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初隐逸诗人以隐士这个独特的身份对山水进行观照所创作出来诗作溢满了宁静气息,这种气息似乎预示着后世平淡自然的宋诗的出现,而隐逸诗人所形成的淡泊名利,高逸淡远的审美范式也成为后代文人所尊崇并追寻的美学风范。
关键词:宋初;隐逸诗;影响
作者简介:梁丽雯,女,汉族,云南丽江人,硕士研究生,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1
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精辟地阐述了唐宋诗的异同:“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腆;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1]大体道出了二者的不同,作为诗歌顶峰时期的作品唐诗与留下蔚为大观数量的宋诗相比,二者自从出现以来,总是被人们拿来进行对比,对于孰优孰劣也是争论不休。而宋诗在发展之初确实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曾经辉煌无比的唐诗,在离他们不远的那个朝代——唐朝,出现了大量的天才诗人,他们以普通的汉字书写出了不朽的诗歌,正如王安石所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如何翻越这座大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巅峰,这个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摆在了宋代诗人的面前。
宋初的诗人面对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后所出现的和平社会,满心欢喜,他们抛开生活的痛苦,发自肺腑的歌颂这个崭新的世界,宋初所流行的大量唱和的白体诗就是这个现象的展现。虽然他们的诗风自然是延续了前朝的风格,但是因为时代环境的不同,其中也有细微的差别。“宋初诗坛虽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宋调,但其对晚唐诗风的大规模承袭,却实在地成为宋代诗史的起点。”[2]宋初的晚唐体诗既没有流于白体的浅俗,也不同于西昆体轻白描重用事的倾向。宋初晚唐体诗人的诗作虽然只是沿袭了晚唐诗风的余韵,但是也不能说它毫无新意,它们的存在毕竟是为具有全新意义的宋诗即将出现的一种铺垫。
宋初隐逸诗人大都被划在了晚唐体的范畴里,他们身上也确有贾姚诗人的影子,宋初晚唐体承袭晚唐五代诗而来,而晚唐五代诗人大抵宗贾姚的诗风,这是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在里面的。生活在中晚唐的贾岛和姚合,他们所在的时代没有了盛唐的繁荣气象,没有了盛唐的骄傲自信,所遗留下来的尽是对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肆虐的没落社会的无可奈何,对自身生不逢时的寂寥感慨。随着贾岛的屡试不第及贫寒生活的折磨,贾岛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中心,对仕途之路也采取冷漠的态度,他的诗中没有了落第后的痛苦压抑,对腐败社会的愤懑不平,只剩下了寒苦孤寂中的凄婉之音,贾岛的写作开始转向对内心的审视,逐渐构造了一种属于自我的审美范式。姚合虽然在仕途上比贾岛顺畅得多,但是他在职期间所做诗歌,也显示出了对政治对世事的冷淡,张籍《寒食夜寄姚合》即说姚合的生活状态是“贫官多寂寞,不异野人居”。贾岛与姚合共同在贫困的生活中坚守,游离于现实生活的痛苦矛盾之外,在逐渐形成的孤寂恬淡心态下将生命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创作上来,他们用余下的生命谱写出了寄予自己生命价值的诗歌,以期在诗歌的国度里抚慰自己满是伤痕的心灵。在这样的选择中,也导致了他们诗作范围的狭隘,同时由于个人审美的偏好,他们在诗作中往往选取枯寂、寒荒的景象,来营造孤寂凄寒的氛围,但是“在贾、姚诗中,大量的寒狭物象显然并非单纯的对事物情态本身的描摹刻画,而是在主观情趣的充溢中造就独特的审美意味,体现出明确的艺术价值取向”[3],这也是贾姚诗歌为人所称道的原因所在。他们以隐士这个独特的身份对山水进行观照所创作出来的溢满了宁静气息的诗作,这种气息似乎预示着后世平淡自然的宋诗的出现。
从隐逸诗作方面来说,宋初隐逸诗人的诗与以往的隐逸诗相比也有了独特的特色。宋初的隐士是处于自我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和平的心态选择隐逸生活的,不同于以往的愤世嫉俗而采取抵抗的隐逸心里,也不是迫于时代环境的逼迫而选择避世的心态。所以,总体来说,他们的心态是很平和的,他们的归隐是一种纯粹的出世人格的体现,他们的创作也是平和宁静的,不为愤惋的创作心态。他们的诗作虽然范围狭窄歌咏对象琐碎,但是其中充满了隐士高洁人格的体现,也有承接田园诗风的闲逸冲淡。当然宋初隐逸诗主要承袭晚唐体的艺术特色,没有形成独特的诗风,因为其诗歌多有句无篇而難以扬名后世,比起后来出现的宋代大家如苏轼、黄庭坚自然难以相提并论,但是在开国之初它毕竟形成了与浅俗的白体、华丽的西昆体相抗衡的一个体派,为宋初的诗坛带来了不同的气息。
结语:宋代的文人都非常富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大都竭尽全力为国效力,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同时,宋代社会是一个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社会,文人的尊严、自由势必会受到压制。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宋代的文人选取了择中的办法,他们发展了白居易的“中隐”理论,上升成为了“心隐”。而他们的隐逸是以这些真正的隐士为精神原型的,真正的隐士为他们提供了精神的榜样,让他们在艰难的仕途中始终保有一颗纯真的心。虽然后来的隐士龟缩到了人工的园林之中,只在自己的一方狭小天地里高唱着隐士的挽歌,直至最后隐士消亡了,但是他们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如何保有真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许总.《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