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华伟
1.脱贫攻坚,精神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各个方面先后发展速度、程度差距巨大。在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下,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改善我国农村民生发展状况,不仅要扶经济,更要扶思想、扶文化、扶教育。因此在打响脱贫攻坚战时,当地应该积极响应,建立攻坚信息服务卡,详细记录、调查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程度,并为其寻找脱贫专项负责人,争取让每个贫困人口都有直接责任负责人,从思想、教育、文化上对其加强教育。但可以看到,精神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但全面建小康时间紧迫,农村扶贫任务重、时间紧、问题多等特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人口流失,问题丛生。农村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也是发展改革难点。长期以来,由于政策的倾斜、城市经济水平高、教育文化资源丰富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城市,农村缺乏人力发展要素,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出现了经济停滞期。此外,农村人口流失也导致诸多问题丛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养老问题也十分尖锐。问题丛生与缺乏年轻劳动力的农村开始出现萎缩之态,如果不加以干预,引导当地人口流向,解决各项发展问题,将会使农村发展失去其根基。
3.品牌不足,价值较低。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品牌构建不足,相应农产品附加值较小的状况。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质量水平不高与销售渠道有限。在质量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人们对于农村产品的选择,即使优质农产品被成功销售后,农村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极为有限。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物流水平不高,农产品销售难,再加上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佳,买家依附度不高,产品的销售极容易出现亏损与滞销的现象。我国多数农产品缺乏产品宣传渠道,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不利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4.素质不高,水平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仅依赖于一腔热情,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水平与管理人才。但由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涌入到城市,导致农村现有人口多以老年、儿童为主,人口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实践高水平的农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设备操作、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管理,需要从事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但由于现有农村人口素质不高,难以快速接受新事物,严重滞后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深挖特色,发展经济。我国农村数量众多,但各个村庄的资源分布状况却大不相同。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状况、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型的经济发展体系。例如:偏远山区可以利用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风土人情发展旅游业,通过游客观光带动当地民宿、餐饮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革命根据地则可以利用抗战历史,构建红色革命旅游基地;土壤贫瘠且旅游资源不足的地区,可以考虑种植经济林或者中草药等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加强教育,提升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不高,教育、文化等精神产业滞后,不仅影响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更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因此应该大力发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宣传、教育、引领作用,主导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水平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文艺晚会、健康广场舞等直观化的宣传模式为农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返乡就业,解决问题。面对农村养老与留守儿童问题,应该联动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保障方案,借助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人口提供保障,让学校成为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重要主体。解决农村的各项问题,有助于构建优质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要放宽农村地区小额创业贷款条件,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农村人才返乡提供创业环境。
4.发展电商,创设品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多以农产品的销售来体现和实现。我国电商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流基础与商品平台宣传渠道。因此,在寻求农产品销售渠道时,可以借助电商已有的优势,销售当地农产品。当地乡镇领导应该树立起品牌价值观念,鼓励当地农业生产大户、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品牌注册,并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集中进行品牌宣传,并在政府官方网站上对当地农产品进行宣传,扩大农产品的影响覆盖面。同时,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重点考虑招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之基础。根基稳定,上层经济建设才能够更加稳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城乡经济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农村层面来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应积极应对发展困境,结合自身资源与电商平台创建新的经济发展渠道。同时,当地政府和农村基层党支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平衡发展,提供人才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