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方坤
通过“电子”化手段实施“政务”现已被国内外各级政府所认同,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开通的政府门户网站、各种业务软件系统的应用以及最近两年才兴起的政府网上微博、博客等,就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实例。
电子政务原本的意思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电子虚拟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内涵方面,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我国学者在研究电子政务时,对电子政务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电子政务是相对于传统政务而言的,它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据此他们指出,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发送,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2)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办公自动化,也不同于简单的“政府上网”,而是将政府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的系统解决方案。
(3)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载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政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根据近年来国际社会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G2G模式、G2B模式、G2C模式和G2E模式。
(1)G2G模式。
G2G模式完整的英文表达是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又可以写作GtoG。因为2的英文发音与to相似,所以较为流行的简写为G2G。G2G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是指政府内部、政府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
(2)G2B模式。
G2B B(Govermnent to Business)又写作GtoB。G2B是一种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G2B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一种数字化的业务联系,以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G2B模式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各个政府部门的限制,实现业务相关部门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3)G2C模式。
G2C(Govermnent to Citizen)又写作GtoC。G2C是一种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电子化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与G2B模式相比,二者都是强调政府的对外公共服务功能,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后者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走了不少弯路,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层面。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建立了门户网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而真正启动电子政务工程也就十多年时间,电子政务对于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仍旧是个新鲜事物,普通老百姓对它更是知知之甚少,或者只是停留在对它表面的认识。
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他们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有限,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需求电子政务的上网用户比例较小、对电子政务解决问题缺乏信心、服务项目及整合存在问题。
(1)缺少信息专业人才。
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公务员队伍又在不断缩编,一些优秀人才由于指标的限制没有机会进入到相关政府部门。这样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少政府机关因为缺乏信息专业人才,对开展电子政务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电子政务是从信息网络和政务活动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和结合而成的。
(2)电子政务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政务信息化是政府行为,政府办公网络包含大量的机密信息,直接涉及各级政府的核心政务,而广泛应用的TCP/IP协议是可信环境下为网络互联专门设计的,加上黑客的攻击及病毒的干扰,使得网络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如口令猜测、地址欺骗、TCP端口盗用、业务否决、对域名系统和基础设施破坏等。
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必须确保各类电子应用系统能在公务人员中首先推广与应用。电子政务需要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务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其知识构成和应用特点,电子政务人才可分为三种类型: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电子政务管理型人才;电子政务实用型(操作型)人才。
一是边界防御由防火墙来完成;二是区域防御使用入侵检测系统;三是节点防御使用防病毒软件或个人防火墙来完成;四是核心防御通过身份认证系统来完成;五是系统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技术等。总之,电子政务的安全建设要求统一考虑,长远规划,以严格的法律规范为依据,以必要的组织机构为保证,以素质良好的公务员队伍为根本。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方方面面。虽然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不可能在短期内突破“瓶颈”,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普及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相信,通过加深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完善政务网站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电子政务安全策略等相关手段,我国电子政务必然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