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之间”—论厚性、间质、孔窍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呈现与建构

2020-03-02 07:37魏方
风景园林 2020年6期
关键词:异质边界要素

魏方

1 呈现差异: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转向

1.1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差异与多元

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接之际,时空压缩的时代背景引发了人居环境中多元信息繁乱共存的空间现象。离散的多元时代使人们周围遍布不完整的片段,但这些差异的事物却同时激发了活力并促进进一步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持续博弈作用产生了复杂的混合物(hybrid/creole),不同文化模式与观念的交织使空间更为混杂化(hybridization);在其相互渗透而产生化合作用过程中又形成了混合化(creolization)[1]。克劳迪亚·巴斯塔(Claudia Basta)和斯缇法诺·莫罗尼(Stefano Moroni)提出当代城市空间的2个基本特征—多元化与综合性,是设计伦理所无法逃避的2个出发点[2]。约翰·拉杰曼(John Rajchman)认为多样性并不是只保留碎片而失去整体,而是在整体中预留分歧与发展的可能和潜能,这体现了“聚集差异(不同)”与“和”的对抗[3],与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两者兼顾”[4]相似。同时,景观作为重塑(remaking)场所的工具,“视觉化”场所的空间与时间特质,形成多样的形式、意义、文化[5]。

荀子在其认识论思想中所提出的“解蔽”,从一定程度说明事物的显现与可读对整体认知具有重要作用。西方语境下对环境历史呈现的伦理判断[6]等,也论证了多样的事物与异质要素以可读形式呈现的设计行为在特定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发展趋向。在景观设计的语境中,针对文化、历史、价值、功用与不同物质空间层次中的要素与结构、人造物和自然物等层面,这种异质(heterogeneity)、多样(diversity)、差异(difference)、多元(pluralism)可以存在于其中的不同层面。来源于不同种族民族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甚至不同空间结构体系的物质载体要素与结构组织,以不同方式集合,可以呈现为空间中的同质异构、异质异构、异质同构等不同形式。

1.2 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思想研究

当代景观设计利用不同的设计过程处理异质性要素形成不同的时空架构,引领发现藏匿在碎片化城市景观背后的新知识,包容、揭示和表达这些信息,形成本身进化过程中的结构[7]。通过创造“会面”[8],使差异性得以碰撞并产生新的状态。这些看待和组织差异要素的不同思路与方式,包括如透明的形式组织、后拼贴、领土景观、混合体[9]58关注了整合的力量,形成秩序调解;通过强调差异之间的对比特征以渲染差异;通过“连续性”呈现、缩小差别之间的变化值形成对差异的折叠;通过串联与调和对差异要素进行并置呈现,如异质体(heterodite)[10]的设计方式(表1)。

表1 基于差异显现的不同设计思想对比研究Tab.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design thoughts based on revealing differences

不同于统一、理性、完全受控的设计结构,上述设计思想中有意对差异性要素进行解蔽。将这些不同的设计组织方式抽象化,可以认为不同的差异性要素形成层化(layer)的异质结构,异质结构之间独立又形成交互的平衡;单层结构中包含同质信息,其间的连续性构成意义传达的有效性。在以往的设计理论研究中,众多学者更关注异质结构的建构关系,如拉索斯所提出公分母机制(mechanism of common denominators),即用具有统一性的控制要素作为整合差异性并置要素的方式,再如艾伦提出的后拼贴等。对于异质结构边界“之间”的空间这一特殊维度的探讨似乎更为模糊,而使之成为一个盲区。可以确定的是,异质结构如何沟通和作为整体来运转,其边界之间的空间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异质结构关系的修正和调和,使整体产生续存力与活力,可以最大程度关联主体认知与场所现实,避免混杂、无序、失去意义,形成认知与使用的多种可能。因此,差异“之间”的空间,可以成为景观时空架构中一种新的观察维度(图1)。

1 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结构Design structure based on revealing differences

2 差异“之间”:景观时空架构中特殊维度的观察

在不同的设计思想与实践中,异质结构边界之间的空间以中介身份呈现了不同的形式与组织方式。如屈米所作的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点线面层叠结构,具有若干间隙性缓冲空间,以达到更好的空间适应和事件激发效用;艾伦在阐述毯式都市主义时认为具有孔洞的边界加强了水平的流动性,渗透的边界(porous boundary)使功能得以灵活改变;高线公园的设计中通过共享新旧要素的边界,使重叠的空间互相依存形成整合的景观结构。研究与梳理这类空间的不同特征状态,确定差异要素之间的关联,可以形成针对这一特殊维度的类型化的思考。

2.1 厚性(Thickness):意义的共享与功能的共形

与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中新旧景观要素边界的共享类似,罗维拉山顶公园(西班牙语:Turo de la Rovira)与都灵多拉公园(意大利语:Parco Dora)的设计中,历史上的各种痕迹被同时展现,不同时期的痕迹特征具有自明性,但是其间关系却呈现出合并与关联,共同构成新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综合体,为观者揭开了场地本身的历史厚重感(图2)。新的设施与旧的遗存信息得以交织、共形,从而建立新的空间情感、场地功用与社会场域,从意义的共享实现了场地的增值。阿姆斯特丹的Koog aan de Zaan小镇,城市空间被穿越的高速公路割裂(图3)。为了连接这2个重要的区域,设计师对“盲点区域”的桥下空间以及其延展空间进行了改造。内部开挖的小型码头,结合了新的桥墩立面围合,形成了差异性结构的并置关系。桥的支柱界面与顶面形成了许多混合多义的空间要素,更好地连接了河流与桥体两侧的生活。边界的共享与“浅空间”层面信息的交织与共存,形成了多重信息的共线、共面重叠与“双重归属”,以功能的共形激发场所的多重活力。

2 厚性的呈现:罗维拉山顶公园(左),多拉公园(右)[11]Thickness shown in the landscape space:Turo de la Rovira (left), Parco Dora(right)[11]

3 阿姆斯特丹Koog aan de Zaan桥下空间改造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ce under an elevated structure, Koog aan de Zaan,Amsterdam

“共线”与“共形”构成具有厚性的物质形式 ,显示意义的不断积累,抵抗了碎片化与失序。这一概念来源于视知觉领域提出透明性时被广泛探讨的“边界共享”(marriage of contours)[12],是对图形边界交叠的集中探讨:不同视觉要素或建筑界面产生了交叠,形成了共有的部分,这一共有部分参与到了不同结构的形成当中。结合景观的现实语境,这一概念与科纳等提出的景观厚度具有相似的含义。科纳所提出厚度的概念,是基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角度的深描以及艾伦的“具有厚度的二维”[13]发展而来的。科纳认为景观的厚度可以体现在历史厚度、物质积累等方面,既关注了文化意义的叠加,也研究了基础设施城市学视野下整体景观营造的方法和可能性,形成“多维空间的整合”及“分期形成的表面”。物质状态、时间过程与综合的生态过程交互均使景观空间产生厚度。在不同物质的关联过程中,设计师以不可避免的外来性,参与这一过程,将“场地的挖掘”作为批判性的文化实践,通过强调痕迹与遗存的重要性与伦理价值,将景观作为“文化中介”(cultural agency)进一步加深意义的厚度[14]。景观表面形成交织包裹的复杂关系以及基于地方真实性的美学资源与历史特征,使场所自我成长、历史和意义累积得以呈现[15]。科纳的学生赫希(Alison B. Hirsch)提出的“扩展的深描”(expanded thick description)[16],揭示了全球文化蔓延下,根植本土文化意义的深入探寻。场地中的厚性可以激活公共话语,加强对“异族”的理解;去除“景观的伪装”(landscape camouflage),利用痕迹的叠合,可以使场地意义进一步激发人类同理心。

在以上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厚性可以被认为描述了一种将景观差异要素“压缩式”呈现的物质组织方式。在时空架构之中,以此为媒介,可以创造有厚度的交互地带。有学者曾将“Poché”(或译为涂黑、破碎,也译为厚性)[17]指代内外之间的残余空间特性。在本研究中,厚性指代空间交界处可体验信息的厚度,是异质结构与差异要素交互中“阈”(threshold)和感知界面的信息承载量(不一定具有实际的物质厚度)。“阈”的信息承载量与多样性,带来不同时空关系与体验过程。通过显现差异与场地文化过程,以完型的角度揭示了建构的多元特征与场地的多元价值,并进一步影响了主体行为认知,联系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场域[18]。

2.2 间质(Interstice):空间预留与自我调节

区别于差异之间的共形,通过生产出适当的自由度与游离空间,也可以产生更高的空间价值。匈牙利千禧公园(Hungary Millenary Park)在改造中于新建的景观构筑与原厂址的旧有构筑空间之外置入了一块麦田和葡萄园,其自由生长的过程既回应了场地原有用地属性,又对具有2种景观特质的要素建立一定程度的分割(图4)。与这一思路相似,吉尔·克莱芒(Gilles Clement)所营建的荒地成为“动态花园”(法语:Le Jardin en Mouvement)、高线公园在铁路中生长的大量植物,均体现了空间的预留或进行植物软性填充;库哈斯将柏林墙作为毕业设计的入手点,设法限定和调和两侧不同状态的城市空间,利用一个有2层高墙的缓冲区,对差异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与调停,形成明确的中介空间(图5);屈米在弗雷斯诺艺术中心(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设计的旧建筑之外的廊桥、平台,形成新与旧之间的想象空间,创造了容纳各种公共事件的空间,为使用主体创造更多丰富体验,不断填充事件,从而刺激场地的活力(图6)。在这些案例中,异质结构之间出现铰接关系的咬合、松动、裂解甚至重构,形成预留状态和“空”的空间。

4 间质的呈现:匈牙利千禧公园Interstices shown in the landscape space:Hungary Millenary Park

5 库哈斯的柏林墙设想The Berlin Wall as architecture (Rem Koolhaas)

6 间质的呈现:伯纳德·屈米的弗雷斯诺艺术中心Interstices shown in the landscape space:Bernard Tschumi, 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可以说,这一设计过程旨在建立一种框架,设置了中立属性的间质,使自我生长过程得以发生,并灵活应对未来功用。针对层化的异质结构,创造适当的间距以摆脱中心式的束缚,在不会完全丧失控制的前提下提供更强的包容性,通过制造相邻的不连续性,使景观空间中形成暧昧的体验方式以及丰富的连接路径,使 “无归属”的空间属性在体验中得到复杂的交织[19]。埃森曼在其作品与理论介绍中反复提到了模糊空间的间质,是他对“之间”[20]、“伸展出的阈”(extended threshold)、空间之间的交叠空间进行解读与应用的延伸,是对异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的探讨。不同于Poché的实体,间质是空间之间的空间、“差异之间的空间”[21],是差异之间的间隙。它消解了所谓形式功能的同源性,无法完整预判其形式结果和功用导向。

间质作为在差异之间产生间距的形式手段,包含着潜在的功用,提供了创造性的阅读方式。间质的阅读与体验依赖主体的身体运动,在异质结构的错位中,间质不是以一种容器的构型方法明确其物质切面,而是通过虚空或者空间的交叠,创造了空间的特殊密度。同时,间质还暗示了一种运动,与静态的间距不同。产生异质结构的范围从概念上不断位移,创造不同的情感空间,暗示着形式发生的状况,揭示了潜在的被形式所压制的空间效果。间质成为分离与连接中的一种震荡关系,形成多义的话语场域。它在空间特征之外,具有时间维度的特征,不单纯依赖美学、功能或再现系统而产生,而存在于控制性结构下的偶发性碎片,使空间进行自我调节。它对主体的作用不仅在于视觉层面,还形成了在多元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态度和行动,一种对我们所处环境有所知觉的特殊方法。

异质结构建构的价值在于抵抗失序、整合场所,并在认知与利用层面给予空间以适度的距离和自由。它给予不确定性,体现在设计行为对无法确定“归属”的空间进行保留与激发,提供了自我生长的可能。事实上,公共空间中更容易制造和产生间质,屈米在拉维莱特的设计中,就将其作为计划中的不确定性,促使多种活动的共存,形成差异转换的拐点和调制,成为“事件”的发生来源;IBA柏林国际建筑展在“谨慎的城市更新与重构”议题中,关注差异的城市肌理与特征,通过创造异质形式中间的模糊空间,制造了意义的震荡过程。

间质制造了不稳定性与多元性事件,通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制造了具体计划与生成过程的辩证关系。景观在介入场地时,预留以后的生长和发展空间,保留同时感知的可能性。在其作用下,功能性与计划性的元素在设计之后以一种进化与转变的状态进行,排除了仅从表面阅读的可能性,成了一系列控制却开放的、等待的层叠。蕴于其中的“游离”状态,暗示了差异要素的不可化合性,通过有限度地介入场地,避免差异之间的过度粘连[22]。

2.3 孔窍(Porosity):边界的模糊与沟通

正如假山交融渗透的时空状态,景观在介入场地环境时不仅激发场地特质这一核心资源,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要素的转换和交互,形成叠合交织的时空综合体。米歇尔· 高哈汝(Michel Corajoud) 在法国里昂国际城社区(法语:La 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yon)与日尔兰公园(法语:Parc de Gerland)的改造中,揭示了场地本身的农业与园艺特征,重组了新的公共生活,通过揭示本身特征并发现城市中的接口与碎片,重构了空间的渗透与弹性[6,23]。再如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Seattle Olympic Sculpture Park),通过联系现有的基础设施与割裂的海岸,形成了功能的穿插与连接(图7);杜伊斯堡北风景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的新置入设施与旧有构筑相关依存与沟通,使人获得丰富的景观体验(图8)。

7 孔窍的呈现: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Porosities shown in landscape space:Seattle Olympic Sculpture Park

8 孔窍的呈现:杜伊斯堡北风景园[24]Porosities shown in landscape space: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24]

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借由沟通与错动创造“模糊归属”的空间,以大量孔窍塑造了主体的混合视野。在异质结构边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消解和模糊差异的边界形成的空间状态,可被认为是构建孔窍的过程。在这一塑造过程中,破碎的物质要素获取新的接口得以再次建构,揭示新与旧、公与私、神圣与世俗等关系,以积极的转换节点,为场地新置介入要素预留可能介入的空间。孔窍是一种协调、适应的交互状态,使事物的本质在边缘得以呈现,不同事物得以平等地互相调试和促进,形成具有多元接口的编织体。景观空间中的异质体以不同状态相遇时,生成特定的沟通关系,实现现实碎片的互惠建构与超链接,形成时间、信息、经验的交换。

本雅明曾论述了城市空间中相互渗透的不确定的状态,论述了“孔窍”是“这个城市生活不竭的运动规律,无处不在,它表示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的临界点,表示一个空间经验的分隔之处”[25],并认为经验与空间在通道(passageway)与阈中具有穿透性与传递性,体现了社会融合以及无常的空间状态。孔窍使差异的场所空间形成交融,并为不可预见的事物的出现预留了空间[26-27],使多种空间更具有交融性和灵活性,形成了不同空间中的互动与联系。1999年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又在《视差》(Parallax)中将这一概念引入建筑领域,2005年出版的《多孔性实验》(Experiments in Porosity)等著作,形成现象学背景下的探讨[28]。拉斯·勒鲁普(Lars Lerup)曾使用“多孔平面”来描述荒野与城市之间的渗透,以及建成空间与废弃景观的联系,肯定了孔窍在场所中的力量[29]。

孔窍被认为是关于现象学问题的透镜,表现了空间品质的开放性,从“知觉”角度探讨了人对空间的感知与体验。 从文化景观的透镜观看,孔窍建立了多元与差异的相关联性、过渡关系与同延性。同时,其中的流动关系形成主体体验的推动力,制造“内部时间”与“外部时间”的互动,利用时空拉伸使主体产生内省的思考状态,进一步与场地建立个人角度的联系。通过建立边界的孔洞,形成流动性与体验情景的推动力,从而抵抗平面扁平与单一的“瞬时”体验过程,产生知觉和物质现象的交织。

3 异质结构及厚性、间质、孔窍的构建

面对当代景观空间中的异质性,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路径可以抽象为对异质及同质结构进行梳理,对特定矛盾进行分层求解的方式。在异质结构的建构中,通过利用一定的参照系统,可以借由缝合、嫁接、叠加、叠印、置入等方式形成交错互动的空间结构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同质结构的联系性,实现空间可读性以及场所意义与功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差异“之间”关系的类型化选择,对其调和异质结构整体效用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形成张力,防止要素与意义的漂移或游离(图9)。

9 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路径Design approach based on revealing differences

差异“之间”的空间被总结为异质结构边界的关系,是若干系统中的间隙或联系者,是异质要素交汇、事件发生之处,打破了功用和形式的必然联系及对应性。通过确立异质结构的边界关系,建立相应的转接处的秩序,将厚性、间质、孔窍合理呈现,可以使景观结构“共有”领域的复杂意义和流动性得以重新调置,形成场所与人、空间不同层次之间的厚度、丰富度、高效性、流通性,以及多维的空间联系及社会场域。与屈米对“事件空间”所进行的“无关、互惠、冲突”3种关系的分类[30]相似,异质结构中的3种中介空间类型:厚性、间质、孔窍分别对应了“双重归属”“无归属”“模糊归属”,需要更广泛的视野对异质结构的边界如何发生共享互渗的过程进行抽象化处理。其中,叠加的信息与共享的界面使厚性得以产生(图10中A区域);差异性要素的边界产生松解并产生明确间距与空隙,引发了下一层级的结构与空间,使间质得以产生(图10中B区域);在同质结构与异质结构边界产生流动、互动与映射,从而使孔窍得以产生(图10中C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图示将景观异质空间关系抽象化,不指代实际物质空间建构。在整个设计行为之中,这些空间的呈现均依靠主客交互得以成立,使认知主体可以导入自己的语境,得到多元的阅读过程。

10 基于差异显现的层间关系的抽象示意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geneous layers

在上文总结的各类设计思想与典型案例分析中,不同的设计观念与设计行为,与场地的环境、历史、文化特征、使用人群、设计师主观判断相关,也因此呈现了“有意为之”的异质间的不同关系特征。

艾伦在贝鲁特露天市场(Beirut Souks)重建竞赛方案中设计了整合性的市场屋顶,设想利用基础设施统一场地差异元素,试图重建一个长期生长的城市环境(图11)。为了对场地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进行利用与整合,他在新增的整合性要素与遗存要素之间设置了缓冲地带,即间质空间,利用新的空间激发新的事件与活力。这一设计显示了考古意义上的层次关系,从腓尼基文明时期到罗马帝国后期,再到伊斯兰文明时期的城市历史叠加,揭示这一“市中井”存在到19世纪的各种痕迹。他提出要尽可能保护和重建历史建筑,用连续界面覆盖场地,通过钢与玻璃屋顶的覆盖,整合场地的破碎,引入新的功能。屋顶作为景观将清真寺,露天市场,广场和新置的居住、商业和办公空间等包裹整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凝土支撑玻璃屋顶,与场地原有构筑保持空间形成间质,使这一共存复合体重新产生活力。

11 贝鲁特露天市场重建竞赛方案[13]17The competition scheme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uks of Beirut[13]17

科纳在其实践中延续着厚度的思路,强调新的多元平面与层叠关系,使用新旧要素共形的方式进行文化意义与功能的整合。在高线公园项目中,他对原有铁路遗存应用是一种嫁接的思维方式,将新层功能结构直接与高架桥轨道遗存结合,使新旧结构显示出重新的排布与混杂化(reconstitution and hybridization)。这一混杂化的方式可以类比朱塞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的绘画创作,利用不同图像组合成新的图像,使其中一者融入另外一者,原始资源无缝衔接成为一个新的实体,形成新的圆滑界面(new filleted surface)[9]58。这种新的丰富表面,容纳了水、空气、花草的生长,旧有痕迹以共线、共面、铆接的方式融入新的景观设施。

霍伊斯里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时对位于威尼斯的城市开发项目进行再设计,处理场地中住宅区、广场、教堂、老屠宰场等遗存。在这一设计项目中,他以平面秩序为主要思考基准,在双重结构体系中置入了联结与转换体系,用以过渡并组织异质结构。他把隶属于不同方向参照系统的、需要保留的建筑组团设为空间组织的起始点,利用若干中介空间系统,将空间网络的碎片、新元素和散乱的要素包容整合在一起,利用过渡、沟通、缓冲的区域使空间中的异质结构得以共存(图12)。

12 威尼斯老屠宰场的城市开发项目[31]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old slaughter house in Venice[31]

在这些不同设计思想与理论中,差异之间的空间建构体现出了基于不同设计意图与目标的中介作用以及极大的灵活性(表2)。

表2 异质结构与异质边界建构方法关联分析Tab.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and boundary construction method

在不同的景观异质空间建构中,“多种意义”与不确定性的充斥、层之间的多种超链接关系,使得空间的感知组成部分不断被展开与再组织,景观结构的等级不断地被消解。在这一设计思路中,“增值总体”而不是“单一整体”被强调,边界与差异结构之间的结合、游离、流动的关系以更有意识的方式被塑造。区别于具有树状层级结构的设计思维,这一建构行为关注平行、平等的层级结构;区别于“共生”型的设计方法,它关注了异质要素间的距离而非化合作用;区别于对景观系统不同的隐性、显性物质层面的“耦合”联结,这一设计方法关注了直接作用于主体视觉感知与身体经验的多层意义结构与可观想的设计结果。

4 结语

通过对相关设计思想与案例进行类型化解析,笔者探讨了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方法以及一种特殊观察维度:差异“之间”的空间关系。在面对异质要素的不同价值观作用下,形成了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方法中的工作路径,形成异质结构、同质结构、层间关系这3种建构层次。以厚性(双重归属)、间质(无归属)、孔窍(模糊归属),形成新的观察维度与设计视角。它们分别从共享边界与共形、结构边界松动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促使边界的流动等方面,抵抗了空间中过度的碎片化、扁平化、封闭、失序与意义失效。

3种异质空间的边界关系模式及其建构要点,可以作为创造景观意义的厚度、为场地生长预留空间、增加异质要素的流动性与关联度的一种思维工具。设计没有标准解答,但这一认知、分析与设计方式,与时空压缩背景下异质、差异、多元并存的现实状况相契合,在当代景观实践中为如何充分呈现场地历史信息、增加场所可感知性的丰富度、引发景观空间的意义与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由作者绘制,图2左图引自https://www.publicspace.org/en/works/g320-arranjament-dels-cims-del-turo-de-larovira,右图引自参考文献[11],图3引自https://www.architonic.com/en/project/nl-architects-a8erna/5100103,图4引自https://landezine.com/index.php/2015/10/millenarypark-by-ujirany-new-directions/, 图5引自https://socksstudio.com/2011/03/19/exodus-or-the-voluntary-prisonersof-architecture/,图6引自https://www.tschumi.com/projects/14/,图7引自https://www.ideabooom.com/7494,图8引自参考文献[24],图9、10由作者绘制,图11引自参考文献[13],图12引自参考文献[31];表格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异质边界要素
守住你的边界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人蚁边界防护网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