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子理论影响下的建筑外部形态探索

2020-02-28 18:01杨和平章锡龙陈君文
建筑与预算 2020年4期
关键词:褶皱形式景观

杨和平,章锡龙,陈君文

(1.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北京 100028;2.深圳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38;3.深圳市大地创想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67)

关键字:褶子理论;建筑;外表皮;环境设计

1 褶皱的理论渊源

褶皱理论可以作为形式生成的理论起点,首先因为褶皱理论是一个巴洛克艺术形式理论。德勒兹的“Pleace:Leibniz and Baroque”的灵感来自Leibniz的名单以及巴洛克艺术。书中讨论的褶皱概念,其特点两者都基于巴洛克褶皱的原型。而德勒兹则进一步认为图解是一部抽象机器,一方面由一些可述的功能及事物所定义;另一方面产生出不同的可见形式。它是一种与整个社会领域有共同空间的制图术[1]。这激发了Lynn和Cage等建筑师依赖褶皱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2 褶皱的形态渊源

原始褶皱应该是折叠皱纹,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连绵的群山,一丛丛的沙丘,沙滩上的一道道小小的个沟渠,河底里螺丝爬过的来来回回的痕迹,棕榈树的叶子,层层叠叠的叶脉无不如此,形成了美丽而自然的原初折叠和纹路。虽然褶皱事实上是各种重复的生成,它已经升华为超越欧几里得几何空间极限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概念。“这个暧昧的褶皱表明新兴的美学品质为建筑形状的视觉力量提供了正式的支持。形式根据主客观的不同分为艺术形式和心理形式。物体首先具有艺术形式,然后它们被感知并转化为心理形式。任何人们对艺术的感觉美好都是源于对形式的感知和共鸣,当然这种作用都是首先作用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这是一种艺术心理作用。作为最伟大的设计师,大自然创造了无数美丽的褶皱形式,完整的形式是对自然形式的抽象和模仿,它是通过人类本能对自然的模仿,概括和抽象。简化的结果是应用于艺术的褶皱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形状也来自自然,但它引入了更多人的意识,它是“形状”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阶段里,观者对形式的记忆和辨认是相对其次的,更重要的则是调动起对艺术意识的感受和认同。建筑中的褶皱形状是天然的有机形拉伸、折叠、展开之后变化转换而成的成果,而巴洛克褶皱没有完整的形状,保持开放,这种形式的视觉影响是人们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对格式塔心理学有意识追求的强烈影响。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类心理学总是存在一种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时常引领者人们有追求完美和创造完美的无尽动力,同时也有着欣赏残缺美和修复美的品质。

褶皱本身也是一种不完整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意义或是目标在于重复,而且是一种无限循环的重复,但现实对形式的要求往往是有明确边界的,边界的存在决定了任何图形都会戛然而止,但不管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观者,都会有下意识的追求完形的倾向,而韵味就产自这里,给艺术作品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力和思考空间,甚至带给作品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作为褶皱作品的母题和原型又可分为完整性和不完整型,若是不完整型则会带来更多的变化和想象,给人们对空间和艺术的理解增加了更多层次的趣味。

3 褶子理论影响下呼应外部环境的建筑形式

在异形的影响下,建筑如何改变形状,避免地方的分离和反对陈述,回升和整合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城市空间的元素。城市和自然环境孤立的单体建筑是小褶,如果它们保持展开和打开,只能完全整合场地之中。这是因为褶皱是绝对的,而平整是相对的,看似一览无余,一平如镜的空间和场地从微观的角度看也是存在极大的不均衡和微差的,这种微差也就能构成不同层次的褶皱。推而广之,如果从宏观尺度看,回到城市和地球表层空间来看,如果把建筑看成均质,那建筑就是这自然环境中不断往复的褶皱,而环境就是图底,但如果把尺度放大,也完全可以把城市和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本身当做一个褶皱的组合单元,如此,城市和自然环境本身就能组成一个组合单元,而成为一种超尺度的褶皱,创造一种更恢弘的空间感受。

3.1 地景艺术与褶皱

地貌建筑理论改变了当今城市的景观,褶皱理论与东方哲学理论中的二元论保存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共鸣,人造景观是褶皱理论影响下的建筑形式之一。

褶皱语言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也是应用很广的,特别是在大地艺术景观中的应用。园林地平线是有空隙的,在时间上是不稳定的,在想象和表现形式上又是丰富多变的,因而其为一个中间过程,是使孤立的景象彼此渗透、共存并相互关联的特殊场所[2]。吉尔斯·布吕塞(Gilles Brusset)的作品褶皱的儿童游乐场是一个雕塑景观,在大地上设计很多的褶皱,整个褶皱儿童游乐场占地2600m2。这里演示的是由褶皱形成的汝拉山脉(Jura folds)景观。这里的褶皱景观和梅兰公园景观垂直相交,雕塑景观以曲线和立体褶皱形式出现。这是对“白板”(tabula rasa)原则的反应,这是对之前存在的梅兰公园景观的忽视。在现代”激进”的城市中,艺术家运用迥然不同的形式形成对比鲜明的城市景观。梅兰公园的设计手法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吹墨画,这是一种很有机的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正是这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创造摹写了自然界的褶皱演绎,也正是这种空间创作的手法给场地带来了更加永恒的魅力,这个公园从建成之后就是游人如织,特别是儿童很喜欢来到公园玩耍,而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正好就是无序蔓延着的地形褶皱。这种地形褶皱带给小朋友无尽的想象,或许是散落在大海里的鲸鱼的脊背,或许是远古时代地壳运动的痕迹,又或许是那种软足动物的足迹,也可能是自然界哪一类植物的茎叶,总之,这样的褶子给一处普通的儿童活动场地带来非同寻常的想象和机会,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们需要的儿童活动不光是需要有滑滑梯、健身器材,什么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唤起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1.1 地景的褶皱表达

地景建筑的形式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生态学上的优势,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另一方面是地景化的方法带来了大规模的屋顶绿化和更广阔的开放空间,注入狭窄的城市空间清新的气息。地景建筑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如位于贵州的“中国第一座悬崖美术馆”——贵州安龙溶岩美术馆,将建筑整体与周边环境完美的融合与一体,具有极为广阔的开放空间。这种褶皱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的深刻解读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然觉醒意识的双重表达,有了这个表达,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设计者对周边第一自然的个性化认知,三段式的水平向剥离划分隐含了对周边岩层的摹写,连续不断的竖向线条就像分隔条一样,同样展示着岩层的纵向裂纹,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是美学的优势:城市作为钢筋混凝土森林,至高无上的刚性垂直墙无处不在,景观建筑的外观可以丰富城市地视觉元素。具有强烈的原始影响力。位于加拿大的密西沙加市的玛丽莲·梦露大厦以一种婀娜多姿的外形点燃了城市的激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城市的视觉元。通过结合人与自然的两个相反元素,景观建筑实现了最美的理想。

3.1.2 地景建筑的解域生成

地景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与地平线对话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友好的对话, “这个领域解决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问题,模糊了这件作品本身的单一目标,景观是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和解。边界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里它常常演绎了有无、虚实、大小、内外的戏剧性[3]。建筑物可以是自然的,它也可以是一座建筑,也可以是一群建筑,也可以是建筑与景观或者与自然的融合。在设计加利西亚文化中心时,艾森曼将有三种扇贝,古城街道和自然地形结合在一起,代表圣地亚哥古城的三套网络徽章,历史和自然,以及代码控制最终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种褶皱结构。整个建筑的形成可以看到建筑物边缘和自然的模糊性,正是这种边界的模糊不清,带来了边界效应,带来了边界空间的各种故事和可能性。建筑逐步浮现,逐渐替代自然,最终化为自然,这是一种从人工到自然的顺滑过渡,也是人类对自然渴求的一种真情流露。通过领域解决方案,人与自然的界限最终被消除,自然的内部被折叠到人造建筑中,使建筑的人造痕迹被削弱,人类的管辖权和自然的管辖权相互融合,最终的过渡采用的方式就是褶皱和叠合。景观建筑反映了建筑对自然的谦逊态度,景观建筑的形式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不清通常是从泾渭分明过渡的,过渡的模式通常要采用褶皱。建筑物的外观本身采用低调的方式干预自然环境,它最终实现了宣传建筑人格和表达建筑张力的正式目标。这是建筑形式的表达,希望首先被禁止,隐藏建筑师的微妙建筑形式的大智慧。

3.2 时空交融与褶皱

3.2.1 时间形式的建筑表达

德勒兹哲学中的时间形式包含了历史和未来中节奏变化的褶皱,每一个折叠都是完整的历史。褶皱的魅力还在于这种空间和形式看起来是静止的,但是带来的感受是变幻和重复的,因为各种重复和模式化的语言都暗含着时间的延伸,这样的延伸就会带来各种静止片段的时空组合,组合的结果会带来如同视频空间一样的时空感。莫拉莱斯认为,当代时代本身似乎是一个解体的爆炸,不能单独提供唯一的时间。相反,有很多次,各种各样的时间,使我们看起来像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状态和外观。

3.2.2 时间和空间融合的创造性策略

时空的创造性融合有时会需要依赖于突变,Rene Tom总结了“七个基本突变”,最基本的突变只是“折叠突变”有两个方面。高维度灾害包括所有较低的灾害。因此,所有灾难都是匹配的其他灾害的折叠表面 - “光滑行为表面”。表面的褶皱允许我们模拟不稳定的变化(突变),或在控制表面上呈现一组线性进展(条纹网格)。汤姆的灾难理论为艾森曼的折叠时间提供了理论上的突破,展示了他的建筑形式折叠的正式发展趋势,满足了他对抽象构图和形式美学的终极爱好。建筑表皮的折叠是褶皱模式的一种。

艾森曼的雷布斯多克公园总体规划不仅使用了灾难理论的拓扑几何为了更好地理解基本元素,同时将它们整合到公园的实际形式中突变理论与行为图形模型非常一致。这种公园的规划为沉浸其中的游客提供了空间感受中往复的心理暗示,同时将空间的尺度进行放大,让人们以为感受空间的大小会远远大于实体空间的尺度,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我们模拟折叠行为表面的城市发展时,底部(城市空间结构)和地图(街道,建筑物和庭院)在褶皱上相反。高密度城市周边区块,低密度郊区独立板块形态学在折叠行为的表面上具有突变逆转循环,就像患有厌食症的患者一样过了一会儿,突然变得狼吞虎咽。基地上的折叠结构创造了一个新的组织方面式:脱离于老式或类老式,但是处于它们之间。长期以来,德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表达了这种替代的观念。最终德勒兹阅读并将其归纳为他褶皱的事件。

3.3 开放嵌合与褶皱

开放性是系统理论的原创理,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它总是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系统互相交换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在专注理论开发的褶皱中在讨论中,每个褶皱都处于一个巨大而不稳定的世界。由于任何边界,甚至谈论限制或边界的连续性是不够的。所有人都指出了空间与其他空间共存的方向,并且各自在各个方向上自发形成结合无限空间。在德勒兹的眼中,莱布尼茨的世界可以很容易地与最具包容性和最紧张的个体协调一致。将建筑物的开放性进行最大化设计,可以提升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正是这种开放性极大的拓展了建筑范式与自然元素之间的叠合,增强了建筑。例如法国的卢浮宫大厅。它除了能够对一些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展品进行展览的功能之外,还具备着为周边交通环境减缓交通压力的能力,此外,为了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消费服务,在大厅周边开办了众多商店、咖啡厅等休闲消费场所。这种将各种功能空间集结于一体的博物馆设计在其他国家较为常见。

3.3.1 交融嵌合的形式特征

混合拟合的形式特征可以概括为视觉的连续性和空间的错位。视觉的延续反映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中,人们可以毫无阻碍地看到建筑物内部,人流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涌入到建筑当中,是一种自然而言的进入。多伦多大学研究生宿舍位于城市周围,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上方有一条线,标志着城市的入口和出口。这种方法将建筑融入公共环境,使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一部分,并在视觉和建筑中感官模糊公共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虚与实的对比组合是喜欢上了方柱廊所起的作用一样。达拉斯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个独特形状的立方体。大楼是开放的,充分展现在城市的前面,人们可以欣赏到城市的美丽,让建筑物融入环境,成为一个构成部分。人们处于有序的状态,有各种各样的场景,就像在城市公园里一样,空间的错位是将城市的现代建筑放在建筑物中,打破了原有建筑的半现代建筑。使得建筑融入到城市整体之中,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城市建筑。

建筑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之中的一处异构,甚至于如果是非生态的非自然的建筑对于自然环境来讲还是一种巨大的视觉压力,会对环境和谐造成很差的影响,而只有通过均匀混合,平滑过渡或者平滑对话才能形成这种二元结构的交流和统一。

3.3.2 展开和折叠的创造性方法

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被建筑物吸收,形成一个景观般的建筑,包裹着一个与结构分开的独立皮肤。由计算机技术形成的各种墙系统,建筑通过开放的皮肤容纳城市,而建筑空间也渗透到城市框架中。其中的智能个体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能够根据自己周边的情况决定其行为,而整个系统中没有事先指定的主导个体[4]。横滨码头就是将外部地面褶子和内部的褶子形式统一起来,并巧妙的创造空间的升起和延展,强化中庭空间的广阔,使之有更好的视觉感受空间

4 结语

有了褶皱理论的引导,建筑也应该被去除出“纪念碑性”这个阴郁的维度,而进入一个空间性和空间化的内在性场域,但也是时间性的。使得“建筑事件”既涉及空间,也同时涉及时间的所有维度,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种本真语言。

猜你喜欢
褶皱形式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议过去进行时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