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萍
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大部分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模式收取和缴纳,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绩效工资方面。之前,某些绩效工资发放较少的单位,在改革后依旧还是发的少,因为一旦超过核定绩效总量就视为违规发放;而以前绩效工资发的多的单位,在改革后还可以继续按高的标准发放。这样一来,虽然发的高的单位不能在提高绩效标准,但托底的单位也不能超过核定量,就会使中间差越来越大,这个差才是目前绩效工资最难平衡的。
国家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初,就将试点限制在各地省市县当中,无法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这说明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每个阶层的财政部门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会选择“分灶吃饭”,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这种情形更加突出。时间一长,就会积累好多问题,因为养老保险专项资金的积累量如果长期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就会出现财务风险。究其根本,试点分散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放任的态度,对其置之不理,使该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改革方案的通知才有所改变,不过业界人士却对改革方案有所质疑,方案的可实施性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议。
以上所提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没有征求广大社会民众的意见,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该方案内容与我国事业单位的现状可能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
例如,改革内容与当前工作方式不符合,存在许多漏洞,其中关于公务员方面的改革严重滞后就是一类典型的问题。如果无法将公务员考虑全面,将其与别的职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同步改革的话必然会引起这一群体的反感,那么社会上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一般来讲,公务员的养老保险的着重点应当有所侧重,国家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学校以及医院这两个领域,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投入的人力资本较大,但是该人群的工资却迟迟不见涨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减少(增加)养老金,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根据单位所在地区有所差异,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格局,这有悖于公平发展的原则,对于后期实现统一管理造成障碍。许多单位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这就容易造成相关人员在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时缺乏制度章程作为参考,导致日常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事业单位内部矛盾越来越激化,且各地区间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是导致城乡二元格局的主要原因。
1.始终坚持同党政机关的同步改革。事业单位的性质与政府机关的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始终坚持同党政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步改革,不能故意偏袒某一方或者忽视某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变职工的退休工资攀比心理,实现与改革制度的完美衔接,达到预期目的,帮助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另外,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面大多数采取试点的方式,先选择某地进行试验,然后逐渐深入,但是这种方式给后期的统一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实现同步改革,调整好养老保险管理的步伐,将会大大减少该项内容的工作量。
2.要学会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想在未来得到完善和进步需,首先要学会对自身的单位性质进行分类。通常来讲,事业单位包括生产经营事业单位、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事业单位这三类,类别不同所对应的养老保险也应当有所差异。生产经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可以更加侧重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可以直接按照就按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管理,这样就能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缴纳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参考,保证其平稳过渡。
3.将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模式相结合。要想保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合理,国家必须要将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工作模式相结合,努力制定出具有固定标准的养老金保障制度,以便于政府和企业对于相关工作的统一管理。本文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介绍中提到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机制有待完善,统筹层次较低,各个地区所参照的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实现统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未来的发展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人员的流动。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统一的养老保险结构模式,规定待遇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升级,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