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秀,编织幸福生活

2020-03-02 06:54若宇
莫愁·智慧女性 2020年1期
关键词:编织向日葵手工

若宇

清冽的里下河水,滋润了黄海之滨代代盐城人的智慧,也滋长了他们心底里一份不认命的拼劲——无论生命陷进何等泥淖,都要让它出苗抽穗。

冬日暖阳,洒在江苏省盐城市新兴镇新场村规整的大道上,也洒进路边一个十尺见方的小门面里。桌上已编织好的向日葵织物,被阳光勾勒,镶上金边。来自镇西村的村民董安秀笑眼盈盈地坐在椅子上,像是一朵被阳光滋润的向日葵。针线在她的手中飞舞,勾出金色花瓣的雏形,充满了温度,仿佛向日葵的那一头连着根和土地。董安秀早已不再如祖辈那般下田耕作,她通过手工寻获了值得细细耕耘的另一片土地。

她的生命也曾冷至冰点。丈夫去世后,董安秀一夜间失去主心骨,家中还有卧床的老人和正读高中的女儿。“我没有什么技能,不会做工,只能在家里坐着。”日复一日的焦虑,让董安秀变得麻木。

看着日渐失去光彩的母亲,女儿吴慧敏打算弃学打工养家。“不行,你得去上学。”开学那天,董安秀把女儿推出家门,推向学校。待女儿走后,望着冷清的屋子,想着好似没有前路的未来,董安秀泣不成声。

2018年11月,“亭巧嫂”手工编织培训班招募留守妇女学技术。镇西村妇联主席陶水燕第一时间就跑到了董安秀家里,“你想不想学个手艺?”她话音未落,董安秀就答应了。新兴镇妇联主席邢慧清楚地记得,刚开班的时候,董安秀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虽然脸色有些憔悴,蔫耷耷的,但眼睛里的专注让人难忘。

刚刚上手那会儿,董安秀钩织些简单的物件都格外费劲,“又废眼又废手,常常会扎到自己,编的时候不会使巧劲儿。”董安秀伸出手来,食指和中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是我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听蟒蛇河水声长大的董安秀,血管里涌着里下河的魂魄。坚韧、好学的董安秀看着培训群里老师发的编织指导视频,每天都练到半夜。沒过多久,她就成了班上编织最熟练的学员。

董安秀开始以手工编织加工为创业方向,不仅在亭湖区妇联“慧心坊+电商”平台上销售手工编织品,还在网上学着开起了淘宝店和微店,销量也越来越好。“立夏那几天,不少人买挂鸭蛋的蛋兜,我赚了1000多元呢。”董安秀很自豪,这门手艺令她发生了改变,她不仅自信起来,还开始主动帮助别人。她首先想到的是亲戚董安红。董安红的丈夫是一级残疾,她自己也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家庭困窘。董安秀让她跟着自己一起做手艺,贴补家用。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帮助,让董安红如当初的董安秀一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陆陆续续,开始有不少人找上门来,请董安秀当老师。董安秀乐此不疲。

人们看到了董安秀的编织品,总要夸一句:“董大姐手可真巧。”女儿看着夜夜挑灯、勤奋工作的母亲,她也更加努力。“为了妈妈,我要把书好好念下去。”2019年,吴慧娟考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吴慧娟入学后,受到江苏省妇联“春蕾圆梦大学生助学行动”的资助。想着妇联对自己一家人的帮助,董安秀满怀感激:“什么时候能让我为妇联工作贡献一点力量就好了。”

2019年9月,新场村妇联主席孙亚琴找到了董安秀,希望她能到新场村带领留守妇女学编织。妇联还特意给董安秀准备了一间沿街门面。董安秀觉得这是回报的机会,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两个月下来,董安秀已经免费教会了30多名留守妇女编织,还给她们提供了网络销售的渠道。“农闲的时候,她们可以来做编织活儿,每年能增收不少。”

微信群里,许多留守妇女不时地询问着编织方法,董安秀一直耐心地解释。她就像一朵太阳花,把光芒洒到了更多人的身上。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许许多多如巧嫂董安秀一般的农村女性,正发挥着坚韧而惊人的力量。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猜你喜欢
编织向日葵手工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向日葵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手工剪纸
向日葵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快乐是用来编织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