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障通常涉及骨骼、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等整个运动系统,病因可能是外伤、骨折治疗、特发疾病病灶切除术后、遗传等,往往病情重、病程长、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漫长的身心折磨与痛苦。肢体重建可以为患者改善肢残功能、减轻残疾程度,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安慰。肢体重建需要重建患者的整个运动系统,包括修复大段骨缺损、神经缺损、血管缺损以及大面积的皮肤缺损,矫正肢体严重的复合畸形等。本期杂志肢体重建技术专栏内容涵盖急性胫骨开放性骨折、骨折不愈合和肢体畸形,介绍了传统和新兴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既有大量的病例为热门课题加以佐证,又有少量详实可靠的病例报告介绍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3篇是关于骨折不愈合治疗的研究报告。韩葛峰等撰写的《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股骨、胫骨肥大型骨不愈合合并畸形患者的疗效》一文介绍了应用泰勒空间外固定架和Ilizarov理论通过牵拉复位治疗股骨、胫骨肥大型骨折不愈合合并畸形的方法和疗效,同时介绍了Dror Paley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分类方法。作者提示我们,对于骨折不愈合,除进行骨折端加压外,对骨折端进行牵拉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作者如实报道了应用此项技术骨折愈合率为1/3的初步结果,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王志勇等撰写的《附加钢板联合断端清理去皮质化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无菌性骨不连》一文验证了附加钢板结合去骨皮质并自体骨植骨术的有效性。在骨折不愈合端周围去除骨皮质相当于再次开启骨折后的机体修复机制;附加钢板可增强骨折不愈合端的稳定性;植入的自体骨可起到骨传导和骨诱导的作用。诸多利于骨折愈合的因素协同作用治愈骨折不愈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合并大段骨缺损,近年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沈杰等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一文中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其良好的疗效。在清创术后使用内固定,这一方法改变了以往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观点,规避了外固定架的缺点。彻底清创、充分的骨源和良好的软组织袖是膜诱导技术成功的基本因素。由此可见,肢体重建并非必须依赖外固定架。
治疗骨折并发症的最好方法是预防。因此可以说,肢体重建从第1次治疗开始。治疗严重的急性胫骨开放骨折需要重建大面积皮肤缺损、大段胫骨骨缺损以及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肉、肌腱缺损。李建峰等在《短缩-延长技术在小腿严重创伤中的应用》一文中报道了平均短缩小腿9.8 cm再植热缺血时间超过8.5 h的一组小腿离断病例。曾有学者提出小腿短缩不应超过3 cm,否则可能诱发血管神经束因屈曲盘绕和周围肌肉压迫而出现的进一步损伤。实际上,肢体短缩长度与肌肉缺损程度成正比。也有学者认为,热缺血时间超过6 h不适合行肢体再植术。李建峰等在临床工作中得出不同的结论。短缩肢体缩小了创面,减小了死腔,缩短了血管、神经以及肌腱缺损长度,降低了治疗难度。二期应用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通过牵拉成骨技术恢复肢体长度,较游离移植的方法更为简单安全。
杨胜松等在《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一文中,介绍了采用外固定架逐渐延长尺骨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osteochondromas,HMO)患者前臂畸形的方法及其良好效果,并建议对伴有桡骨头脱位患者使用环形外固定架,否则选择单边外固定架。关于HMO致前臂畸形的治疗文献较少,杨胜松等介绍的方法有一定新意。
本期杂志同时在新技术探讨栏目刊载了陶扶林等撰写的《转子间截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性畸形》一文。文中介绍了采用股骨转子间截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近端发育性畸形的方法及其良好疗效。此类患者因发育异常引起肢体畸形,大多在儿童期即得到矫正治疗,成人较少见。作者报道的治疗方法微创且矫形精确,近5年少见类似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