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米
2015年1月28日,“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瓷器和釉器(刘大伟/ 摄)
2017年4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展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这条曾经繁荣了千余年的古老航路一下子焕发出新的神采。从河北至海南9大沿海省份的26个城市联合起来,清晰地勾勒出了海上絲路在我国境内的一段明晰轮廓线。
这些城市当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如扬州、宁波、福州、漳州、广州,但说到阳江,就实在有点名不见经传了。地理知识稍弱一点的人大概都搞不清楚阳江在哪里——阳江地处广东西南,紧邻珠三角,扼粤西之要冲。
对于海上丝路的申遗而言,阳江的重要性在于它拥有一件分量十足、独一无二的至宝。
这件至宝的体量非同寻常——长30.4 米、宽9.8米、高约4米,排水量据估算达到600吨。
没错,它是一艘船,一艘满载着数万件外销货物的南宋沉船,我们现在称它为“南海一号”。在800年前的茫茫大海上,这样的宝船就是超级巨无霸式的存在,而现在,它成为见证海上丝路辉煌传奇最生动的“标本”。
有了这艘船,海上丝路就不再只是文字里的抽象记载,它的繁华也不再只凭借想象。
据考证,当年的“南海一号”从泉州出发,满载着一船货物(主要是瓷器),按照常规航线向南行驶,经过1000多公里的航程到达阳江,但不知为何,这艘货船不幸沉没了。阳江一带春夏秋三季多台风,这或许是这只商船遇难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海外商贸在南宋已经很发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有了极大提升,所以得益于坚实的材料和科学的构造,“南海一号”从那一刻起虽然受到海水800年的浸泡,后来又经历了数年的清淤、装载、起吊等一系列操作,出水之时仍保持着相当完好的姿态。不管是对这艘船还是对我们后世人而言,这都是足够幸运的事。当然,它也成为南宋造船技术水平的最佳实证。
“南海一号”于1987 年 8 月被意外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和考古工作,一直到2007年12月,它才被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为了妥善安置它,阳江就近修建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它的外观像是一连串的舱体,中间最大的一座被形象地称为“水晶宫”,用来陈列“南海一号”。我们现在虽然无从得知它曾经的目的地到底是哪里,但阳江却意外地成为它“死而复生”之后的“新家”。
由于在海底沉睡了太久,“南海一号”已经“适应”了海中的环境,所以打捞起来的整船现在仍然被安置在和当年沉船环境相似的水下,而从船上发掘出的货物也要经过科学精细的去霉、脱盐、脱水、加固、定型、封护等处理,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据估测,“南海一号”上装载的货物多达6万至8万件,其中最多的就是陶瓷,这些瓷器样式丰富,因为是外销,所以还有一些阿拉伯风格的器物如军持、六棱壶等。瓷器的产地也很丰富,有泉州本地的磁灶窑、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几乎囊括了南宋当年的著名窑口。
船货除了瓷器,还有大量的金属,包括金属器物、货币、首饰等等。金属器物材质丰富,金、银、铜、铁、锡、铅、锌等主要金属一应俱全。金属原材料和器物一直都是古代海外贸易中的重要货物,也是很好的压舱物。
据估测,“南海一号”上装载的货物多达6万至8万件,其中最多的就是陶瓷。
铜钱的数量不少,出水约达15000枚,还有少量的金银货币,比如银铤、金叶,这用于大宗商品的交易。至于那些制作精美的金首饰,无论走到哪里,应该都是最珍贵又最引人注目的奢侈品。
实在是不幸——这么满满一船货物和钱币在当年要是平安抵达目的地,再满载而归,不知又能带回多少海外的珍宝和巨额的财富。
这样一次远洋航行常常历时数月,所以除了货物,船上还必须储备大量补给,除了粮食和淡水,还必须带着补充维生素的水果菜蔬、补充微量元素的坚果,还要豢养牲畜以获得蛋白质。这些食物只有靠岸才能得到补充,所以每一次都必须带足带够。
从船上发现的果核来看,船员的食物很丰富。粮食主要是稻谷,水果有梅子、槟榔、橄榄、枣、滇刺枣、葡萄、荔枝,坚果有栗子、银杏、香榧子、松子,还发现了花椒籽、胡椒籽,大概是调味品。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营养观”。
一旦上了船,除了航海和进食,还有空闲时间需要打发,所以船上还发现了砚台,至于笔墨纸,应该早就被海水泡得无影无踪了。
货物、补给都配齐之后,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对于这些在滔天风浪里来来去去的人,平安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事,所以他们还带着小型的观音像,保佑一路平安。
风云难测,这一趟充满希望的航行却成了一趟不归之旅。船舱里发现了一些遗骸,经DNA分析,其中还有外国人,这些异乡客也长眠在了阳江的海底。
“南海一号”的出水是全球第一次整体打捞,其间显现了高度发展的水下考古技术。现在,对于这艘沉船的清理、保护和研究,都在博物馆内进行,阳江也成为全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站点。
随着水下考古的深入,与中国进行海外贸易的沉船也陆续被唤醒,重新惊艳亮相。
沉没于印尼海域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唐代的长沙瓷、巩县瓷熠熠生辉;时间上承接“南海一号”的“华光礁一号”在西沙现身,装载货物堪称宋元之际出口瓷器的种类大全;到了明代,青花瓷的一抹幽蓝在“南澳一号”上暗暗闪现;福建发现的“碗礁一号”上,则展现了康熙瓷器的盛世荣光。
这些沉船保留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断,它们一艘一艘穿越时空向我们驶来,呈现给世人的是海上丝路的闪耀华光。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便已萌芽,秦汉时期基本成型,到了唐代已经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是沟通东西贸易的“生命线”,长达1.4万公里。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空前繁荣,陶瓷取代丝绸成为这条航路上最重要的商品,所以它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更让这条伟大航路的辉煌达到顶峰,满载中国商品的宝船从我国港口出发,途经南海诸国,穿越印度洋,直抵东非和欧洲,覆盖大半个地球,沿途的站点多达百余个。宝船所到之处,留下的是全世界为之着迷的东方“奢侈品”,也是他们对这个神秘的东方瓷器之国最瑰丽的想象。
如今,这条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城市、站点以全新的姿态集体登场,这条曾经辉煌壮阔的茫茫海路,将再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