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莹
摘 要:青春伤痛文学是由饶雪漫、张悦然等人掀起的一次热潮,现在已经有了疲软的趋势。研究其产生和低落的原因与展望其未来的审美走向是论文的重点。
关键词:青春伤痛文学;美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1
青春伤痛文学曾引起广泛的热潮,但这不是偶然的社会学现象,而是美学视域下的一个应运而生的文学流派,其后来的衰退也能在美学理论上得到合理的解释。青春伤痛文学有其存在的必要,而如何延续它的生命也是一个美学问题。
一、新风格的诞生
青春伤痛文学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物质生活的富足、思想的解放、网络自由和人们对个性的高度追求使年轻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倾吐欲和寻求共鸣的期盼。青春伤痛文学使他们能够通过读与自己经历相关的故事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最终达到自愈。这是悲剧美学所说的带刺痛的快感或美感。青春伤痛文学因具备以上这些有利条件而产生。
青春伤痛文学大多都是在描写年轻人的青春问题,因而具有引其共鸣的作用和一定的教育意义。许多的青春伤痛文学作品都现出明显的悲剧效应,使作品能够引人入胜,获得认同。关于悲剧,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作出定义:“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氏提出了悲剧心理效果的构建应当通过让某人遭受不应遭受的苦难而引起怜悯,通过使这个受难的人与悲剧的受众相似而产生恐惧。青春伤痛文学的人物往往是与读者相似的年轻人,这就使读者很轻易地就能将自己代入故事情节之中,感其所感,痛其所痛。这一点,对于该文学风格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热潮的消退
青春伤痛文学的浪潮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逐渐消退,这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必然,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个在于作者和作品的任意性,一个在于读者心理和审美的改变。
青春伤痛文学的作者世界观比较简单,审美观念也比较单调粗浅,这样就往往會出现创作过程中忽视作品的形式是否整一,内容是否符合审美要求和道德要求,一味地添加有热点的东西。除此之外,这类作品通常是内容矫情,思想单薄,人物扭捏,情节“为虐而虐”,企图通过加大悲剧效果而引起读者的哀怜,从而产生对作品的错爱和认同。他们也往往避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从而导致青春伤痛文学的发展走向了扭曲,如郭敬明的作品中充斥着扭曲的价值观和浅薄的审美观念,这样的悲剧不但不美,反而悲得丑陋。在原本就日渐低迷的受众心理共鸣与审美转向的情况下,低质作品的泛滥只能加快青春伤痛文学时代的终结。
青春伤痛文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更多更新鲜更有趣的文学风格取代。此外,对青春伤痛文学的审美疲劳使读者们厌倦了这种带有刺痛的悲剧式快感,而是单纯的、及时的快感。年轻人的思想更加理性,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不断走下坡路的青春伤痛文学已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三、未来的审美走向
青春伤痛文学具有合理的悲剧性并能给人以复杂深刻的审美快感,其悲剧性也会起到情感净化的作用。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这是他根据亚氏的悲剧净化问题提出的宣泄说。因此,读者在欣赏青春伤痛文学时,其中的悲剧性可以帮助起到情绪的舒缓释放作用,达到情感上的自我治愈效果,这就给他们的审美欣赏过程带来了快感。这是理论上的文学作品内部的审美过程,也是青春伤痛文学继续生存的最核心的要义。
另一方面,在青春伤痛文学市场低迷的现状面前,其未来的发展必然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发展趋向和文艺审美取向。新的青春伤痛文学应该找到新的角度发掘新一代年轻人的困扰和迷茫并用他们所熟悉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用理性统帅感性,避免过分的感性导致作品欠缺理性的智慧。作者不能再仅凭一个好点子,一个用烂了的好技巧就能拼凑出一部作品,而是要先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力,用理论支撑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使想象力不至于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变得松散杂乱,不成体系。
结论:
青春伤痛文学的生命在于年轻人,因为它是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青春伤痛文学的产生和盛行是因为它符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对于读者而言它有用。年轻人们可以通过它找到共鸣、释放压力、获得认同等等。一旦它偏离了读者,反而去迎合作者的需要,这自然是要被读者所抛弃的。此外,现在的读者有着越来越好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一个作品美还是不美,他们已经有作出自主判断的能力,如他们能领会《誓鸟》的美与《小时代》的不美。因此,青春伤痛文学要想重新崛起就必然要做到两点:一是关注读者,一是提升作者的审美水准。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刘永涛.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J].山花,2005(09).
[4]张柠.青春文学及其市场背景[J].南方文坛,2004(06).
[5]吴思颐.青春文学改编作品走红原因窥探[J].文教资料,2015(08).
[6]邓超.孤独的青春——当代青春文学管窥[J].名作欣赏,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