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将单位和部门的预算收支资金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将政策和项目资金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并对支出资金进行“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通过设置绩效目标、跟踪绩效管理流程、参与绩效评价结果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经济价值性,是一种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新模式。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对加快经济发展、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现了日常工作中预算工作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运行,在赋予行政事业单位更多自主权的同时,相应地也必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最大限度保障了支出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2.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务信息公开。通过“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运行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单位内部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有效沟通,既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又可以保障政务公开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执行已有两年时间,各行政事业单也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绩效目标在预算绩效管理中起着提升绩效管理效果的基础性作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需要根据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财政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编报绩效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绩效目标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编报单位对绩效目标编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原则上由财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全力配合,但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导致预算绩效目标的设置变成了完成任务,科学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证。
其次,上级主管部门对绩效目标的审核不到位。在审核预算时,上级主管部门更关注资金的额度变化、预算明细编制的规范性,对复杂的绩效目标的审核较为粗略,主要关注绩效目标设置的完整性,对于绩效目标依据的充分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审核力度较弱,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对绩效目标设置的积极性。
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是预算绩效发挥控制作用的保障。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加强预算执行力度监控,通常会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相关执行部门进行执行情况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仅考虑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追求较高的执行率,却忽略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没有对项目的绩效完成情况跟踪监控。
依据规定,我国财政部门并没有权利干涉和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业绩,这就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评价和绩效反馈体系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缺乏联动性,员工参与度不高,外部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目标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注重预算绩效行使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牵头部门,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的政策与文件,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单位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内部培训,让业务部门及主要领导对预算绩效目标编制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编制绩效目标时获得领导的支持及主要业务部门的参与。加强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高度合作,从根本上保证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的合理性、关联性及实用性。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成立内部绩效管理小组,由各部门业务骨干担任组员,主要领导人任组长,总领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小组应结合各个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特点,优化绩效跟踪的方式和流程。借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监管机制,收集绩效信息和相关数据,分析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预算支出异常,合理控制预算支出进度及支出额度。真正起到加强当年预算执行、优化项目管理的作用,最终推动预算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确保预算绩效结果得到充分应用,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闭环。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要针对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组织绩效面谈,对于考评结果表现良好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于考评结果不佳的要深入分析偏差产生原因,给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对于多次表现不佳的部门或个人,要通过调整或取消预算的方式,增强其预算管控意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考评结果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刚柔并济地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防止打击单位员工的预算管理积极性,从而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符合政府改革要求、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在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设置科学的绩效管理目标,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绩效目标的跟踪监控,并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单位实际管理工作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