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骥(甘肃省秦安县植保植检站,741600)
甘肃省秦安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苹果、桃等果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占据相当重要的市场,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优势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4万公顷以上,苹果产量7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23亿元。由于秦安县果树栽植品种混杂,面积大,加之一家一户的种植管理模式,造成品种老化、质量低劣、病虫灾害频繁发生等严重生产问题。近年来,苹果早期落叶病、苹果黑星病、苹果黑点病、苹果树腐烂病、苹果叶螨、苹果锈病等病虫害严重发生,并呈加重的趋势,给当地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种植效益下降。为此,笔者对秦安县苹果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地调查分析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在苹果整个生育期,选择不同地域(川水地、半山区)的25个苹果园作为调查对象,以当地主栽品种富士、金冠、新红星、嘎拉为主,每个苹果园按照五点取样法,选择10株树,作为调查样点,每15天对所有样点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苹果园常发性、间歇性、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果农对果园的管理情况及病虫害防治情况等。从调査结果看,秦安县苹果病虫害发生具有种类多、危害重、用药次数频繁、投资大、防效差等情况。
如苹果黑星病在部分苹果园严重发生,平均受害叶片达35.8%,严重的在80%以上,发病果实完全丧失商品价值和食用性能。苹果早期落叶病在川水地发病果园达68.4%,平均病叶率为52.6%,最高达100%,严重时整株树落成光杆。苹果黑点病在个别富士园果实平均发病率为50%左右,严重的在85%以上。苹果叶螨在山川果园普遍发生,严重田块以至造成叶片枯死与脱落。苹果树腐烂病平均病株率达49.2%,严重果园病株率高达100%,有的甚至毁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果品流通频率增加,流通的范围、渠道不断扩大,秦安县内及周边临近县区果汁厂每年从外地调入大量的残次果品,苹果蠹蛾等危险性病虫对秦安县苹果产业已构成严重威胁。调查发现,苹果黑星病、二斑叶螨、苹果绵蚜等在全县果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调查发现,在25个果园中几乎所有果园都有金纹细蛾为害,叶片被害率为5.5%~62.6%;苹果褐卷叶蛾、苹果毒蛾危害致使个别果园变成似火烧模样,导致树势严重削弱。以前零星发生的苹果锈病,现在部分果园平均病叶率达68.8%、病情指数达60.5,发病最重的果园桧柏类绿化树就栽植在苹果园的地埂和上水渠及田间人行道旁,病叶率达100%。
调查结果表明,有些果农全年用药次数在10次以上,平均每次喷药品种在6个以上,几乎包括所有目前相对最好的药剂,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得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促进病虫产生抗药性。
据气象部门观察记载,2017—2019年每年4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3.8、14.7、16.2℃,月降雨量分别为32.1、43.2、45.3毫米,风力4级以上天数分别为8、10、12天。2017年4月平均气温和降雨与常年持平,2018、2019年明显高于正常年份,降雨多、刮风多、气温适宜,有利于苹果病虫害严重发生。2019年春季,气温持续偏低,物候期比往年推迟5~6天,4月下旬到5月中旬持续阴雨连绵,5月下旬气温猛然升高,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为苹果早期落叶病、苹果锈病、苹果黑星病、套袋苹果黑点病等病害的大发生创造了最适气候条件。
调查表明,部分果农已养成不见病虫不防治的传统习惯,这一观念导致病虫一发生就比较严重。重治疗、轻预防,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使得用药时期严重滞后,导致连续用药,既加大了用药量,又造成防效不佳的结果。
由于一些果农对病虫种类很难做到准确识别,对农药种类、作用对象、机理、使用原则等缺少足够认识,加之农药厂家及经销商竞相宣传自己产品,夸大防治效果及使用范围,导致果农药剂选择失当,错过最佳防治适期。一种农药在同一果园内连续多次使用或高浓度用药,易诱发病虫产生抗药性,并杀伤大量天敌,使生态平衡失调,加剧了农药滥用的恶性循环,难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有些果农对于未挂果或挂果少的果园疏于管理,杂草丛生,使原本容易防治的梨网蝽、卷叶蛾、毒蛾等大型害虫严重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同一果园内多种果树混栽,密度过高,树冠郁闭,病虫残枝落叶大量堆积果园,造成病虫害交替发生,很难掌握用药种类和最佳防治时期;一些果园大小年严重,树势衰弱,造成腐烂病暴发流行,甚至毁园。
由于秦安县苹果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农户各自种植,比较零碎分散,加之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对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生产中果农对统防统治的积极性不高,以上都是造成苹果病虫害重发的原因。另外,果园种植品种混杂老化,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水肥管理不当,果实套袋中的果袋质量及操作技术等不甚完善,没有统一标准,致使不少地方套袋果实病害严重发生。
植保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有一定经验的果农,采取“定人、定点、定时”的系统监测方法,开展病虫害监测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开发短信服务系统,及时发布病虫预报,为广大果农适时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减少用药量和提高防治效果。
农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普及优质高产栽培、高效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彻底杜绝部分果农偏重于“治”而忽视于“防”的传统观念,转变一种农药在同一果园内连续多次使用或高浓度用药的不良习惯。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生物农药,不断更新先进的综合防治技术。农药管理部门强化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经营行为,严防坑农害农,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确保安全”的防治方针,依法开展植物检疫,严防苹果蠹蛾等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和传播扩散。建议农业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系统监测调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检疫处置。同时要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疫情防控责任意识,增强做好苹果蠹蛾等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疫情监测防控工作变为果农的自觉行动,保障全县果业生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突出重点,分类防控,标本兼治,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优化集成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建立持续控制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轮换交替、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以减缓病虫的抗药性,抓住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统一组织、统一时间、集中连片、统一用药,既能减少用药次数,节约人力、财力,又能提高防治效果。
积极开展冬春季清园,降低各种病害初侵菌源和越冬虫源基数。冬季彻底清扫园内枯枝落叶,拣拾病果,树干涂白,剪除病枝、病芽,刮除翘皮等,集中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在此基础上在树上和地面喷洒杀虫杀菌广谱、持效力强的药剂。早春芽后及开花前,结合复剪继续搞好病枝去除工作,树体喷洒保护性或保护兼治疗性杀菌剂,压低越冬菌源及虫源数量。
针对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因素、苹果生长发育期等条件,重点以监控常发性病虫害和关注间歇性病虫害发生动态为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开展统防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