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0-03-02 19:50:07
关键词:文学理论重点学术

彭 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2013 年9 月,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下文,要求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各高校逐步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课程是最早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之一,笔者所在单位从2016 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由首席专家童庆炳主持编写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三个轮次的教学实践,第四轮次的教学实践也快接近尾声。在此过程中,我们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改革措施总结如下,以期为推动和促进“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在全国高校的统一使用尽一份力量。

一、自觉更新教学观念,主动使用“马工程”教材

尽管《文学理论》是首批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但是,最初投入使用的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该教材2009 年9 月出版,笔者所在单位从2016年秋季才开始使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很多高校到2017 年秋季才开始使用该教材,有的甚至更晚。为什么出版与使用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差呢?这跟部分教师观念的保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观念的保守,表现各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些教师认为统一使用教材与学术自由相悖;其二,有些教师担心更换教材会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其三,有些教师认为统一使用教材与自编教材者获取学术声誉及经济利益相冲突。对于这些保守的甚至存在误解、歧解的观念,必须一一予以破除,才能保证“马工程”重点教材在全国高校的统一使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更新教学观念,这是其能够主动使用“马工程”教材的前提条件。

(一)统一使用教材与学术自由并不相悖

学术自由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学术自由是学术工作中心的、普遍性的指导原则。”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7页。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才能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催生有价值的学术思想。部分教师认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具有国家统编教材的性质,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当于在课堂上只允许发出一种声音,与学术自由相悖,因此,他们在观念上抵触“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实际上,这是对“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一种误解,也是对学术自由的一种歧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本来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吸收了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理论资源,尤其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授课时可以结合文学实践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时,由于教材出版时间比较早,没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论述的重要观点编写进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便可将这部分内容补充进去,阐述自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

另外,任何时代,学术自由都不是毫无限度的,它必须遵守学术规范,而意识形态规范便是学术规范之一。教师历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只是坚持“一元化”的思想指导,与“多元化”的学术观点并不相悖。

因此,高校教师要更新观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究真理,传授知识,争鸣学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必须克服依赖旧教材的惰性

除了一部分教师认为统一使用教材与学术自由相悖外,大部分教师排斥或拖延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原因是担心更换教材会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校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专业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有自己的学术眼光,早就在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选用了一种教材,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已经有了成熟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和PPT。一旦更换教材,就必须重新修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和PPT等,而且又要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和完善,这样无疑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其实,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怠惰观念,应该予以破除。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一共有3名担任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教龄都在14 年以上,在未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之前,对原有教材也是比较依赖。“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跟原有的文学理论教材相比,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第一编的内容,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在第一轮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团队在备课过程中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经过第二轮次、第三轮次的教学,教学大纲、教案和PPT 不断完善,到第四轮教学,我们团队对这本教材的使用就驾轻就熟了。

实际上,高校的教材是有生命周期的,“正常情况下,国外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材建设工作,每一种教材的使用时间一般都在五到十年之间”①蒋承勇:《“马工程”重点教材:特色 创新 精品》,《中国编辑》2018年第2期。,因此,教材修订与重新编写是高等教育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更换教材也是常态。“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紧跟时代的发展,吸纳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克服依赖旧教材的惰性,自觉主动地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是文学理论课程教师的明智之举。

(三)统一使用教材与自编教材者的利益并不冲突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是本校教师自主编写的,这些教材无疑给高校教学和学术研究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教材编写者带来了一定的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势必会影响这些自编教材的使用率,因此,那些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教师从情绪上是比较抵触的。但是,就笔者个人理解而言,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并不意味着高校失去了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马工程”重点教材可以和其他自编教材同时使用。笔者所在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为主,同时也参考了很多其他版本的教材。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又在这一基础上保障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这样,教材编写者的学术声誉并不会受到影响。至于经济利益,编写教材本身并不是高校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属于行政决策。作为高校教师,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责无旁贷,不要斤斤计较于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由于部分教师中存在着一些保守观念,拖延了“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也影响了其使用效果。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自觉主动地使用该教材,切实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地提升“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的使用效果。

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灵活传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笔者所在团队经过几个轮次的教学实践,除了觉得教师观念保守影响“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外,还深刻体会到“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使用起来有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传授上。使用任何一种教材,都要熟练掌握和灵活传授教学内容,“马工程”重点教材也不例外。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灵活传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对教材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总共分为四编,共十章。第一编梳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脉络,第二编阐释文学的性质、价值与功能,第三编分析文学活动的构成,第四编介绍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体系,明了教材体系之所以这样安排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教材体系的安排主要是基于两点:第一点是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及发展脉络,第二点是围绕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说”展开的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①《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后续对“四要素”的关系问题及文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联系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如果教师对教材体系没有全面的把握,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安排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对教材体系的全面把握还有利于教师客观评价教材优缺点。“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于《文学理论》教材而言,也是如此。该教材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用了两章介绍马克思主文学理论的创立和丰富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篇幅较长,总共有56 页。内容涉及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的文艺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但是,这两章的内容并未有机渗透到后面的章节之中。“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文学基本原理之间像‘油’和‘水’的关系,造成整体结构上是‘牛蹄子——两瓣’。”②陈飞龙、董学文:《不倦的学术探索坚定的理想信念——董学文教授访谈》,《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4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客观指出教材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必唯教材是瞻,尽量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阐释教材后面的“七论”,这样,才会减少学生的迷惑,使学生掌握的内容真正具有系统性。

(二)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像笔者所在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种种误解,认为二本院校的教师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不需要科研。实际上,无论哪个级别的高校,教学与科研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当下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几乎所有课程的基础知识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源,文学理论课程也不例外。大学课堂教学不同于网络的地方是,大学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且是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大学教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这是大学课堂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几个轮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一直比较重视科研,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前沿知识,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另外,“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的印刷字数只有29 万,这个篇幅决定了它只能概括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文学的基本原理,不能详细展开阐释,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该教材简单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的文艺思想,但都只是提纲挈领地介绍,没有详细论述。教师无法从教材了解他们文艺思想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阅读和研究相关的原始文献。每一个知识点涉及的原始文献都很多,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文艺的相关论述、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青年团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等原始文献资料,教师都必须花时间去研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点讲透彻,“倘若不从卷帙浩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爬梳起,那是很难进入理论语境的”③陈飞龙、董学文:《不倦的学术探索坚定的理想信念——董学文教授访谈》,《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4期。。另一方面,前面我们提到《文学理论》作为首批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出版时间较早,没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纳入进来,如果教师只讲教材内容,那就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特点,也没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授课教师要具备学术敏感性,密切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动态,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再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讲授这些内容,以凸显理论的体系性和时代发展性。

(三)要全面了解专业开课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会开设系列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环环相扣,文学理论作为其中的一门,与其他课程之间开设的先后关系,授课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只有全面了解了系列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师才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单位,文学理论课程开设在大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开设了文学鉴赏、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文学鉴赏课的教师结合具体作品详细介绍了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这四类体裁的特点,因此,文学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体裁”这一节时,可以略讲。与之相反,笔者所在单位的外国文学课程和西方文论都开设在大三,因此,文学理论课程中涉及到对外国文学作品及外国相关文艺理论的介绍时,教师便要重点讲解。

(四)要尽量结合现实问题来讲解

文学理论本来是很抽象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一直存在。“马工程”教材给人的这种感觉尤甚,第一、二章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介绍,基本上是纯理论,而这些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很难从内容上吸引学生。笔者所在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结合现实问题来讲解。例如,教材第一、二章都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没有按顺序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对“文艺人民性”的论述,而是要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哈姆雷特》《怎么办》《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等几部作品,并总结这几部作品“人民性”的体现。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历任领袖对“文艺人民性”的阐释。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在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中获得生命力的。这样授课,避免了以理论阐释理论,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努力丰富教学方法

“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意味着教材变了,教师观念要更新,教学内容也要跟着变化。同时,现在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努力丰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

现在高校文学理论课程面对的学生一般都是“00 后”,这个群体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对信息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一)要利用好各大MOOC平台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国MOOC 建设和应用风生水起,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便利。那么,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为课堂增色。例如,我们前面提到了“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的特点,该教材前面两章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发展,后面八章则是阐释文学的基本原理,前后衔接不是特别自然。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后面的八章之中。这样,就会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不能统辖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而这些理论正好又是学生必须了解的。面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MOOC 平台自行学习。目前,超星网络教学平台有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主持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范式转变》、武汉大学樊星教授主持的《文学理论专题研究》,爱课程平台有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主讲的《文学概论》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要充分利用教学APP软件

当下教学面对的学生属于“网生代”,在他们眼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译者前言》,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通过网络寻找信息、了解社会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面对这种现象,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师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应对,比如,在教室墙上挂放手机收纳袋、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教室等,目的就是避免学生上课玩手机,分散注意力,但是收效甚微。在信息化时代,与其强行干扰阻止学生玩手机,不如顺势而为,将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充分利用各种教学APP,助力课堂教学。在几个轮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团队主要运用的是超星学习通APP,该APP 不仅可以进行签到、点答、抢答、主题讨论、测验等活动,而且可以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和学生互动。学生在使用APP 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开小差,全程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教学效果比较好。除了超星学习通APP外,现在的教学APP 类型多样,比如,雨课堂、蓝墨云、云课堂、微助教等都是使用比较多的APP,各有优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APP。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先进的APP,都只能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内容、深度、创新性和引领性等还得需要教师把握。

(三)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线性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合当下的课堂,当下的课堂要运用多样立体的教学方法。在几个轮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运用得比较频繁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第二部分我们提到,信息时代,任何课程的基础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资源,教师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和搬运工,教学重心要“从说教转向创造性探究”②[美]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陈家刚、程佳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引领学生思考。文学理论本身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除了理论性强外,还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如果教师只是单向讲授,学生是很难产生兴趣的。因此,授课教师在讲解一个理论范畴的时候,要和学生深入探究这个理论范畴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笔者所在团队掌握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而是排斥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空洞的宣讲,排斥没有思想引领性和学术启发性的理论说教。

第二种是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它能回应当下文艺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用热点问题切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本团队第四轮次的教学实践中,讲“文艺人民性”的时候,恰逢建国70 周年献礼片上映,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便以“《我和我的祖国》‘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很不错。

第三种是案例教学方法。“马工程”版的《文学理论》教材篇幅精简,印刷字数不多,实例分析很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实例分析,避免用理论去阐释理论。例如,教材论述“普通读者对文学经典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普通读者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光看理论,学生很难理解透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平凡的世界》的艰难出版及成名之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透彻理解普通读者的集体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最终确立起到决定性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还运用小组讨论、任务驱动、读书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生动、教学效果更好。

结 语

综上,“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借此契机,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使理论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当然,教学没有终点,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高校教师要秉持着“日新又新”的理念不断摸索前行。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重点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重点推荐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