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加剧,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各种病菌的繁衍和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极具危险性传染疾病包括乙肝、艾滋病等,它们能够通过体液、血液途径进行快速传播。
2019年底,国内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这种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以及气溶胶进行快速传播,导致经常与病患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因此,利用各种医用防护材料来保障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极其重要。医用防护材料的作用是产生病菌阻隔层,以防止病菌泳移,减少交叉感染。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护面料防护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专家也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对医用防护材料的舒适性以及其他各种性能给予具体的规定。同时,各种防病菌医学防护材料(如阻隔织物、层压织物和涂层织物等)的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并不断向更专业化的方向突破。为了加强防护服的防护强度,提高防护服对人体的保护效力,现对SMS材料防护服进行纳米银抗菌整理并分析其应用效果。
细菌和霉菌极易在各种织物上繁殖,医院和旅馆等环境中使用的多数织物可为病源菌引起的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提供条件。另外,靠近人体处是一个温暖、潮湿的小气候,纺织品与人体构成的微环境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某种程度上,纺织品是微生物的支持者。
由于传统的棉质机织布在使用中易脱落棉屑和产生灰尘,洗涤后纱线间孔隙覆盖性变差导致对细菌屏蔽性减弱,消毒不严还会带菌,因此具有优良医用性能的用即弃非织造布很快以绝对优势取代了传统的棉质机织物。由于熔喷非织造布具有较好的阻隔性能,而纺黏非织造布具有较高的强力,将两种工艺技术相结合,制备得到优势互补的SMS复合非织造布。
SMS复合非织造布是由三层非织造布复合而成,上下两层为具有高强力的纺黏非织造布,中间层为具有高阻隔性的熔喷布。熔喷布是一层致密的超细纤维层,纤维间的空隙非常小,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质和微生物具有很好的阻隔性能。SMS材料在中间层具有优良阻隔性、过滤性的同时,纺黏外层又具有高强力和良好舒适性,因此在医护用品上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的部分医院陆续开始使用SMS无纺布制成的手术服、口罩、手术罩布、防护服、救护服、医疗器械罩套等医疗防护材料。普通的SMS非织造布对血液、水和酒精没有完全的防渗透功能。为了达到医用防护材料的性能要求,使SMS非织造材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各种后处理工艺对SMS材料进行防菌、抗静电、拒液性等功能化处理。
在人类历史上,银被广泛使用了数千年,在古代银器常被用来盛装食物和保存葡萄酒,银丝用来包扎伤口,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用银来治疗溃疡,在抗生素诞生之前银化合物一直是人们抵抗伤口感染的主要武器。
20世纪以来,抗生素的滥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使用纳米银(nanosilver)菌被认为是替代抗生素实现对致病菌控制的有效方案。纳米银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粒径<100nm)的金属银单质,原子排列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其比表面积极大,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立方体、球形、棒状、锥形、丝状等不同形态的纳米银粒子。
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和催化性能,是一种对致病菌具有持久抗菌活性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环境、纺织和食品等领域。纳米银还可以掺入到其它材料中,形成性能良好的载纳米银抗菌复合材料。纳米银抗菌剂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然后利用特殊技术,将纳米银放入载体制成溶液。纳米银抗菌溶液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纳米银抗菌剂是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物质或产品。
目前,纺织品中使用的抗菌整理剂主要为有机类、无机类和天然类等。后整理法即在后整理过程中采用抗菌整理剂处理织物,从而赋予其抗菌效能。常用的后整理法有表面涂层法、浸渍法、微胶囊法、接枝法四种。现多数研究侧重于以金属离子为抗菌剂,与载体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颗粒,附着到非织造布表面,以达到抗菌的效果。用浸渍法对SMS非织造布进行纳米银抗菌整理,使抗菌剂吸附固着在纤维制品表面,以提高其抗菌性能。同时,测试整理前后样品的性能,分析其在医用防护等方面的可推广性和可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