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羚靖
檀香是历史上全球贸易互动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物质。檀香所联结的全球、区域、国家和地区关系网络,复杂多元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皆使得今人需对其给予关注。研究一棵檀香树的历史,不仅要了解其物种演化变迁的历程,还要关注其物质文化体系建构的过程,更要关注人类追寻檀香文化、热衷檀香消费、从事檀香贸易给全球范围内带来的生态文化影响。这些也正是本人关于近代全球檀香贸易史的博士论文需要回答和解释的核心问题,即一棵檀香树的历史蕴含着怎样的全球商贸互动和人与自然生态互动的意义。
檀香在植物学上属于檀香属,是常绿的半寄生小乔木。檀香属基本是一种热带植物,其空间分布范围或生长区西至印度西南卡纳塔卡邦西部,东至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岛,北缘为小笠原岛,南至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将檀香与檀、紫檀混淆。紫檀属于豆科紫檀属,其心材无香气,与檀香有很大差别。中国古代文献,如《诗经》中多次出现的“坎坎伐檀兮”指代的多为青檀,是榆科青檀属的一个树种,无特殊气味,是中国本土植物。檀香自身的半寄生的性质使其在幼苗期时必须依靠相应的寄生植物才能成活,而且其生长周期极其漫长,一般需要30~50年才能成材。
中国人其实对檀香并不陌生。通常一提到檀香,世人或许迅速联想到檀香木和檀香精油。但是,可能大部分人不了解,檀香其实并不是中国本土作物,中国檀香物质文化的形成也历经从海外引入、传播和在地化的漫长过程。从物质层面看,檀香木作为佛教建筑的建材、佛像雕刻的质材、佛教用品的原材为中国文化留下了诸多实物见证;从精神层面看,檀香以其香性为佛祖沟通众徒,以其药性为佛教普医众生,以其香气芳香千里,塑造了中国重要的香药文化,进而实现了檀香从植物性到人文性的蜕变过程。尽管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中国华南植物园多次开展檀香引种实验,但种种自然原因限制了檀香在中国的大批量商业栽培。因此,长久以来中国市场消费的檀香都靠海外进口。正是中国对檀香的“跨空间消费”催生出非常有意思且重要的全球檀香木贸易网络,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人群的互动和物质文化的交流。
此前大部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檀香是珍贵的“文化商品”。在檀香物质文化最成熟、形式最多元的南亚次大陆,檀香木是制造各类宗教工艺品的理想用材,常常被雕刻成宗教人物、宗教用品、珠宝盒、檀香扇等工艺品,檀香精油味道独特、芬芳悠久,不仅是香料体系中珍贵的定香剂,更是诸多地区治疗疾病的秘方。印度檀香的文化内涵和医疗价值不仅在其生长地内被广泛应用,更随着历史上人群迁徙和宗教传播等活动流传至非檀香自然生长区域。相关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大量古代中国与印度及东南亚、近代东印度公司等与中国的檀香贸易往来,以及英美商人如何从太平洋岛国运输檀香至中国的信息。公元初年,中国的用檀文化源于古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互派僧人和经书译介等宗教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使古印度的用檀文化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朝贡贸易时代,檀香因其价值珍贵,常被用作中外国家间互酬的国礼。16世纪末开始,运往中国的檀香木贸易渐渐改由西方殖民者主要经营,先是葡萄牙人、荷兰人,继为英人、美国人,其中不乏华商也参与其中,檀香木主要来源东南亚帝汶岛附近地区。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欧美殖民扩张和植物学探险活动帮助殖民商人先后在印度南部、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发现了大量檀香资源。于是,商人们搜刮中国市场喜好的檀香木抵消从中国购买丝绸、茶叶等商品产生的贸易差,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檀香物质流动。
此前历史学家考察檀香贸易时大多集中在单一区域内的檀香贸易变迁,很少能做到将地方檀香贸易与全球互动、资源生态等问题联系起来周全考虑。这不仅容易使人错误理解历史上全球檀香贸易的格局变迁,更容易消解跨区域檀香贸易所反映的地方特性。事实上,历史上国际性檀香贸易网络的形成涵盖了众多地区的人群和资源,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商贸互动,一棵棵檀香树作为实实在在的自然之物从而参与到历史进程中。于是,借鉴全球史和环境史等前沿研究视角和学术研究方法,本人的博士论文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全球商品网络及其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关注地方与全球互动,回归檀香的文化属性,挖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作用,这将使檀香的历史故事具有全球商品史和帝国环境史等独特的学术意义。
本人博士论文研究发现,世人常常忽视在成为“文化商品”之前,檀香更是自然生态系统里生长着的“生物之树”,檀香的自然植物性质在不同阶段都参与塑造历史。正是檀香作为“生物之树”与“文化商品”两种性质的空间差异与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生长空间与文化消费空间的叠加与错位,既赋予檀香物质的市场价值,使其成为流通市场上珍稀昂贵的商品,也成就了历史上连接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不同地区社会、人群与自然的跨区域檀香贸易网络。伴随着地区资源的开发,檀香贸易将一个个地方的自然、地方的人群纳入到全球的网络中,而这些地方也利用檀香巩固了其社会权力和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在面对国际檀香贸易需求时,不同地区为了维持贸易的稳定,从资源生态、经济调整等角度采取的措施也不同。有的地区根据世界市场需要被改造为檀香的资源边疆,有的地区将檀香作为维系自身权力的工具,有的地区因为西方资本无节制地索取导致当地檀香数量锐减和生态破坏,王权统治的根基也因被檀香贸易的衰弱直接摧毁。因此,在全球檀香贸易网络中,檀香不仅是一种可贸易的商品,更是作为自然货币和权力隐喻成为那些参与贸易的不同地区完成社会政治建构和经济转型的工具。这项贸易实际是将全球经济、不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捆绑在一起的。
更重要的是,研究全球檀香贸易史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整体视野和实证案例去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本不该被二元对立,每棵树的砍伐故事都不发生在真空状态下,应去深入探讨林业砍伐过程中那些思想文化和学术研究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砍伐故事发生的语境。在全球檀香贸易的语境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对檀香的需求如何影响檀香自然知识体系的形成,人类如何利用檀香自然科学的研究话语去建构檀香的文化价值,檀香本身的自然特性又如何影响人类群体间互动的模式和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具体而言,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群的檀香利用方式不同,或视之为珍宝,或弃之如薪柴。但是,近代以来全球檀香贸易网络的建立将檀香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扩大化、趋同化,檀香成为国际性高价值商品和东方文化的象征,吸引着逐利者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檀香资源的渴求使贪婪的殖民者到各大檀香生产地搜刮檀香资源,严重破坏了生产地的生态环境。当某地檀香资源日益减少时,殖民者除了需要继续寻找新的可掠取檀香资源的地方外,还要积极借植物学家之力钻研檀香品种和自然生长属性,尝试克服檀香种植的诸多困难,发展檀香种植园。迅速发展的檀香相关的植物学、生态学、林学以及病虫害学等自然知识跟随商人贸易和植物学家的活动在全球流动,形成檀香“自然环境知识网络”。
因此,研究一棵檀香树的历史其实兼具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从学术意义来看,它背后的历史不仅能够呈现历史上跨区域贸易网络里商贸往来、人群互动、文化传播的模式,还能揭示这种跨区域檀香贸易网络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地和生产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更重要的是,关注近代全球檀香贸易网络中不同地区兴衰与檀香资源危机的联系,有利于从历史的整体视野去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也有助于为现实的资源危机找到历史根源,能够对全球化商贸时代的物种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