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凤
在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中引进现代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动态观测系统全面收集水环境变化的动态数据,对地表水污染危害的控制、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参考,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与3S 技术,提升环保决策的制定与实行的科学性,提升环境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管控的成本,为人们提供更充足的清洁水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目前,环境问题作为改革时期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政府开展公共治理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环境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为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普及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系统应用形式的转变,监测平台的功能也逐步完善,在水环境污染情况预警、数据分析、问题反馈、水质评价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当前阶段,地表水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但在具体实施与推广方面还有待提升。为此,环境管理相关单位不仅应强化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表水实际监督、治理中的应用,还应树立起现代环境管理理念,为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提供保障。
在就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以系统运行的完整性、成套性为指导原则。其中,水质监测自动化平台建设的成套性是指对分析、监测仪器的集成化控制以及完善配套设备。而系统建设的完整性是指在功能设置方面的全面性、完整性。基于完整性、成套性原则,逐步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功能,推进监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改革进程,是当前阶段监测部门提升水质监测精准度、真实度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过程中,一旦出现分析仪器管道堵塞或监测器被污染等状况,就会导致监测精度受到影响,有时还会出现仪器失灵、损坏等问题。因此,为有效避免故障问题对监测工作的不利影响,需要技术人员先进性取样进行预处理,与水质监测系统配套进行,保证系统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目前,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的系统验收管理包括:数据分析法、试验数据对比、对系统完整性与成套性相关指标的考察、圆形状况的审核与检验等内容。为提高监测系统验收的效率与工作质量,我国针对监测系统运行验收工作出台了标准化的办法与规定,为监测站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与此同时,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了环境监测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进程。相较于传统水质监测技术,自动化监测平台的数据采集更全面、及时,信息处理更高效、准确。为保证监测系统的有效应用与推广,监测部门应加强信息基础软件、硬件方面的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与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的数据体系,进而细化水质监测各项数据指标,全面提升水环境的整体监测质效。
环境管理与监测部门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时,需要精确度高、可靠性强的数据进行支持。因此,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环境部门应合理运用自动监测设备对水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仪器测定的精确度、广泛性与灵敏度,推动地表水环境监测有序展开,确保水环境监测质量。同时,将测量结果与质量评价体系结合起来,与人工检测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分析,对水环境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等效性、精确性分析,建立健全适用于自动监测评价工作的管理体系与技术规范,根据不同水体、水质等特征,研发出针对性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等相关设备,不断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准度。
现阶段,监测站的系统运维成本相对较高,对水环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为保证监测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监测站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采用分级建设的形式,搭建自动化、动态化管理平台。如,监测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建设站房,不能建设站房的位置可建设简易站或微型站,拓展自动监测系统的覆盖面,将监测工作与常规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为提升自动化水环境监测平台的运用水平,监测部门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在全面提升工作队伍专业技能应用水平的同时,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为自动化平台的平稳、高效运维提供人才保障。
在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反馈与存储的过程中,数据信息普遍存在规模大、性质复杂、计算难度大等方面的特征,为保证面向水质评价与治理决策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监测站应当加强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污染物排放量、流速、流量等数据信息,明确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关联度,对水质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调查与分析,逐步完善监测系统的预警功能。除此之外,监测部门应注重自动化系统的革新与升级,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升系统的应用功能,增强环境控制、治理与保护能力,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
结语:将自动监测技术合理应用在水环境监测工程中,不仅可以对地表水环境进行动态、全面的监管,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对污染严重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同时,通过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还可以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随着水环境监测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实现集成管理、动态预警、实时控制、准确评价等目标,为现代环境监测管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