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建慧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及事业单位职能作用的转变都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手段与管理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内控机制调整完善速度较慢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弱,使内部管理形式化、零散化,降低了对组织架构设计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的识别规避能力,因此,应创新内控机制建设策略,从绩效考核、监督机制等层面来净化内部环境与实现内控目标。
1.内部意识薄弱。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出现偏差,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考核,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与肤浅性。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作为其日常工作的附属内容,思想上轻视内控工作,行动上也敷衍应付内控任务,既不会主动分析原有内控机制的优缺点,也不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更新内控机制,甚至对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采取得过且过的处理方式,进而造成了管理人员思想的松懈与工作的懈怠,增加了内控机制改革完善及内控措施具体落实的难度系数。
2.内控监督力度较弱。部分管理人员因盘综复杂的亲友关系、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及中庸理念等违反内部控制机制的行为或人员采取忽视或默认的处理方式,玩忽职守,降低了内控监管机制及部门的权威性与影响力。部分事业单位内控监督体系并不完善,等级观念严重,一些监管人员在上级领导授意下对部分违法行为选择视而不见,降低了内控监管体系的公平性与独立性。
3.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信息获取整理及传播应用途径有限,不同部门甚至同部门人员之间沟通互动频率较低,且沟通效果也不理想,加剧了人员信息的片面性与落后性。另外,少数领导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上下级及同等级人员之间有效沟通对提高其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降低了内部信息的流动性与共享性。最后,信息传播途径较窄、传播周期较长等现状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仅会对各部门统一工作进度或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等产生消极阻碍作用,也容易对领导重要决策产生误导。
1.转变内控管理观念。事业单位内控人员及相关领导应主动学习事业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等相关的知识技能,研究重视内部控制单位团体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专业深刻又全面具体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其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态度从轻视忽略到重视的转变。既可以将内部控制工作纳入其核心工作范畴之内,将其列为本年度重点工作,也可以邀请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单位进行演讲,组织各部门人员参加内部控制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这些都有助于在单位内部形成内部控制十分重要的氛围,拓宽了人员学习了解内部控制的途径,让其主动配合内部控制相关部门的工作,鼓励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来对内控机制进行阅读学习与分析掌握,在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提出其认为当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实现了群策群力完善内控机制的目标。
2.完善内内控制度体系。事业单位应根据其主要职能、分析总结去年工作成绩、制定本年度工作目标等来调整内控机制体系,既要提高内控制度体系与主要工作内容目标的贴合性,又要准确划分不同等级部门及不同岗位的职业内容,更要将单位年度总目标化解为本部门或岗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让所有人员都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实现了内部资源分配效果的最佳化与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更实现了不同部门管理效率与工作成绩的全面提升。
3.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提高内控监督部门的独立完整性,要求内控监管人员以身作则,客观公正的分析处理其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行为,提高内控监督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根据相关法律条例来补充内控监督机制,优化内控监督流程,组织监督人员定期对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难题及内控风险等进行汇总,并组织专题调研会来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4.拓宽内部信息交流互动渠道。事业单位领导应提高对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视度,不仅要提高内部文件收发流程的统一便捷性与简洁高效性,也要提高内部信息公开机制的执行力,定期公布内部财务信息及人员调动信息等,更要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电子邮箱及电话等多样化的监督方式,鼓励人员履行其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义务,事业单位应对人员举报的情况进行核实,一经核实,对被举报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信息交流机制,通过鼓励上下级及员工之间经常交流工作方面的问题,提高其信息的时效性及工作节奏的一致性。
正视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模式的弊端,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完善薪酬机制、健全内部监督体制等途径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先进性与完整有效性,为发挥其对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及人员工作行为的指导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