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子楠
近年来,我国铁路企业在技术装备、运输组织、管理模式、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于铁路企业如何筑牢安全这项“饭碗工程”提出了新考验。其中,突发事件形成的安全风险隐患尤为突出,因此,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成为铁路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的关键一环。
应急管理能力不仅是确保铁路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甚至是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区别于普通安全风险,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知、不易控制、不确定性强等特点,这给保障运输生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分析当前应急管理形势,研究突发事件在新时期的新表现,进而提出建议对策,对于提升铁路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铁路“坚决确保高铁和旅客安全万无一失”,铁路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不容有失的要求下,铁路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展示出的管控能力就成为守住安全“红线”的最大变量。提高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不仅能保障运输生产的正常运转,更能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快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力量,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自觉提升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出铁路企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铁路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也是对自身法定义务的积极践行。
铁路突发安全风险不但危及旅客和路外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对铁路运输生产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现场的莽干、蛮干和经验主义,往往会带来极大的作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隐患。因此,制定并推行一套系统规范、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置规则,是确保铁路职工在运输生产中免受伤害的重要手段。
与常规的安全管理不同,应急管理要在较短时间内做出科学决策,可以看做是对既有安全管理体系的扩展和升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研究方向。因此,应急管理也成为铁路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若想继续保持中国铁路在世界的“领跑”地位,为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保驾护航,高水平的应急管控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中国铁路企业占领技术“高地”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铁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正面形象与品牌知名度的重要表现。铁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提供“慢火车”公益性服务、助力脱贫扶困、保障军运暑运、支持抢险救灾等方面,还包括维护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的不只是铁路内部系统,大多还影响到乘车旅客、沿线区域、社会舆论,甚至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通过先进的应急管理手段,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铁路企业社会担当的切实展现。
铁路沿线环境近期暴露出了一系列重大安全隐患。统计数据表明,路外环境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的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成为威胁铁路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路外环境相对复杂易变,铁路企业对其引发的风险往往预判不足,有时甚至毫无准备。当前,铁路安全除了面对异物侵限、道口安全威胁、上跨线、上跨桥风险等常见问题,还接受着无人机和轻漂浮物干扰、数据信息恶意窃取等新因素的不断挑战。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让数据的即时性获取、高速度传输、多渠道分发成为现实,人们已经进入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全面而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部分网络自媒体人针对敏感事件恶意发布带有目的性和煽动性的虚假信息,所发布内容往往令公众短时间内难辨真伪,但其传播影响的扩散性和放大性尤为明显,给安全管控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
近年来,中国铁路发展迅猛,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多年保持在8 000亿元以上,“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加紧实施推进。截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3.9万公里,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近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持续保持着7.5%以上的增长速度,每日开行旅客列车超9 000列;新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投入到生产运营之中。这些变化带来的是不断更新的作业要求,对新技术装备的使用规律和技术性能也需要在实际运营中持续探索,由此必然给铁路应急处置增添了难度。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的集中发布,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明确安排。铁路作为五大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骨干,必然要发挥其在多式联运中的整合协调作用,扮演好引导组织的角色。可以预见,铁路将会面对其他运输方式中出现的或是接驳过程中发生的安全风险事件,如何有效处置这些突发事件也为铁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高了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处突力量建设,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控得住’”。所谓“拉得出”就是要”具备“,即有应急预案及体系;所谓“用得上”就是要”适合“,即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所谓“控得住”就是要”管用“,即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从现有应急管理情况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铁路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机理和管理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小的进步空间。
应急预案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所依仗的关键文本,也是应急处置操作遵从的原则和主线。当前,铁路应急管理预案虽然基本解决了不存在、不具备的现象,但是部分预案内容界定模糊,出现不同使用者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判断不同,实施操作各异的情况。同时,不少运输生产系统、站段、部门的预案编制存在同质化严重、结构僵硬化、内容空泛化等问题,导致这些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管理是与突发事件在时间、空间、范围、规模、影响力等各个维度进行“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涉及到人、物、管、信息、能量等多方资源调配筹集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铁路企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衔接性不足,未能满足高度异质性系统和区域的目标需求,未能完全实现“1+1>2”的整体集成效果。应急管理系统化的优势还需在进一步磨合中体现。
应急管理水平在正常运输生产中无法体现,对其能力高低的判定往往随着事故考验而到来。铁路企业在应急管理风险排查及场景模拟上,与重视细节、注重真实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一点细微差别就可能对真正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过程产生本质影响。如何在高度仿真模拟和现实演练的积累中寻求效果和效率的最优,是今后铁路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项点。
一方面,铁路应急资源分配不够平衡,导致区域性处置突发事件的人力、机车、设备等宝贵应急资源的配置较为随意,没有根据路网分布、风险等级、应急预案而科学布设。另一方面,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资源不能充分满足控制突发事件的需求量,造成无法迅速启动针对事件特征的应急方案。不充分的问题还表现在,即使根据应急预案实施执行,还可能缺乏相对高效的组织体系给予配合。
当前,铁路面对的安全压力已经不完全来自于铁路系统内部,还来自于社会治安、路外环境、道口行人车辆等路外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很多过去从未考虑的因素逐渐成为左右铁路安全的变量,其中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正在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强烈的冲击。由此可知,对于铁路突发事件的应对理念必须适时转变。依据灾难发生机理,灾难事件是由触发事件与其脆弱性相互作用引发的,其中灾难事件的发生与其脆弱性是正相关关系,而脆弱性的程度则体现在应急体系短板的量值上。因此,在面对多维度的突发事件时,树立铁路“大安全”意识势在必行,将路内和路外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集中统一研究,系统应对,统筹调度,在减少安全防控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契合当前对于铁路应急管理的要求。
在整体安全观的引领下,应急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领域涉及各个方面,而各种影响因素在现场处置中往往会出现冲突,互为掣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准事件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一个综合考量,因事制宜地比照标准。
通过分析,可以设置突发事件(Emergency)的处置参考值这一指标(用E表示),那么,构成指标的因子变量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乘客影响因素(Passenger Influence)表示为P,经济因素影响(Financial Influence)表示为 F,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表示为 S,应急处置风险(Hazard)表示为H。其中,应急处置的阈值度E与各个影响因素P、F、S成正相关关系,而与风险H成负相关关系。当面对不同突发状态时,应当对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赋值,通过对每一次的综合度量值分析研判而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运用确定核心变量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突发事件出现后,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窘境。将现实问题整合分类,从社会影响、乘客因素、经济影响和安全风险的角度搭建理性分析框架,并将复杂形势定量化,对找出最为合理的处置手段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数据处理分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为应急管理赋能,展现出颠覆性的管控理念和处置模式。物联网技术能够让大数据成为可能,为决策提供实时海量的分析研判依据。大数据技术能够让数据信息成为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数据处理低延迟、高传输速度和深度挖掘的特点优势,运用其开展预测安全规律、把握安全趋势、预测预警设备状态的研究。应急状态下与5G技术和北斗卫星配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现场的全息形势,将所采集的数据全盘纳入到分析平台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计划建议,并且要依据现场反馈的实时信息进行动态调整。
铁路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流程,需要局集团公司、部门站段、车间班组间从上至下的高效协同配合,特别依赖于彼此间信息的顺畅流转与共享。但在当前处理应急事件的实践中,各局集团公司、专业运输公司、铁路各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整体应急协作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不是“单打独斗”的形态,如何统一概念标准、数据标准、处置标准、目标标准等也是需要进一步磨合协调的方向。最终目的是,形成应急管理要素的“集成化”,在统一路径的指挥下,通过组织协同、资源统筹、行动有序等方式,实现快速有效的应急联动。
坚持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对铁路企业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的建设。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集中和侧重,对于调度长、段长、站长、机械师、乘务人员等现场处置人员,应当加强标准化操作的实操演练;对于宣传部门人员、列车长、当班乘务员等对旅客和社会公众情绪起到稳定作用的岗位员工,应当着重培训其在应急时刻的心态、话术和舆论引导能力;对于应急管理专家和相关决策专家等关键岗位,由于专家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层级位置与作用发挥具有正向关联度,因此需要给予专业性、宏观性、全面性的培训,以保障其在突发事件中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和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