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艳
(中共赤峰市委党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摹画“十三五规划”及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并冠以“新发展理念”的定位称谓,这五大发展理念中每一个都有清晰的立意指向,五大发展发展理念之间又深刻的逻辑内核。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着力点的生动体现,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对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的高层次认识,对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治理中总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棘手的体制难题,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能不能有自我而革新的勇气,能不能提出具有战略性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新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都绝非凭空、随意产生,它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总结国内外发展教训的基础上,站在历史高度和现实高度上,对我国发展规律和发展难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实践的升华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完备的有机整体,每个发展理念既独自成体系又融入整体中,每一个发展理念都具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指向,每一个发展理念都直指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又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具体实践路径。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既属于观念范畴,又属于实践范畴。新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是抽象的目标任务,而是有整体规划、明确指引、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目标和实践路径。一方面,从思想层面,新发展理念起到引领、指导作用,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航标;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给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实践方法和具体路径,适用于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当然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
现代化发端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很快引发并带动了各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生产现代化、运输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几个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下来。党的十九大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更高的位置,它不仅仅是改革的总目标,而是与整个国家现代化三步走大战略相挂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其列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丰富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到省域治理现代化、市域治理现代化,不仅仅体现的是治理场域的变化,也是从上层建筑层面减少社会治理障碍的重大举措,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破解了社会治理困境,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路径。
受民主化程度、制度化程度与法制化程度影响,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一味地因循守旧,默守陈规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根据已有的实践形态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做出创新性变革。创新是加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优途径,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创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因此,首先要充分调动治理主体中具有创新意识和潜能的人才积极性,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积极开拓、善于创造、融会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党建融合形式,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媒体智库创新服务社会治理能力、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等,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及社会安全稳定中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社会参与更为广泛。其次,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级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工人,从引进、培养、使用、奖励等制度和政策上创造性为其提供优厚条件,使技术工种向更加精细操作更加智能更加现代化方向转变。此外,社会治理中加大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App终端等新兴媒体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宣传力度,努力摒弃技工是低端工作这一片面、传统、过时的想法,有序引导公众愿意加入高级技工行列。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与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等密切相关,每一个方面涉及诸多因素,都需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具体来讲,需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积极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干扰、左右市场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协调好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如公众等之间的关系,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社会治理主体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不同,所面临的任务不同,自身能力素质不同,需要横向协同、纵向合作。另外,治理体系主要是由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和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没有畸轻畸重之分,因此需要协调地进行规划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实践中,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破除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摒弃重视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忽略生态、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偏颇做法,从根本上建立起系统的、协调的、最优的治理格局。
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是为了环境舍弃社会进步或经济发展,而是从长远角度破除掉依赖资源并短期获利的弊病,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资源基础。为此,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应有作用,政府要把握好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同时尽最大可能刺激市场探索发展新通途,积极引导资源依赖型的市场主体向绿色转型。目前一些基层部门采取了分类考核方式,对重点打造的绿色(生态)县、乡镇制定不同以往的考核内容,不再单纯考核工业产值、税收和总量,而是考核空气质量、水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激发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改革发展热情和干劲。在调研时,一县级政府领导仔细分析了这一特别的考核方式,实际上这种绿色的考核方式经历了两大转变,一是思想转变到实践转变。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认识到过度使用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空气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暂时的,是不科学、不长远、不值得的,于是基层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和出台方案,通过约谈、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引导企业和其他治理主体树立并实施绿色发展理念。二是实践转变再到考核方式转变。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中,短时期内企业受产值、转型投入、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波动,这时基层政府及时通过减免税收、提供技术支撑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持续深入转型,加以上级政府也转变考核思路和办法,大大增加了下级政府及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和信心。
一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自身治理水平和能力状况,以交流互鉴的姿态,主动学习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技术方面、文化方面和治理经验方面等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难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信息泄露、腐败等。实质上,诸多社会难题都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出现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就应该用现代化手段来解决,如用交通大数据技术预测车流、调节车道和交通灯缓解交通拥堵,用无人机实时获取空气质量数据监测环境污染,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制度管住信息泄露,用区块链去攻克腐败难题等。总之,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抛弃僵化、压制、命令式的治理模式,建立起互动、合作、协商的更加包容开放的治理模式,才能在发展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首次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实践中可以发现,诸多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不高,影响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可以逐步打开治理突破口,让企业、公民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感知治理现代化的成果,使其愿意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实质上,共享的前提是共知、共建、共治,只有这三者有效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共享。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企业、公民首先可以更方便的渠道或方式获取公共服务,如政务服务窗口用微信预约大大省去排队时间、网上在线申请受理可以免去跑腿、发放电子凭证省去面签审核等。在企业、公民等享受到治理现代化成果之后,会主动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数字素养,因为人们发现只有积极知晓、参与才会更加便捷,这时进行以百姓需求、满意、方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社会治理活动,公民自然会更积极主动参与。此外,参与的方式同样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不再需开会反馈问题、填写问卷调查,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即可实时参与。总之,以共知促共建,以共建带共治,以共治实现共享,如此循环往复、相互融入、相互渗透,一定会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真正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