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实践研究
——以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

2020-03-01 06:46
辽宁丝绸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纺织

吴 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214002)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将纺织类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融入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形成“专业+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文化艺术”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艺工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传承非遗技能大师对其一生钻研的非遗项目的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卓越的手工技艺,可以有效地引导、促进高职服装专业师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服装专业教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1]。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工匠精神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精益求精和敬业奉献精神匠人培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成了教育者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服装专业是众多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承担着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素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职服装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养成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这既是对传统服饰中的工匠精神的发扬和延伸,也是促进我国服装产业赢得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中国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造就了不计其数的技术精湛的传统服饰。这些传统服饰在选材用料、纹样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均折射出历代服装匠人们对细节和品质的极致追求,渗透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服装生产加工大国,在生产领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在研发、设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工业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以提升中国服装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作为培养服装行业工匠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培养服装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与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融入到高职服装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大国工匠的形成。

二、以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纺织类非遗项目达九十余项,涵盖了刺绣、织造、服饰和印染等领域,展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纺织织造技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在这众多杰出的非遗项目中,一批具有绝活、绝技并且在传承和发扬传统纺织非遗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2]在日积月累的不断钻研磨炼下,他们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技艺水平,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传统手工艺技艺、文化的活态传承人,亦是“工匠精神”的典范。聘请纺织类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和平台,为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大国工匠的力量、为师生的服装设计创作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对于促进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大师工作室,服装专业艺工融合的教学实践

1.建立纺织类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工作室职能作用

2019 年,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资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暨大师进校园活动工作会议”上,授予了26 为所院校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授予了41 名大师为进校园活动首批大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荣获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荣誉。学院推荐的 3 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7 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全部被授予“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首批院校合作大师”称号。

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工作室职能作用,与非遗技能大师联合发力,共同培养行业的能工巧匠,是学院大师进校园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无锡精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两位大师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兼具宣传、陈列研发为一体的蓝印花布、刺绣等民间艺术展览中心,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集创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平台,也是学院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工作室内陈列大量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的非遗艺术品,为师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纺织技艺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2.非遗大师进校园,助推服装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结合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具体要求,将锡绣大师工作室、蓝印花布大师工作室融入服装专业教育教学,并以“专业+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切入点,将传统纺织文化、艺术、纺织非遗技艺与现代纺织服装需求相结合,进行了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借助“轻工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师讲座”、“工艺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将非遗技能大师请进校园,定期到大师工作室带徒授课,举办讲座、作品展览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在高职校园内传承传统纺织技艺和文化。与此同时,依托学校层面,吴元新、赵红育两位大师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与学院签订产业教授协议。借助毕业设计、社会实践、调研采风等契机,由大师带动,走出学校,到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单位、创作现场进行实地实践、实习。最大限度地增加与技能大师朝夕相处的机会,切实感受技能大师在工作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敬业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使纺织类非遗技能大师真正、有效地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3.非遗传承入课堂,践行艺工融合培养模式

纺织服装专业集设计与技术于一体,涵盖了款式设计、面辅料选择、装饰纹样设计、结构纸样设计、工艺制作等多方面内容,是工程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有机融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纺织类非遗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扎染、印染、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染绣非遗课程,构建了集传统纺织技艺、艺术、文化和现代服装技术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并举。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载体,与大师共建课程体系,共商适合高职学习特点的授课方法。借民族文化之力,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使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另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立专属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将传统纺织技艺知识介绍、工艺流程等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发放,“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扩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非遗技能大师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全方位参与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技能训练、学校师资队伍培养、与校内教师共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推进高职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适合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匠精神”视域下,依托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专业“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非遗传承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技能大师与专业教师联合发力,将工匠精神、工匠技能、职业操守融入到高职服装教育中,共同培养行业的能工巧匠,提升学生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助推学生工匠精神、工匠技能的形成,为我国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生代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纺织
澳洋纺织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