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娇娇
摘 要:清代,朝鲜文人与清文人交流频繁,姜玮就是其中之一,姜玮一生游历四方,博览群书,这也是其与其他朝鲜文人不一样的地方。其与黄钰的两大问题之争也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姜玮;清文人;交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一、绪论
姜玮(1829-1884),字仲武,号慈屺、秋琴、听秋阁、古欢堂,晋阳人。姜玮曾两次出使中国,1873年10月,其跟随朝鲜谢恩兼冬至使团正使郑健朝出使北京;1874年10月,其跟随朝鲜冬至兼谢恩使团出使北京。著有《经纬合璧》《孙武子注》《谈草》《东文字母分解》等,有《古欢堂收草》存世。姜玮一生遍览山川,博学多才,在朝鲜文坛上有很高的地位。
姜玮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曾三次到过中国。朝鲜诗坛对其有着高度的认可,将其推为诗坛盟主,认为其诗“不工而自工”。姜玮自比于高适,高适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姜玮与清文人交流的基本情况
姜玮先后两次出使中国,与清文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与清文人有着诗歌、书信、笔谈、序跋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之往来的清文人有张世准、黄钰、徐郙、陈福绶、星源、蔡寿祺、李有棻、张家骧、吴鸿懋、敖册贤、宋舒恂、程锡书、徐讷、余镌、邵友濂、徐润、郑官应姜、李兴鋭、单秉钧、胡文孙、陈锦黻、吴谦福、吴鸿恩等名人雅士。其与清人张世准交流较多,张世准(1823-1891),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精于书画,曾放弃官职,游历四方。姜玮与张世准交流频繁的还有一个原因,两人兴趣相当,两人皆擅长古诗词,博览群书,都有着游历四方的经历。两人之间有着惺惺相惜的情谊。姜玮与清文人的交流主要集中在1875年,也就是姜玮第二次出使北京的时候。
三、姜玮与清文人交流的特征
姜玮与清文人的交流方式有很多,书信、诗歌、笔谈、赠序都有。赠序有4篇,分别是徐郙《古欢堂收草诗稿序》、邵友濂 《古欢堂收草序》、程锡书《远游草序》、黄钰《古欢堂收草序》;诗歌33篇,书信有10封,笔谈两则。姜玮与清文人的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清文人对姜玮的评价极高
姜玮在1874年跟随李建昌出使清朝,与清人徐郙相见。两人相见之后,以笔代舌,相谈甚欢,姜玮将自己的作品出示给大家看,请大家品评。徐郙对姜玮的评价极高,认为姜玮的诗歌变化多端,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笔力虬劲,可与杜甫相较,徐郙的《古欢堂收草诗稿序》中云:“袖出近作,刿目鉥心,是学杜有得者,叹赏久之。”邵友濂序中评价姜玮:“其诗直抒性情,不假赓歌酬唱。渡榆关,越辽海,揽山川之胜概,写风物之清新,沈郁苍凉,几入杜陵之室。至文之信笔衍迤,一若不烦绳削而自合准绳。”程锡书《远游草序》:“故其为诗,吐属名隽,正变迭出,而神与古会,絶无锤琢之痕,可传于后无疑也。”由此可见,姜玮的诗歌受到了清人的极大好评,认为其可传世。总结清文人对其的评价,主要分为三点,一是其“睹山川之辽阔”“揽民物之藩庶”,因而激昂志气,扩充见闻,心中感悟极多。二是其身世困苦,一生经历多番挫折与磨难,因此其诗与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可相比。三是其博览群书,学识丰富。
同时,也可以从众多清文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姜玮的形象,而且诗文交流中,往往蕴含着诗人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内容来了解姜玮的人格特征。首先,从清文人对其外貌描写上来看,其应是一位正义之士,“须眉露奇气,炯炯照双瞳”,“颀而长,须髯戟张,目炯炯如炬”,这样的外貌描写也非常符合其一直以来游历四方的形象。其次,从其诗歌的表达,其是一位豪迈之士,如“世间万事皆毫芒,尊前一笑空千秋。”从其与清文人的诗歌酬赠来看,其诗歌风格更偏向苏轼的豪放派风格,乐观开朗。
(二)姜玮文学造诣极高,诗文风格与杜甫相似。
清文人给姜玮的赠序中,多次提及杜甫,如徐郙:“子美居巴蜀,山川雄險甲天下;古欢虽僻处东隅,而辰韩故墟,古称壮丽。苦心学杜,未始非江山之助,况博极群书,以布衣两入京师,往返经万里,踰絶塞,度沧海,关山风月之凄清,岛屿烟波之浩渺,时与壮怀相摩荡。荒原立马,落日停鞭,断碣残碑,苍茫吊古,故其发而爲诗,忽正忽奇,忽沉鸷,忽坚凝,忽虚非而诞幻。风樯阵马,不足方其勇也;鲸吞鳌掷,冰柱雪车,不足比其才艳也。”[1]程锡书:“余受而读之,爱其寄托遥深,奄有杜陵之胜境。”[2]邵友濂:“写风物之清新,沈郁苍凉,几入杜陵之室。”[3]三人皆指出姜玮的诗歌有杜甫的风范,深沉苍凉。
虽然姜玮与杜甫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但是其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姜玮生活的年代,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连年征战,自然灾害频发,统治者横征暴敛,同时日本侵略者又虎视眈眈,百姓苦不堪言。面对如此生活环境,姜玮写下了很多关心百姓疾苦,怒斥统治者的诗歌。同时其爱游历的喜好也与杜甫有着相似性。姜玮的诗歌中也包含着对国家的满腔热血“肝胆相投倾盖地,笑他车笠誓鸡坛”。
(三)姜玮与黄钰的“风雅”与“文章自娱”之争
在黄钰在与姜玮的《古欢堂收草序》中云“唐诗人高达夫适,年五十,始学爲诗,而卒成大家,与李杜齐名。盖风雅关乎骨性,能诗与否,自有生定之初,不系乎学之早晩也。”[4]提出了风雅关乎骨性,不係学之早晚的观点,认为姜玮也符合这一观点,虽然是从另一种角度赞赏姜玮的诗歌,但姜玮并不认同。其事后姜玮在给黄钰的书信中对于“风雅”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赞成黄钰的说法,“虽非不肖所敢承认,然尤与不肖夙志相契吁亦异矣。”说自己对于诗道,无意于此且无暇顾及,因要与人唱酬,无奈之下,才为之,久而渐习熟套,这不能与风雅之道相提并论。
两人争论的点还不仅仅是这一观点,两人在笔谈时还争论的另一问题:文章是自娱还是供人欣赏。姜玮云:“文章借资相应之法,某亦略窥一斑,但恐见者不谅。奉而东归无以示人。”[5]黄钰随即提出反对的观点,文章是悦心之具,只是用来自我娱乐,不可示人。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也曾有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文章以自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观点中并不多,自古以为,人们一直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注释:
[1]出自姜玮《古欢堂收草》,《韩国文集丛刊》第318册,第473页。
[2]出自姜玮《古欢堂收草》,《韩国文集丛刊》第318册,第474页。
[3]出自姜玮《古欢堂收草》,《韩国文集丛刊》第318册,第475页。
[4]出自姜玮《古欢堂收草》,《韩国文集丛刊》第318册,第438页
[5]出自《古懽堂未定草》,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本。
参考文献:
[1]姜玮《古欢堂收草》[A].韩国文集丛刊:第318册[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