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余天一1996年出生于北京,他自幼就非常喜欢自然,喜欢看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甚至枯萎。看到花儿绽放,小家伙的眼神会马上明亮起来,其他小朋友的笑闹声也勾不起他的兴趣。读小学4年级时,余天一得到了一本图书《常见野花》,沉迷于其中的植物图,很快他就把里面所有的植物搞得清清楚楚。接着,1984年版的《北京植物志》又成了他学习植物分类的枕边书……渐渐地,那些印在纸上的植物图鉴无法再滿足他,余天一想要亲自去寻找这些“植物精灵”。
有一天,他偶然在书上看到绿绒蒿,瞬间就被它湛蓝的颜色吸引。这是一种野生高山花卉,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的流石滩和冰川的前缘。初一暑假,余天一终于说服妈妈带他去云南,虽然走之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但几天的云南之行都没有看到绿绒蒿的踪迹。他并不甘心,初中毕业再一次踏上寻找绿绒蒿之旅。
此时的余天一已经在植物爱好者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一位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带他爬上海拔4000米的高山,余天一背着沉重的单反相机和微距镜头,终于在流石滩上看到挺拔鲜艳的绿绒蒿。“在那么荒芜的地方突然就拔起来那么一棵,开着蓝色的花,在阳光下蓝得耀眼,膜拜了那么多年终于见到了。”自此,余天一的世界就充满了这些词语:花朵、草木、花园、馨香、自然……后来他还多了个“少年植物痴”的雅号。
在余天一眼里,任何植物都不简单,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喜欢记录它们的成长。余天一很崇拜英国植物学者恩斯特·威尔逊,他想像威尔逊那样,做一名中国版“植物猎人”,于是开始去各种偏僻的地方寻找稀有植物。其间,他跑遍了北京周边所有的湿地——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余天一最爱一种叫槭叶铁线莲的植物,它是北京的特有物种,生于山区岩壁或是土坡之上,花朵洁白。“这种花主要分布在京西一带,但因为旅游开发,槭叶铁线莲的生存条件正遭到破坏。”类似动物界的大熊猫,余天一觉得槭叶铁线莲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他呼吁更多人重视北京植物的多样性。
余天一说:“目前,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有没有用这一阶段,不懂得欣赏它们的美,了解它们的存在意义,甚至还有破坏行为。实际上,很多物种数量稀少、难得一见,一旦被破坏,往往就此消失。不起眼,不代表不重要。”他举例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内,曾有一种铁线莲,耗费了专家们几十年的心血,可是一下就被市民挖走了。
2014年,高考完不到一个星期,18岁的余天一就接到了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徐健老师的邀请,和一批植物专家参加了对青海澜沧江源的调查,负责行动的植物拍摄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植物调查,也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成员。IBE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影像方面的调查,然后搜集物种的信息,包括它的位置、拍摄细节。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动植物的状态,同时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余天一觉得此举意义非凡。
在澜沧江囊谦河段的岩壁上,余天一和队友找到了上世纪末才被发现的物种——王氏白马芥。还有仅分布在流石滩的圆穗兔耳草、青海标志性物种青海刺参,以及绢毛苣等。这次青海之行,余天一等人创造了发现6个植物品种的新纪录,而此前,它们被认为早已“销声匿迹”。
令余天一惊讶的是,当地动物与人类基本没有距离,植物也是一样。澜沧江源头附近有一个叫扎西拉乌寺的地方,上面不远处就是雪豹的栖息地,当地有位藏民拍到了四只雪豹在一起的情景。扎曲河干流上有一座小桥,当地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后经常到河边玩,而茂盛的珍贵植物或是像紫红假龙胆这样的罕见植物就长在河边,和当地居民和谐地共存着,丝毫不影响彼此的生活。这也让他在颇受启发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做“环境卫士”的决心!
正因为这份执着和热爱,2014年,余天一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绘画是他从小的爱好,余天一认为,“科学的植物插画需严格按照植物学的特征来画,一张图需要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这样的绘画是为了记录一个物种,现在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照片没有办法表达的细节,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偶然的机缘,余天一的诚意打动了曾孝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师,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将余天一收为弟子,从此,他在业余时间就会投入到植物科学绘画中。
2015年,余天一开始在《博物》杂志开设专栏,进行科普文章和科学绘画创作,并与人合作出版了《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一书。此后几年,余天一多次为新物种及科普文章创作墨线图和彩色插图,图文先后在《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地理》《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绿色时报》《森林与人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广受好评。2017年,余天一获得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银奖。
余天一考察过全国很多湿地,发现不少问题。比如,一方面,“人们常常把湿地当作未开垦、无人管的荒地,特别是未被列入自然保护区的,更是能够被轻松填平。许多野生物种因此遭到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人们有时候会给湿地‘美容,不考虑当地原生物种,而是配置常使用的园林物种。他们或许认为这能让湿地变美,实际却导致很多独特的野生植物绝迹,直至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槭叶铁线莲就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例子”。
余天一开始写详尽的考察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向有关部门反应,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收效非常显著。平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进行科普宣传,转发保护植物的消息,解答关于植物的疑问,介绍新发现的品种,报告探寻植物的活动……使公众认识湿地之美,从而自觉珍爱湿地,最终为自然保护事业汇聚更多力量。
在余天一眼里,植物是美的精灵,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仅仅是看着它们,就觉得生活充满希望。
编辑 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