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行性、因应性变革与切入点

2020-03-02 08:02李迎生蔡康鑫
江海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李迎生 蔡康鑫

内容提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国际战略目标。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宗旨、目标与方法策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具有契合性。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理念、政策、实务诸多层面做出因应性变革:在服务层次上,应从个体层次、社区层次、国家(社会)层次拓展到国际层次;在服务理念上,拓展相关专业理念的内涵、外延和纳入新理念;在服务领域上,应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型社会风险、社会问题纳入社会工作的干预范围;在服务目标上,将实现人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建共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服务制度上,探索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践行社会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担当,当下可以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切入点,先行推进,取得经验。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在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推动下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行动联合体②。但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不代表人类社会的分歧和冲突就不存在了,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制度、价值、利益时,人类社会仍然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诸如难民潮与流行病等全球性风险、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战争动乱、恐怖主义以及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共生共荣并解决全球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随后几年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扩展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内各界的普遍认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认可。

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③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的助人活动,致力于通过专业方法协调整合资源,进而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改善人民的生活境遇,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一门以助人为己任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多个维度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能够从一个独特视角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随着全球化的日趋深入,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因此不断暴露和放大,社会工作参与其中并助力问题解决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围绕社会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进行探讨,揭示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契合性,探究社会工作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切入点。

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契合性

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④这一价值基础整合了多元世界对共同利益的评判标准,形成了需要表达上的一种统一,为人类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⑤,同时高度契合联合国的宗旨,易于在各国人民中产生共鸣。解决当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任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都要基于这一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强调在追求本国人民利益时要兼顾他国合理诉求,并尊重世界各国人民不同的文化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以结伴的形式谋求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⑦,在不同制度及不同文化之间寻找交流合作的契机,发现相互之间的利益最大公约数,最终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目标。简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不断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作为以助人为己任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建立美好世界、实现人类社会更加包容和谐等议题上,早已建立起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体系与实践方法,并且在实务的探索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许多契合点,社会工作的参与将从理念和实践上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社会工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契合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对人类基本生存发展权利的保障。保障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习近平对此论述道:“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他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⑧。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发展观一是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和普遍的贫困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二是要在解决生存的基础上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其服务对象大多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失业、患病、无家可归的人等。社会工作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提倡进一步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使其在帮助结束后能够独立地生存与发展。正如莫拉莱斯和谢弗所指出的,社会应平等地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发展与成长的平台和机会,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掘并发挥个人潜能。⑨

其二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平正义观是通过实践正确的“义利观”表现出来的。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国家、地区、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造成的⑩。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就是“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在注重自身利益与发展的同时关注弱者的利益诉求,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倾向于他们,做到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平正义观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主张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好个人的利益,以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先而又不牺牲个人的自由;而个人主义公平正义观强调利己和以自我为支点,将个人的利益标准凌驾于集体的和公共的利益之上,以实现自我的自由与发展为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价值之一,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便将社会公正规定为社会工作者需遵循的六大核心价值之一,要求社会工作者要更多地为弱势的和受压迫的个人与群体服务,通过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平等的机会、决策的参与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帮助。同时比斯台克也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发展、社会融入、自我实现负有责任,社会应保障社会中每一个成员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并尽可能帮助弱势群体消除发展障碍,而反过来个体也有义务去实践个体对社会的责任,致力于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服务社会,增进社会的整体繁荣。

(二)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契合

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背后反映的是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具有共性的根源性问题,如国际秩序不稳定、发展不平衡、信任缺失、环境恶化等,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概括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济贫解困、风险防治、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挥个人和社会的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其一是济贫解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的发展需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极端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平衡发展水平等,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弱势群体。从社会工作的起源与早期实践来看,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受到冲击且无法抵御风险的个人和家庭,为社会中的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消除贫困帮扶弱者的目标贯穿了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价值观和方法手段。到现在,社会工作针对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服务领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反贫困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多个专业服务领域,同时在参与主体上形成了社会工作与国家、市场、社会相互合作的多元结构,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已经将社会工作正式纳入脱贫攻坚的专业体系中,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民政部还编写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文件指导社会工作参与济贫解困。

其二是风险防治。国际社会的危机,如疾病传播、难民潮、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共建共享的风险防治机制的缺失造成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治理对社会安全、稳定、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虽然风险更可能首先作用于脆弱性更高的个体或群体,但问题最终会随着全球化扩散进而造成全球性灾难,所以构建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世界需要实现风险防治的目标。贝克和吉登斯等后现代理论家认为现代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风险已经成为一项需要被认识和加以人为介入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倡导“预防胜于救助,发展胜于治疗”的理念,并从事前预防、事中引导、事后恢复三个方面进行风险的干预。而在实践层面,中外社会工作对风险的防治都已经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国社会工作在风险的事后治理上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成果和模式探索,而西方社会工作在预防如艾滋病等疾病的大范围流行中有着较为深入的实践。

其三是构建和谐。习近平指出:“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今世界的安全风险,主要源于国际社会中部分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缺乏信任与交流对话。当各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利益冲突并无法以沟通对话的形式解决时,不确定因素将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社会工作坚持接纳与同理的价值伦理,引导社会融入,消除偏见和误解。社会矛盾需要通过减压阀机制得以释放,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并形成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之一就是及时地缓解矛盾,促进和谐,将增进个体或群体间的信任、用对话的形式调解纠纷矛盾作为重要的任务目标。作为第三方角色的社会工作也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促进信任的产生。在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实践中,社会工作积极参与解决医患矛盾、家庭纠纷等,如上海、云南等地都建立起“温馨小屋”使遭受家暴的妇女获得临时庇护,民政部和全国妇联也发布了《关于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使之参与家庭矛盾的调解和化解。

(三)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策略契合

习近平提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需要关注并尊重不同成员的需求,并采取公平公正、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成员,在共同决策上寻求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以强势群体的声音为准。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需要先发展地区携手后发展地区提升经济、改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一味地给予金钱上的帮助,而是要协调整合资源,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遵循“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方法原则。社会工作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形成了以个案、小组、社区为主的三大工作方法,采取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等手段实现对社会问题的预防及解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可以靠自身获取的发展机会也有限,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表达需求和激发潜能,并利用专业手段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资源。所以社会工作的方法策略也要求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鼓励服务对象表达自身的诉求,并力求提升服务对象的自决能力。所谓自决就是支配个人生活并对与此相关的各类事物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社会工作者赋权服务对象并与其共同确定方案目标,提供相应的资源和途径。但社会工作者并不完全向服务对象提供金钱或实物等直接解决问题的资源,而是协助他们明确自身面对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所需要的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整合向他们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从而促使他们在能力上得到提升,保证可以长久维持已获得的帮助。并且社会工作在整合不同渠道的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能够结合国家、市场及社会的力量。

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应性变革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目前搭建了多个合作交流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安全、文化交流、公共服务体系、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共商共建打下了基础。这些领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相对应的是建筑、能源、金融、贸易、外交、教育、公共卫生、环保等重点行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重点行业内部的跨文化交流合作,但进行合作难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风险,如文化冲突、利益冲突、价值冲突等问题,它们的来源可能是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为了顺利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排除构建中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和社会性障碍。但这类问题往往不是承担核心构建职责的行业和领域能够解决的,需要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来实现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与配合这些领域的工作,助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文化合作、安全合作、环境合作、发展合作等项目得以和谐、友好、顺利地进行,预防和化解以上领域可能发生的社会性问题。在解决这些国际层面的社会性问题时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工作在具体的服务层面上是否能够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是否能够调整服务理念、方法策略使之成为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合适的工具。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社会工作应高度关注这些变化的趋势,找到适应新变化的具体实务手段和服务方法。

(一)社会工作服务层次的拓展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已形成了以个体(家庭)、群体(社区)、国家为主的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即使身处不同国家或地域的个体也会受到发生在其他国家或地域的事件影响。按照梅志里对全球化问题的理解,多样化的人、经济、文化、政治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产生了超越国家的影响力。很多地区性、内部性的社会问题将扩散到世界范围产生更大规模的影响,如公共卫生领域的SARS、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当前国际社会中较为突出的难民问题。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于本国内生性的因素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必须超越对国内事务的关注而向国际层次拓展,在服务层次上从个体—群体(社区)—国家三层次拓展到个体—群体(社区)—国家—国际四层次。国际层面的社会工作服务主要需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问题的本土解决方案。随着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一些发源于海外地区的社会问题随着人的流动等因素输入到本国。这类问题仅靠在国内提出解决方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需要国际合作实现源头和本土协同治理。二是国际问题的在地解决方案。一些国际性的流行病、战乱等问题,由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解决能力有限,并且存在向周边国家扩散的风险,需要组织国际力量参与协作,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实际的问题并遏制全球蔓延趋势。伴随着服务层次的扩展,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国际层面的政策变化和重大事件对本国人民福祉的潜在影响,同时看到本国的社会问题是否可能成为国际性问题,并提供服务于国际层面的解决方案。

(二)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创新

社会工作传统的服务理念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戈登、比斯台克、柏依姆、莫拉莱斯和谢弗等人都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过论述,如人的发展、潜能挖掘、社会责任、公平正义、包容接纳等。而微观层面的服务理念则体现在社会工作的操作伦理上,包括尊重个体选择、维护自尊、保密等。这些服务理念大多是依据西方社会工作在具体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问题时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然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全球化社会问题呈现出来的问题性质、影响范围、涉及主体都与局部地区的社会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社会工作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因而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理念进行调整,在保留、扩展传统理念中较为通用的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服务理念。要完成服务理念的创新就需要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寻找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在国际社会可以相互对话的一些理念,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首先,社会工作需要拓展以发展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中风险抵抗能力更弱的群体,加强他们的能力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是首要任务。其次,社会工作要树立文化包容的理念,面对跨文化的服务格局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快速了解不同文化,快速适应不同文化,通过文化包容获取服务对象的信任,也推动不同的服务对象间的互信互助。最后,社会工作要创新共享和谐的理念,寻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人民的共同关切,促进人类发展成果的共享,积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扩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这一点与全球化的内涵相呼应。但全球化并不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而是对经济与政治进行人为干预造成的,所以这一制度化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到全人类的利益。对于一部分有资本、有技能的人来说,他们在全球化中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利益,从而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而另一部分缺少资本、教育、技能的人在全球化中反而受到更多的剥夺,最终成为“全球化的输家”。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会并没有平等地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反而还导致了生态风险、就业风险、收入风险、健康风险的加剧。尤其是2020年初至今人类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作用使得人类难以做出快速有效的阻断和防控,而后的全球性封城封国对全球化贸易的影响更是导致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失去收入。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在保持全球化开放姿态的同时消除全球化“赢家通吃”的局面。社会工作也需要积极调整服务领域,将应对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社会风险与社会问题纳入任务范围,积极介入并帮助在全球化中受到更多剥夺的人抵御全球化带来的新风险,配合相关机构和部门做好风险的预判、预防和风险爆发后的处置,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总结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新风险,包括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破坏、国际人口贩卖、非法用工、非法移民、健康和教育不足等问题。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社会工作在新的服务领域中要更积极地关注以下核心问题:一是跨国人口问题,国际范围的人口流动性加强导致文化冲突和社会治理的难度增加,社会工作要积极参与化解矛盾;二是收入不稳定问题,要特别关注如何克服因产业升级、转移而导致的失业问题,提升生计资本,避免贫困发生;三是健康问题,流行病的防治工作是全球化的难点,社会工作在群防群治、联防联控上有其专业优势。

(四)社会工作服务目标的调整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相互依存,你中我有、我中有你。梅志里认为人类的共生共荣和相互依赖体现在自然环境、世界贸易、能源使用、知识流动、恐怖主义、人口流动等多个方面。林恩则梳理了四个人类共生共荣的维度。一是环境的维度。环境的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污染的扩散不以国界为边界。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福祉。二是文化的维度。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方面加速了文化交流的进程,使得世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对一些文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加速了少数文化的消亡,这对于全球化来说是一种损失,对当地居民来说更是自我认同上的丧失,缺少文化与认同将导致潜在的冲突风险增加。三是安全的维度。国际恐怖主义与地区冲突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9·11”事件导致了约一千万人陷入贫困。四是经济的维度。世界经济早已实现全球化,各个经济体不论大小都无法独立于世界体系而生存。而这一体系的风险是一旦发生局部性冲突,能源、贸易、服务都将受到影响,最终将导致就业、收入、医疗、教育的萎缩,引发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可见,人类社会在今天面临的是利益、责任、治理三个方面的共生共荣。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从解决个人问题的个人主义发展到解决群体性问题的集体主义,但从本质上讲仍然局限于民族国家(社会)范围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服务目标,缺乏以实现全人类共生共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因此社会工作需要调整服务目标,树立起全人类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主义”目标导向。这种“共同体主义”目标导向首先是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提供服务,而非局限于某个排他的集体或个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建共治,为人类的均衡发展、风险防控、民主善治提供服务。

(五)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的因应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基于实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会采取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制度与政策。中国社会工作自1987年恢复重建以来,正逐步形成立足于国情的本土化研究视角和实务视角,尤其是作为中国特色的基层的党群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工作的制度与政策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下,当前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政策设计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更加凸显。这主要是因为此前社会工作的服务主要面向国内,服务制度与政策的设计、实施也是以服务国内事务为目标,存在国际合作制度设计缺失和西方社会工作话语霸权的现象。在面对国际性社会问题时,社会工作不免囿于既定的制度与政策框架,要么走不出去,要么走出去了却适应不了。因此社会工作的服务制度与政策需要变革,使之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首先要为社会工作参与国际事务协作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将社会工作纳入国际合作事务的议事日程中,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谐发展、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等问题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化手段来辅助相关部门推进项目执行。其次是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主动参与解决国际层面的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设立国际合作项目团队,面向国际性社会问题开展服务工作,并积极对接有意在相关国际社会问题上提供帮助的个人、企业、组织等,为参加国际社会工作协作的专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便利和优待。最后需要建立起国际社会工作协商对话、经验共享、决策共商的平台和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寻找潜在的国际社会工作服务机会,实现不同文化、语言、制度语境下相关信息的交流畅通,解决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情况,降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国际性社会问题中面临的风险。

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明确方向,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好顺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因此共建“一带一路”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契机和实践平台。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利用该实践平台,从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调整社会工作服务国际事务的工作理念、目标定位、责任义务、方法策略等,优化社会工作服务全球化的实务体系和实务模式,最终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力者角色,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明确社会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与职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在宏观政策沟通机制,交通、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金融合作,教育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科创就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该文件出台后,各重点行业明确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地位,并相继出台了行业的“一带一路”行动方案,如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均根据“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求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职责、合作重点、目标等,向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既有指导性又有实践性的要求。社会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行业协会尚未制定社会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民政部等政府部门在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报告中也尚未对社会工作如何参与做出规定。因此,社会工作的主管部门、研究者、从业者应尽快根据中央“一带一路”工作的部署,梳理社会工作参与其中的原则、职责、合作重点和目标,制定社会工作参与“一带一路”的指导性意见,并同时明确社会工作的参与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除了指导性文件外,还应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明确社会工作具体在哪些实务领域参与建设,如外来留学生服务、海外务工人员服务、国际援助、国际志愿者服务、灾后应急、传染病防治等。

(二)培养熟悉国际社会工作实务的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并参加大量的海外服务项目,因此需要熟悉国际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人才。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超过120万,持证社会工作者突破44万,社会工作机构接近1万家,但这些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还是以国内的群体为主,缺乏国际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由于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参与国际性社会工作合作项目的需要,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建设亟需提上日程。针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策略。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可以邀请具有国际发展合作经验的社会组织或国际组织进行从项目需求调研到项目计划再到项目实施和结项的培训。或者借助已有国际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开展项目合作,让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参与式的学习。在社会工作本科和专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实习中,应加入国际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和实务部分,特别是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在海外的社会工作实习,学习国际社会工作实务,或在负责对外援助的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实习,学习政策制定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工作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离不开沿线国家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需要强化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机制上要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建立完善联合工作机制。目前,为共建“一带一路”已建立起从官方到民间的多条合作路径,既包括建立在已有的合作机制下的对话,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等官方渠道,也包括民间的智库、高校、社会组织的沟通渠道,比如部分中外高校合作建立的“一带一路”联合培训中心等。通过这些合作机制,帮助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行动规划、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合作更加高效畅通。在现有的对话机制下,社会工作罕有被纳入议事日程中,这对于社会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利的,因此建立“一带一路”的社会工作对话合作机制是有必要的。社会工作建立官方—民间的双轨合作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对话平台,需要中国同沿线国家在社会工作领域搭建专门的对话平台,沟通在社会工作领域如妇女就业、儿童保护、技能培训、减贫脱困等方面的政策与需求,寻找潜在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是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对话中加入社会工作参与其中的讨论话题,对于一些社会合作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工作的参与可以预防和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同时社会工作的参与也能够帮助其他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比如卫生健康合作中社会工作可以在医疗援助中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高援外医护人员同当地居民的沟通效率,向当地居民宣传医疗常识,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医疗资源从而改善卫生状况。

(四)以“民心相通”为突破口和工作重心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要“从经济到人文”,既要重视基础设施、能源、贸易等经济活动,也要重视推进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被定义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教育合作、文化旅游合作、公共卫生合作、科创合作、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合作、党政交流、民间组织合作等,并将面向基层民众的医疗教育、减贫开发、环境保护等能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公益慈善活动作为重点。到目前,我国已在文化交流、培训教育、旅游、卫生健康、救灾援助与扶贫等五个主要领域有所突破。比如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依托“一带一路”平台,在柬埔寨开展建设中柬友好扶贫村项目,将中国的扶贫经验带到柬埔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农业技能培训、环境治理等工作。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当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突破点,运用专业手段在改善沿线地区群众生活条件的项目中提供服务。一是在已经有所突破的领域继续深入开发,如扶贫、救灾、卫生健康三大领域,将这三大领域作为社会工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支点,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增加项目数量,扩展项目覆盖的国家。二是做好“民心相通”其他主要内容的协力工作,介入文化交流、留学生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开展资源协调、矛盾化解的工作。三是挖掘“民心相通”主要内容中还未有所突破的领域,寻找社会工作新的介入机会,比如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合作等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大胆尝试创新,利用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协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开发实施项目,另一方面协调其他主体共同参与。

(五)助力“一带一路”各项合作事业全面推进

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是重心,除此之外,还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项目,分别关注政策协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壁垒消除和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由于各个领域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并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成熟的运作体系,社会工作可以承担协助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关系协调、矛盾化解等几个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相关主体在各自领域中顺利推进,将民心相通与其他四通的项目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社会效益。在政策沟通上,社会工作可以建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相关的政策数据库,帮助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对接,降低因信息不完整导致的信任缺失和政策漏洞。在设施联通上,由于大量中方企业在海外投资基础建设,很有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观念差异与当地政府、社会、居民产生矛盾,社会工作可以协助这些企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增进当地居民对中方人员的信任。在贸易畅通上,社会工作应充分利用在沿线开展的扶贫项目和技能培训项目,推动这些项目与其他贸易投资相结合,如农业生产、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等,使投资回报与社会效益都得到体现。在资金融通上,可以利用金融社会工作的手段搭建农村信贷的桥梁,帮助沿线国家农村居民便捷地获得资金,改善生产生活状况。〔本文受到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号:15XNL006)资助〕

①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②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③习近平:《携手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④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⑤孙伟平:《“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⑥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⑦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⑧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23页。

⑨李迎生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⑩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