比上,第一段的静是为蓄势,第三部分写到: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为什么陌生?为什么像在一个星球?为什么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些问题要让学生联系文章主旨来回答,有个学生的回答让老师莫名地感动,他说:因为安塞腰鼓让人得到灵魂的升华,生命得到洗礼,所以,生命又回到最原始、最朴实的状态,这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鉴于本文的这种结构,教学生仿写时,不能单纯地写一个场面,场面的前后应该是相互映衬的,应该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仿写精彩的场面,《安塞腰鼓》中从沉静陡然转为热烈,那种动感的描写确实值得仿写,仿写时要教会学生分解:敲鼓时的鼓点节奏,流苏的摆动,敲鼓的动作、速度、神态、风姿等等,作者细细描写,学生仿写时也要学会把涉及场面的部分进行分解。

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仿写句式,如《安塞腰鼓》中比喻的使用很有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用这种喻体,明白为了渲染安塞腰鼓的那种野性,作者把喻体放在前面,本体放在后面。下面是一学生的仿写片断,描写黄河梢公:旋风一样,是摆动的船桨;雷鸣一样,是梢公的吆喝;巨轮一样稳稳地前进行,是那艘小船。学生通过仿写,可以体会到把喻体放在句子前面的好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习语文,要用品味、涵咏、朗诵等传统方法,这里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去完成这个玩味语言的过程,那就是比较法。可以比较词序,如文中三次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來抒情,可以让学生思考,把此句改为“安塞腰鼓好啊”是否可以,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让学生从细微处去品味句式,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那种强烈的赞美之意。

可以比较词语。如文章结尾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用“鸡啼”?可以换成“鸟鸣”或“蛙叫”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是新生活的开始,而其他词语则表达不出这一层意思。为了写出安塞腰鼓的表演给现场气氛带来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三组反义词,“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场面的火烈、奔放和不可战胜;对于词语的使用,也可以直接品味,像文章中使用的一系列充满力量的动词,如:“挣脱”“束缚”“撞开”,以及拟声词“隆隆”“隆隆”“隆隆”,来形容声音之大、之沉重,这样便产生一种强烈的音响效果。

可以比较修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文中用了排比与比喻的手法,并且把喻体放在前面,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句式修改成常规句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鼓点像急促的骤雨,流苏像飞扬的旋风,脚步像蹦跳的乱蛙,瞳仁像闪射的火花……通过朗读,让学生比较课文与改文在节奏、句式等方面的区别,从而体悟安塞腰鼓的激情和火烈。

对语言的感悟也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细细玩味,如本文中“联想”的使用,安塞腰鼓敲响后,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种联想无疑扩大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使人联想到大鼓在古战场中的作用,是进军的号角,是凯旋时渲染气氛的主角。使人联想到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是那种“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躯体”奋斗精神的展示。

语文课,是教师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学语文。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喻体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