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麻黄沟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0-03-01 16:06韩文照
西部资源 2020年4期

韩文照

摘要:麻黄沟铜多金属矿位于塔里木板塊东北缘,矿区浅部矿主要是含矿热液随岩浆向上运移,在近地表断裂、裂隙等容矿有利部位,含矿热液同围岩发生物质交换,原生金属硫化物转变为地表较稳定的氧化物而富集形成。该矿床成因类型浅表部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含矿热液;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1.地质背景

麻黄沟铜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单元处塔里木板块东北缘;横跨三个三级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为:星星峡—明水—旱山微板块,月牙山—洗肠井早古生代蛇绿构造岩带,敦煌微板块。区域内地层从早元古界北山岩群,青白口系的浅变质岩系,古生界寒武—志留系,新生代新近系及第四系各类沉积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区域内月牙山—洗肠井早古生代蛇绿构造岩带是矿区的主要构造。

本区侵入岩分布面积较少但岩石类型多,从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均有出露,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早古生代奥陶纪辉橄岩、辉绿岩、辉绿辉长岩;中古生代石炭纪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古生代二叠纪辉绿岩、辉长岩。脉岩主要有碳酸岩脉、赤铁矿化石英岩脉(含铁碧玉岩脉)、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上段、震旦系洗肠井群、寒武—奥陶系西双鹰山组、奥陶系罗雅楚山组、奥陶系咸水湖组、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

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上段分布于矿区南部,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和含硅质条带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岩石呈灰白色、浅灰色、局部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主要由白云石、方解石和少量石英组成,白云石含量一般在30%~45%,呈细-粗晶状分布,方解石晶体大多小于0.05mm。地表岩石受雨水、风化剥蚀较强,表面多数有刀砍纹。

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岩石呈白色-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石英、不透明矿物和少量后期矿物组成。方解石(白云石)大部分呈粉晶状分布,粒度<0.05mm,受变质作用影响部分重结晶其趋于定向排列;少部分呈细-粗晶状分布,具碎裂化,粒度0.15~ 1.3mm,个别达3mm,含量91%~95%。石英呈集合体状、细网脉状分布,含量7%~8%。

震旦系洗肠井群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呈条带状分布,严格受红柳河-洗肠井构造混杂岩带南缘脆性断层控制。地表多数被白云质灰岩及石英砂岩碎块、第四系覆盖,沿冲沟可见岩石极为破碎,呈薄层状分布。岩石多数呈浅红色、黄褐色,少数呈灰绿色,砂状结构,片状构造。砂屑约占80%,胶结物占20%。砂屑主要为石英,呈次圆状,显示定向排列特征,基质为硅质成分。

寒武—奥陶系西双鹰山组主要出露在本区中南部,呈NW向条带状分布,严格受红柳河-洗肠井构造混杂岩带南缘脆性断层控制。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硅质岩,岩石呈浅灰-灰白色,局部黄灰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屑约占65%~75%,胶结物占25%~35%。砂屑多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砂屑形态多为次棱角状,部分为次圆状,显示定向排列特征。基质主要为硅质(多呈不规则块状凝块式胶结细小的砂屑)。

奥陶系罗雅楚山组主要出露在本区中部,呈NW向展布,南部受断层控制,北部被岩体侵入。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呈浅灰-灰色,砂状、片状结构,块状及厚层状构造。砂屑约占65%,胶结物占25%,其他为黑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砂屑多为石英,其次为斜长石;砂屑形态多为次棱角状,部分为次圆状。基质主要为硅质,其次为黑云母(颗粒细小,多为0.01mm~0.05mm),局部可见少量磁铁矿星闪于岩石中。

奥陶系咸水湖组主要出露在本区中北部,南部与长石石英砂岩整合接触,北部被岩体侵入。岩性为玄武岩,岩石呈灰黑色,隐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杏仁构造及气孔构造。成分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基质为间粒结构,约占90%。岩芯呈短柱状,长0.5mm~3mm,斜长石板条状格架中充填有细小辉石、磁铁矿颗粒,部分磁铁矿充填在岩石裂隙中。局部杏仁石占5%~8%,多数大小为1mm~2mm,形态为圆形,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其两侧。全新统松散堆积物沉积于现代沟谷中,本区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无长年地表径流,故成因类型均为洪积物,由砂土及砾石组成。砾石成分复杂,随附近基岩岩性变化。砾石一般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径从2mm~20余厘米不等,砂土充填于砾石之间。

2.2构造

矿区位于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北为星星峡微板块、南为敦煌微板块)的交接部位附近,红柳河-洗肠井构造混杂岩带从矿区穿过,后期又经历了多期次断裂活动,总体构造较复杂。矿区中南部由三条相互近平行的叠瓦式断层所构成,呈近北西西向展布,产状190°~210°∠65°~78°。断裂带两侧地层产状陡立,区域附近水井和热泉分布广泛,暗示了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多期性,为张性断层。地貌上南为挺拔的高山,北为丘陵低山,沿山脚有北西西向河谷,根据地震探测资料解释结果,该断裂带为深切地幔、总体南倾的超壳断裂。

(1)近南北向扭性断裂束。矿区发育数条南北向小型平推断层束,其断层面近直立,断层面上擦痕明显。其横切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寒武-奥陶系地层。断层破碎带内发育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强硅化体,局部花岗斑岩脉也与此断裂相关。

(2)北部碧玉岩脉断层。位于矿区北部,该断层明显受红柳河-洗肠井构造混杂岩带北缘剪切带影响,呈向南突出的弧形,被后期的脆性断裂所改造。该断层自西向东从普查区内穿过,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m~30m,走向呈北西西,走向为270°~290°,产状180°~200°∠65°~75°。其中主要发育赤铁矿化石英岩脉(含铁碧玉岩),分布形态不规则,呈透镜状产于碳酸岩脉中,厚约几十厘米至几十米不等,排列杂乱。岩石呈褐红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致密坚硬。矿物成分主要为隐晶石英和混入少数铁泥质成分等,矿化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

(3)北东向断裂。该断层呈北东向产出,其主要特征与月牙山金矿断裂一致,判断为同一期次形成。断层在地表主要表现为构造破碎带,一般宽1m~5m,中部地区出露不明显,为本区最新的平推断层。碎块粒径差异较大,细小碎块、岩粉充填于大岩块间。构造破碎带内发育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4)褶皱构造。褶皱构造发育于矿区内南部地区大豁落山组地层中,为一系列的同斜褶皱。北翼产状为180°~195°∠55°~70°,南翼产状为15°~25°∠30°~50°。轴面向南南西陡倾。该套地层中发育的一系同斜褶皱,北翼倾角较陡、南翼倾角较缓,显示由地向北的推覆构造特征。

2.3岩浆岩

(1)辉橄岩分布于矿区北侧,多与中奥陶系咸水湖组岛弧型火山岩相伴生,呈岩株、岩枝产出,面积约4.5km2。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或渐变过渡,局部呈断层接触关系。岩石呈深绿色,粒状结构、局部包含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橄榄石含量占35%~45%。

(2)辉绿岩分布于矿区西北侧面积较小,岩石呈显晶质,细-中粒,暗灰-灰黑色、局部灰绿色,具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局部包含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自形柱状斜长石(45~55)×10-2和暗色次生矿物纤闪石(35~45)×10-2组成。主要柱状矿物粒径大小0.3mm~1.5mm,斜长石杂乱排列排列形成的三角形孔隙中充填为次生纤闪石(阳起石成分),即为辉绿结构。微量矿物为磁铁矿,含量(3~4)×10-2。蚀变主要是斜长石的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泥化。

(3)辉绿辉长岩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面积2.7km2,分别呈岩株、岩枝产出。岩体多呈近东西向、北西向延伸,条带状、不规则状分布。侵入中奥陶系咸水湖组地层,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断层接触关系。岩石呈暗灰-灰绿色,显晶质,细-中粒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

2.4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和白云质灰岩,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硅化、孔雀石化、高岭土化及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夹石亦主要为花岗斑岩和白云质灰岩,两者区别在于一般夹石较围岩有明显热液蚀变、局部有轻微孔雀石化、岩石较破碎。

3.矿体地质特征

麻黄沟铜多金属矿区共圈定出10条矿体,主要矿体特征见表1。

4.矿石特征

4.1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碎裂状结构、碎粒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不规则的团块状构造、稀疏微细浸染状构造。

4.2矿石的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铜的氧化矿物,呈团块状或薄膜状分布在碎裂岩化硅化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少量分布于蚀变花岗斑岩中。成分以孔雀石为主,含量3%~8%。矿石中含有少量硫化矿物,如辉铜矿,含量1%左右,另有少量的铜蓝、闪锌矿、针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铜、黄铁矿和黄钾铁钒等。

4.3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石有益组分主要為Cu,其他伴生有益组分的确定是在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组合分析及基岩光谱分析确定的。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Au、Ag、Bi。基本分析Au品位一般在0.14~1.85×10-6,最高单样品可达12.30×10-6;组合分析Au品位一般在0.11~3.09×10-6。组合分析Ag品位一般在7~81×10-6、Bi品位一般在0.11~0.69×10-2,均达到综合利用指标。有害组分As组合分析0.03~0.15×10-2,F组合分析0.12~0.25×10-2,低于允许含量要求。

4.4矿石类型

本次及以往所发现的矿石矿物主要为氧化矿物,仅含有少量硫化矿物。矿床氧化带较深且分带性不明显,难以分出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故矿石的自然类型统一划为铜的氧化矿石,工业类型为含金铜矿石。

5.找矿标志

①矿化直接标志:地表的孔雀石(化);②人为标志:民采采坑、竖井等其他采矿工程、遗迹;③岩性标志:花岗斑岩体同围岩(碳酸岩系)的接触部位;④化探标志:有利的Cu、Au、Ag、Pb等化探组合异常;⑤物探标志:物探异常,具体表现为浅部的矿体同激电异常有一定的对应性;⑥构造标志:北西西向断裂与南北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⑦围岩蚀变标志: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强烈部位。

参考文献:

[1]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2]胡醒民,廖云峰,程海峰,杨济远,胡新悦.内蒙古月牙山一带基性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归属[J].地质通报, 2016, 35(08): 1234-1242.

[3]杨合群,李英,杨建国,李文明,杨林海,赵国斌,叶得金,赵彦青,赵建国,沈存利,王新亮,苏新旭.北山造山带的基本成矿特征[J].西北地质, 2006(02): 78-95.

[4]任益书,贺中银.内蒙古月牙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内蒙古地质, 1998(0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