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尔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

2020-02-28 17:12宁立新杜兴立葛英伟
决策咨询 2020年2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哈尔滨发展

◆高 超 宁立新 李 玫 杜兴立 葛英伟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的必由之路。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赴东北考察,特别是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中央、省市有关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哈尔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并逐渐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从深层次看,产业结构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仍是制约哈尔滨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亟待破解与突破。

一、哈尔滨市产业演进阶段和特征

纵观40年来哈尔滨产业演进历程,是从第二产业占1/2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各占近1/4的“山”字形,向三次产业比重由低向高顺次排列的“坡形”变动,进而是“坡度”由缓变陡,经历了一个由不合理到逐步合理、由调整到不断改善和优化的过程。

1.1978 ~1990年,工业主导功能逐步弱化。1978~1990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由24.9:51.2(其中工业47.8):23.9变动为22.0:37.0(其中工业33.6):41.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下降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7.1个百分点,年均结构变动率为2.9个百分点,且1990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变动内容为第二产业比重、特别是其中的工业比重被第三产业快速取代。

这个时段哈尔滨市人均GDP为505~2155元,按当年汇率约折合为294~451美元,尚处于低收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仍维持在20%以上没有趋势性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却发生近15个百分点的大幅度易位,根本原因是工业出现了问题,工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工业主导功能逐步弱化。

2.1991 ~2005年,服务业占稳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1991~2005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由19.2:35.7(其中工业31.0):45.1变动为15.5:34.3(其中工业25.0):50.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下降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5.0个百分点,年均结构变动率为0.7个百分点,且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开始稳定地超过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之和。变动内容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被第三产业匀速取代。

这个时段哈尔滨市人均GDP为2494~18471元,按当年汇率约折合为468~2255美元,处于中等偏下收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15%以上;第二产业呈先降后升趋势,总体降幅不大,但工业占比下降幅度较大,且自1993年占比降至30%以下后,长期徘徊在24~27%之间;第三产业以年均0.36个百分点的速率取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稳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3.2006 ~2017年,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2006~2017年,哈尔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4.1:35.8(其中工业26.2):50.1变动为9.5:29.1(其中工业19.3):61.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下降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1.3个百分点,年均结构变动率为2.1个百分点,且2017年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超过五分之三。变动内容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被第三产业取代。

这个时段哈尔滨市人均GDP为21022~65279元,按当年汇率约折合为2638~9671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呈缓慢下降态势,且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首次由两位数下降至一位数;第二产业及工业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2017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下降至30%以下,工业占比首次下降至20%以下;第三产业以年均1.03个百分点的速率取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2017年首次占到全市经济的60%以上。

二、产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在改革开放、转型发展中,哈尔滨市传统计划经济的成分存量大,体制粘性大,观念惰性大,改革和转型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相对较差,制约因素较多。

(一)顶层设计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战略思考不足。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和战略不够清晰,调结构转方式仍不到位,在支柱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骨干企业成长、核心技术开发和知名品牌打造等方面尚缺乏统筹规划和布局,导致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点、方向、策略和比较优势还没有真正确立和有效形成。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哈尔滨处于全国“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的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高度公有化的工业基地城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发育充分、覆盖广、粘性大、惯性强。同时,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哈尔滨的近代城市工商业,最初在高度殖民化经济环境中,继而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发育、发展和运行,长期没有充分、有效的成为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微观主体。

(二)工业转型发展滞后,产业基础动摇

一是以机电装备、军工装备制造为主的中省直工业板块受国家的关注、引导和政策扶持较多,大部分企业存续至今,但市场化改革转型较国内同类企业有一定差距,在做大做强、创新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二是行业门类齐全的地方国有、集体工业板块受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最为直接和严重,大多数市场化改革转型滞后,相当一部分地方工业企业、行业长期陷于困境无力自拔,最终亏空严重、破产倒闭或严重衰退。三是乡镇、三资、私营等新兴市场经济成分工业板块发展薄弱。2017年哈尔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新设立外资企业数均居于副省级城市末位,仅相当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的34.9%、17.2%。在全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比重下降过早、过快是造成产业结构异常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驱动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尽管哈尔滨市科教资源丰富,但哈工大等高校均把科研重心放在国家项目上,研究成果本地转化不够,与地方产业结合不佳。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显示,哈尔滨市创新综合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在全国286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中排位在30名开外。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尽管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具体落实上,大学大所还缺乏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导致大学大所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和参股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三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创新驱动能力偏弱。据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哈尔滨市R&D经费支出96.7亿元,投入强度为1.55%,低于全国2.12%的平均水平。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生态环境不优

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哈尔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与之相适应的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体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省、市在财政投入、税收激励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的支持,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流向了高校、科研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而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营商环境不优。近年来,哈尔滨市按照省委有关部署,持续深化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在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精准服务、营商便利度、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哈尔滨市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2位,发展环境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不足。三是人才外流严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才“雁南飞”问题持续至今难以破解,而且近年来扩展到“雏雁南飞”,潜在人才(高校学子和有为青年)大量流失。人才流失加剧,不仅是“伤人气”,更是“伤元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结构优化演进。

三、推动哈尔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构想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开放引领、双轮驱动、特色发展,在重新认识省情、市情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哈尔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以建设国际化开放城市为主线,以自贸区、国际航空枢纽和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设为战略支点,以哈尔滨新区作为哈尔滨发展的战略平台,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抓住全国重点企业再布局的重要机遇,聚焦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充分激发要素资源的内在活力,围绕传统低端产业的退、改、提和新经济的引、培、增,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哈尔滨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之路。

(二)战略取向

1.实施产业协同战略,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从基础做起,从高质量供给做起,加大关键环节的配套,补齐产业链短板。另一方面,要强化区域产业协同。一是以现代化省会都市圈为引领,带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抓住哈长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促进两省各市产业对接。三是以深哈合作、龙粤合作为契机,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和交流合作。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推动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努力以创新引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促进产业做强做大。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形成引领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突破。一是围绕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谋划项目,推动“原字号”资源精深加工向全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扩量延伸。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谋划项目,推动“老字号”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提档升级。三是围绕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谋划项目,开发在哈大学大所资源、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4.实施生态融合战略,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一是依托哈市的资源、生态、产业、科技等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二是优化整合冰雪资源资产,促进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运动培训、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培育打造更多冰雪旅游产品和线路,延伸冰雪旅游产业链条。

5.实施大开放战略,在推动外向型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丝路带”建设,把对俄开放作为全面扩大开放的突破口,同时加快对欧洲、北美、日韩开放步伐,恢复哈尔滨国际开放城市的战略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化航空与陆路“双枢纽”、国内与国外“双枢纽”。二是依托自贸区建设,巩固提升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

(三)战略重点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2~3个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具有优势的产业,由单纯的卖产品向卖产品、卖技术、卖服务的“三卖”转变,实现“优势立产、特色立市”。同时,产业发展要双管齐下,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和夕阳产业收缩并行。

1.立足产业基础,聚焦产业转型优化升级

——现代农业:立足哈尔滨市农林资源优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目标,着力打造全国绿色厨房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装备制造:装备制造业是哈尔滨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比较优势的立市产业,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加大产业驱动创新,在抢占技术、市场制高点上取得突破。

——文化旅游:哈尔滨市应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面向世界,全力打造“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五大城市名片,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2.立足科技优势,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的产业,哈尔滨市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技术创新,做优产品,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

——新材料:新材料是哈尔滨经济的新增长点,应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重大战略,结合新材料领域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加大新材料发展力度,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抓住国家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哈尔滨市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全面带动哈尔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3.立足市场需求,聚焦产品消费升级

——现代物流:目前,世界生产要素流动和商品流通日趋加速,国际国内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哈尔滨市应抓住机遇,优化全市物流发展空间布局,建设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健康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大产业观,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为一体的健康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重要的大健康服务基地。

——会展业:会展经济已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质效,促进哈尔滨会展业转型升级,应加大会展业发展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谋划

以超前的理念科学谋划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产业的统筹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委、办、局等单位及专家学者为成员的市级推进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重点产业发展研究会,以大视野大格局谋划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紧扣国情、省情、市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从现实基础和优劣势来确定突破领域,对现有产业按照大中小和远中近进行梳理和分类,加强产业优化升级方案的总体设计。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做好组织实施,切实将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市场机制

在国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哈尔滨市应积极争取部分领域的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力争使改革创新的做法、经验和政策需求,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一是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步伐,抹平市场化落差,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三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营造重视环境、人才的氛围,久久为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加强要素供给。对重点产业发展应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探索成立哈尔滨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三是增强人才支撑。吸引人才既要用政策和待遇,更要靠产业。对重点产业各类人才的引进,优先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对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端人才、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政策倾斜。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同时,要珍视长期在哈尔滨市工作的各类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条件,让有志于献身哈尔滨经济建设的人才心甘情愿地留在这片黑土地上。

(四)以哈尔滨新区为先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承载区,哈尔滨新区要以国际化的标准,高起点、前瞻性规划新区主体功能区,实现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格局。一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新区建设。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哈长城市群建设,抢抓太平机场被国家规划为国际航空枢纽的机遇,着力构筑辐射东北亚的对外交通网络。二是以哈尔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利民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支撑,把临空经济区作为哈尔滨新区的关联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三是以江北一体发展区为核心,打造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重要的健康产业基地。四是沿松花江现代服务产业带,打造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金融商务区和奥体运动高地。

(五)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耦合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信托等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出台哈尔滨市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以科技金融为主导的引导性投入,放大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效应。二是整合资源,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中介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机构在哈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为处于不同创新阶段的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和服务。三是打造金融要素交易中心。争取将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为支持创新创业的资本集聚与转化平台,率先成为东北区域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和交易中心。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哈尔滨发展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