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建设的发展带动了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涌现出很多艺苑奇葩,中国农民画就是长期在农村流传的、以实用民间绘画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个特殊画种。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至今,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并呈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农民画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深厚的中国情结和历史背景的,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发展而自然形成兴起的,是中国农民特有的生活内容的真实写照,也是农民艺术化和想象力结合的自然生态生活下的真实写照,农民画的发展与中国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农民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尊重农民画,守护农民画,就要从农民画的起源着眼,从农民画的生态环境给予人文关怀和政策保护。
首先要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尊重其赖以存在的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其自由发展;其次,农民画创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重塑新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画保护的关系,保持动态发展。对于国人来说,中国农民画已经成为一种艺术领域里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符号,作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农民画与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保护农民画健康持续长久地发展下去,各相关部门就要相互联动,要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及当地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相互关系来共同维护,保护中国农民画的生态环境不被人为破坏。
其次,民间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农民画生成发展的源泉,也是农民画创作的原动力。农村生活积淀了大量的农民画素材,为农民画的创作提供了多维的角度和思路;农民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民间精神、观念、习俗、情感及审美情趣的载体。脱离了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感的农民画是单薄的,因此,必须保持民间文化鲜明的个性,健全农民画的文化土壤,克服创作者想象力萎缩和个人情感消退的困境。只有具备丰富的内涵和饱满的激情,农民画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活力。
市场经济的兴起,一方面鼓励了农民作画的热情,另一方面也给创作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市场化和产业化,也让农民画渐渐失去原本纯朴的特色与初心,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消除了文化的差异性,阻断了艺术创作中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多农民画创作者只为赚钱,而忽视了农民画本身的艺术标准,有的农民画是复印加复制,工艺简单,装裱粗糙,匆匆入市,只为赚钱。原有作坊式的手工业制造体系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瓦解,许多民间工艺品在大批量的商业化模式中生产。
其次,农民画的市场化也带来了部分创作者的功利心,导致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多样化,从而影响了中国农民画的发展。从各地画乡作品的近况看,农民画出现了艺术形式僵化、艺术语言匮乏、艺术特性淡化等问题。一些作品脱离现实生活,过分强调艺术特色和个性张扬,片面追求潮流和时尚,只为吸引眼球,只为赚取金钱效益,从而忽视了大众观赏性,与此同时,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外的频繁交流使各种审美观念、表达方式广泛传播,出现各地农民画创作技巧同质华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创作脱离文化内涵,片面追求技巧创新。
中国农民画作为创作者随性而发的一种精神娱乐和情感表达方式,没有功利的社会目的,没有强迫的宣泄之求,尊重并表露创作者内心的声音,很具人文情感和中国特色,显示了返璞归真的美学特性。在如今物欲横流,重视金钱利益的世风下,农民画显得小众清新,这使得有商家想利用农民画纯美的艺术特点进行市场交易。如何让农民画产业化健康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动员一切力量去保护和维护的。这方面,我国有很多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了推动农民画的发展,积极组织农民画作者的培训工作。但遗憾的是参加者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组织往往是为了为了某次展览配合某次活动,缺少多层次、连续性、有计划的培训,有应景的想法,再者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赚钱的渠道增多,而农民画创作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有产出,故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一些经济欠发展地区,由于经费的短缺,这些年来基本没有组织过成规模的培训活动。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通俗画,大多是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全国各地的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画乡,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中国农民画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由于农民画作品大多以表现民风、民俗、民情为地方特色,这使得农民画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如陕西安塞的作品带着黄土气息;青海湟中的作品充满丝路风情;浙江舟山的作品体现海岛生活;上海金山的作品富有水乡韵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积极引导艺术领域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加大对农民画的支持;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农民画专业创作团队,他们主动探索多样化的艺术主题,在继承农民画传统上力求创新。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经常以强大的渗透力瓦解着支撑农民画原始美学形象的特定环境,导致农民画的创作与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中国农民画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靠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形成其原生形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影响了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构成了农民画的文化生态环境,尤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其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充分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草原沙化、全球变暖等自然灾难,以及情感冷漠、精神空虚、急功近利、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农民画走向产业化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除了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去极力保户文化资产,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民画最原本的艺术生态链,使农民画朴素、和谐的美学理念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得以完好保存,鼓励农民画的创作与发展,加快市场化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