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旺 陆玉德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广东紫金银场地区的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等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银场地区的铅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并对银场地区的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为本区今后找矿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地质参考依据。
关键词:紫金县;银场;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仅见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蓝塘群(TJL)和第四系(Q)出露(图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蓝塘群(TJL):大面积分布于工作区内,总体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向,倾向北西西或南东东,倾角20°~70°,最大80°。下部岩性主要由黑色碳质页岩及灰黑色碳质泥质页岩所组成,并夹有粉砂质泥质页岩及中粒-细粒白云母砂岩;上部逐渐过渡为深灰黑色、灰黑色粉砂泥质页岩(具条带构造者称为条带状页岩)砂质页岩夹有灰黑色泥质页岩和中粒及细粒含云母砂岩,以及灰黑色泥质碳质页岩。厚度﹥1650m。
第四系(Q):小面积出露于矿区的南西部,为冲积、坡积层,主要为粘土、砂砾岩等,河流冲积层发育有丰富的砂锡矿。
1.2构造
本区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紫金大断裂和F1、F2、F3断裂。
紫金大断裂:出露于本区的北西部,全长>80km,宽约15m~20m,走向NE 45°~50°,倾向SE,倾角60°~80°,上盘为蓝塘群,下盘为燕山期花岗岩。该构造为压扭性高角度逆断层,主要由热液石英岩、硅化碎裂岩组成,在断裂面的附近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和片理化,片理产状与断层面产状一致,片理化向两侧逐渐消失。
F1断裂:出露于工作区的中部,断续出露长约1.5km,露头宽0.5m~1m。走向NE 30°~35°,倾向NW,倾角65°~70°。其上、下盘均为蓝塘群地层,断层充填物主要为灰白色石英岩,见有硅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F1断裂的LD1、LD2、LD3中均见到团块状、细脉状的铅锌矿石,该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含矿构造。
F2断裂:出露于工作区的中部、F1断裂的下盘,与F1断裂有相交趋势。构造断续出露长约1km,露头宽0.8m~ 3m,走向NE 60°~75°,倾向NW,倾角40°~65°。构造南西部具有分支复合现象。该断裂上、下盘均为蓝塘群地层,断层充填物主要为灰白色热液石英岩,见有硅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F2断裂的LD4、LD5、LD6、LD7中均见到团块状、细脉状的铅锌矿石,地表构造局部见到零星小团块状铅锌矿。该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含矿构造。
F3断裂:出露于工作区的北东部,与F1、F2形成三角形状。构造断续出露长约0.6km,露头宽2m~4m,走向SE 117°,倾向NE,倾角70°。上、下盘均为蓝塘群,断层充填物为白色热液石英岩。
1.3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浆岩仅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小面积出露,由燕山第二期花岗岩体(γ52-2)和燕山第三期花岗岩体(γ52-3)组成。
燕山第二期花岗岩体(西门坳岩体)岩性均一,相带分异不明显,主要岩性为中粒或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仅在局部的边缘相带发育有少量的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包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约占岩体总体积的1%~2%,在岩体中呈随机分布,包体岩性主要为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
燕山第三期花岗岩体(砾头塘岩体)主要由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粒度大小不一,相带明显。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类(68%)和石英(25%),次要矿物为黑云母(6%)、少量白云母、锆石等,多为半自形粒状结晶,矿物结晶多为粗—中粒。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产出部位与规模
本地区铅锌矿化为石英脉型多金属矿化,石英脉即为含矿带,其中F1、F2断裂是本地段主要含矿构造(图2)。
F1断裂已初步圈定工业矿体2个、矿化体4个,估算的3341资源量:铅1172t,锌1097t,银4.85t。矿体均赋存于F1断裂主带和支脉内,未出露地表,埋深在210m~ 300m,含矿岩性为热液石英岩,围岩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其中,V1号矿体走向长约100m,沿倾向延深大于30m,平均水平厚度1.82m,平均品位:铅4.11%、锌3.30%、银170g/t。V2号矿体走向长约40m,沿倾向延深大于20m,水平厚度0.51m,平均品位:铅3.30%、锌11.89%、银137g/t。
F2断裂在地表断续出露,长约1km,视厚度0.8m~ 5.08m,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厚度变化大,F2断裂中的铅锌矿化已有LD4、LD5、LD6、LD7、ZK0-F2-3与ZK7-F2-5共同控制,产于F2断裂内,含矿岩性为热液石英岩,围岩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铅锌矿化不连续,局部富集。ZK7-F2-5在F2断裂深部发现铅锌矿化,Pb含量0.54%,厚度0.7m,F2上盘含矿细脉中Pb含量4.36%,Zn3.86%,Ag100g/t。F2南西段在白矿窿(LD4)内见两条呈致密块状产出的铅锌矿体分别赋存于F2断裂上下盘,位于上盘的矿体厚约0.4m,下盘的矿体厚约0.33m,铅/锌品位为6.40%/10.80%,矿体走向长约60m,倾向延伸约50m。
2.2矿石特征
本区铅锌矿石中金属矿物种类较多,主要为硫化物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另含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含少量碳酸盐矿物。
矿石结构简单,多为他形晶粒状结构,少数为自形晶粒状结构,主要表現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呈他形晶粒状,黄铁矿、磁铁矿呈他形—自形粒状赋存于矿石中。
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斑点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沿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在局部地段富集,构成团块状构造。斑点浸染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分布不均匀,局部集中成斑点,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构成斑点浸染状构造。
按矿石成分可划分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两种。地表出露的矿石为氧化矿石,多为灰黑—黑色铁锰质物,中深部为原生硫化矿石。
3.控矿因素及找礦标志
3.1控矿因素
地层因素:工作区内的铅锌矿体围岩均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原岩为蓝塘群下亚群(TJLa)的砂岩、页岩。围岩岩石坚硬致密,形成了一个比较密闭的储矿空间,阻止了含矿热液的流失。
岩浆热液因素:工作区周边多金属矿点大多产于蓝塘群与燕山期岩体的接触部位或附近,而工作区内铅锌矿化集中地距离燕山期岩体直线距离1km~2km,富集成矿可能受到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
构造因素:区域性大断裂,如紫金大断裂为岩浆侵入、热液活动、矿液运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工作区北东向、北东东向小型、次级构造,为成矿流体、大气降水的运移提供了方便,是重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
3.2找矿标志
北东向F1、F2断裂内石英脉裂隙中及石英脉与围岩(变质石英砂岩)边上是矿体赋存部位,与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均可作为工作区铅多金属矿的主要找矿标志。另外,地表褐铁矿化以及民间采冶遗迹等,可为寻找铅锌矿脉提供重要的找矿线索。
4.找矿远景分析
综合分析,认为银场地区竹高寨地段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主要依据:
(1)工作区处于国家级重点成矿带——武夷山成矿带南段,位于莲花山断裂之次一级构造——紫金断裂带上,是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大地构造单元。区内地层简单,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好。
(2)竹高寨位于工作区中部,面积2km2,包含F1和F2含矿断裂,近年来在该地段开展的找矿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该地段位于多金属矿化的密集区,开采历史悠久,附近到处可见当年采矿炼银的炉渣,地表尚有7处民窿残迹,其中:F1含矿断裂上有3处民窿(即LD1、LD2、LD3);F2含矿断裂上有4处民窿(即LD4、LD5、LD6、LD7),该地段铅锌矿化明显。
(3)F1断裂圈定工业矿体2个、矿化体4个,但钻探工程尚未系统控制矿体规模,其走向两端控制钻孔ZK3-3和ZK8-3均为工业矿孔,矿石品位较高,倾向上仅有一个钻孔控制,所以在F1走向和倾向上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4)F2构造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F2含矿构造长达1km,沿走向厚度及物质成分较稳定,地表及老硐中均发现铅锌矿化,地表铅锌矿化主要表现在北东段,矿石呈团块状、细脉状;老硐(浅部)中铅锌矿化好,在西段(老矿点)构造上下盘各有一条呈致密块状产出的铅锌矿体(矿体走向长约60m,倾向延伸约50m),该矿体两侧走向及深部未有工程控制;北东段经钻孔揭露(垂深约200m),在构造深部亦发现较好的铅锌矿化(Pb含量0.54%,厚度0.7m,F2上盘含矿细脉中Pb含量4.36%,Zn3.86%,Ag100g/t。),矿化自地表往深部有变大变好趋势。
5.结束语
广东省紫金县银场地区铅多金属矿区开采历史悠久,区内的铅锌矿化受F1、F2构造控制,矿化赋存于石英脉中,褐铁矿化发育地段矿化较好。铅锌矿化主要产于石英脉两侧,局部产于石英脉内部。目前已发现一定规模的铅锌矿体及较好的深部找矿线索。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参考所搜集的资料,通过对矿区的实地勘查及对生产勘探各种数据及资料的分析研究,对银场铅锌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地层、构造、岩体、矿体、矿石、矿物等)的系统研究,总结本区的基础地质资料,对于该区深部及外围地区,甚至邻近区域的找矿勘查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矿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
[2]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一大队.广东省紫金县银场铅多金属矿预查项目2016年度地质报告[R]. 2018. 10.
[3]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广东紫金县上东铅锌矿建设评价意见书[M]. 1987. 10.
[4]孟良义.热液矿床中的硅化与成矿[N].科学通报, 1998.
[5]郭锐.粤东成矿地质背景及银铜铅银成矿特征研究[J].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04.
[6]广东省地矿局. 1/20万紫金县区域地质矿产图[M].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