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探究

2020-02-28 13:56:09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辅导员政治

魏 君

(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长治04600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社会主导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节点。”[1]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使用者。探究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

(一)话语内容失位

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多元,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占多数。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欠缺,话语阐释力不强。在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工作中,对理论问题和文件精神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只是照搬文件、教材等,由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和机械解读,难以深刻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存在“讲不透”“不敢讲”的话语困境,无法满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需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多个方面。“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他们的工作实态,每项事务工作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辅导员潜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中弱化了其学术研究力,导致学术话语偏弱,思想引领力不足。

(二)话语表达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话语交往使主体间达成共识,实现意义的相互理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常用自上而下的“材料转述式语言、灌输式语言、独白式话语、规范约束式语言”,[2]如“文件要求”“学院规定”“如有违反,将面临……处分”等。在这种话语范式下,教育主客体二元对立,教育者支配着话语资源和话语权,受教育者的话语空间被挤压,甚至处于失语的境地,话语语境也相对严肃,这都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疲劳感和排斥感,师生间“共识域”缩小,甚至形成“体验鸿沟”,影响主体间实现意义的相互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独角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意识形态话语,也是实践话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度强调政治语境,漠视生活语境,缺乏“与社会生活世界事实性之间的张力”,导致政治理论话语占据大量教育空间,遮蔽了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话语,“形成一种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话语体系”。[3]辅导员格式化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交融与共生,导致话语的亲和力、鲜活度不够,形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话语困境。有时即使是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模式化地设置活动,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贴切融合,娱乐性大于教育性,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信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认知和思想道德品质有机统一的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情感特质和生命体验,其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度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个体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在这种“价值导向的单维度和功利化”的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理性挤压价值理性,导致“话语内容结构性缺失”,[3]过度重视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话语内容,而缺乏深入塑造学生心理、人格和品德的话语内容,政治教育话语遮蔽了思想品德教育话语,文本话语遮蔽了人文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文本化、口号化、空洞化倾向,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三)话语阵地缺位

“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3]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获取和传播呈现多元化、大众化、扁平化的网状模式,知识建构的边界逐渐消融,呈现非线性、零门槛、交互性的特点,出现了学生“知识反哺”教师的现象,辅导员话语的公信力逐渐式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理论思维的线性式、话语内容的平面式、话语交往的单向式”[3]为特点,疏离网络语境,不仅不能及时洞察学生流行话语、网络话语背后的价值理念,而且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

(一)以“真”丰富话语内容,做智慧型辅导员

1.深化内涵式话语,提升话语内容的深度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传播过程。”[5]这就要求辅导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的指向,按照动态性和时代性要求,提升自身理论话语素养,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引领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底气。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深化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拓宽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积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扎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保持话语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的适度张力,提升话语的科学性和理论阐释力,以理论的彻底性征服学生。树立作为“大学人”的学术自觉性,潜心问道,拓宽学术视野,以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依托,提高“学科间性”科研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融入大的学科生态之中”,[6]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和理论根基,增添话语的学术魅力。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树立文化关怀意识,拓展话语资源,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场”。一方面分析西方价值观念背后的深层意图,消解学生的思想迷茫,破除对西方思潮的盲目追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历史,树立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厚植话语内容的人文知识底蕴和中国情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感染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活动,以“中国风”话语,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2.丰富外延式话语,拓展话语内容的广度

辅导员角色“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朝着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7]。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开放弹性设置,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是扩宽认知视野,与其他学科领域相对接,借鉴和汲取相关话语,如心理学话语、语言学话语、文学话语、社会学话语、教育学话语、管理学话语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水平。二是提炼思想政治话语实践过程中的素材,总结工作案例,积累经验话语,形成“接地气”的生活话语、人文话语等,提升话语的实践张力。三是重视互联网话语资源,善于利用网络热词、表情包等,将其加工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话语,提升话语的辐射力。

(二)以“善”转换话语方式,做亲和型辅导员

1.灌输话语走向交往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3],实现话语内容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对话是理解的手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摒弃“主客体二分”的单向灌输话语,充分尊重学生话语交往的主体地位,以真诚、信任的态度共享平等话语权,变说教信息为话语交往信息,形成“交互主体的共时性、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3]。如开展谈心谈话,辅导员要事先了解学生的背景信息(家庭情况、学业状况、人际关系等),创设轻松愉快的语境,倾听和包容学生话语差异与话语冲突,换位思考,有针对性地组织话语内容,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交流兴趣,打破沉默,以主体间双向对话扩大师生间“共识域”,促进话语的和谐共生,使学生由“懂”到“信”,真正实现意义共享。

2.文本话语走向人本话语

“当人们的现实利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人们通过理解、评价,就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和情感。这种情感得到意志的肯定也就上升为稳定的信念和信仰。”[8]话语交往时,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是否接受话语内容关键取决于话语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倾向,通过入住学生宿舍、关注学生朋友圈动态等,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考虑学生的“接受期待”,以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需求、心理期待调整话语供给,增强话语内容与学生的契合度,将辅导员“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共融,实现主体间的“视野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话语进行理论宣传、心灵沟通、引领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9],不仅“指政治教育,它还兼有思想教育、德育、智育、美育的重任”[6]。情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关爱学生,坚持政治立场与人文关怀相统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将“共情”话语融入话语交际,触动学生精神世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持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亲切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内化话语内容。如开展革命文化主题教育,辅导员要挖掘革命历史故事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把“好思想”用“好故事”讲出来;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开展社会实践,瞻仰革命遗存,重温革命历史,追思革命精神,在可知可感中强化学生的革命历史记忆,浸润革命基因。陪伴学生,坚持真理传播和情感交流相统一,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分享自身经历与体验,提升话语的温度,以真情打开学生心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业、感情、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辅导员要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实现“知—行—育”相融合,以隐性推动力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性。

3.学术话语走向生活话语

“语言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3]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源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性话语落实到现实生活层面”[10]。将抽象理论问题与具体生活问题共叙,避免高高在上的理论规训,提升话语的平实性;将全局性、整体性的宏观叙事与学生个别的、具体的微观日常生活话语有机结合,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丰富教育话语的“形而下”意蕴,因事而化,解学生现实需求之渴,增强话语的生活叙事能力和现实阐释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如在政策解读与宣讲、学术研讨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和社会热点,用通俗、直观的生活话语把深奥、抽象的学理术语讲清楚,解答学生的困惑。

(三)以“新”构建话语阵地,做时代型辅导员

1.净化网络语境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和强大舆论场。辅导员要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因时而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现实领域延伸到虚拟领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粉墨登场,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病毒”,干扰着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辅导员要树立网络舆情预警意识,积极参与话语交锋,旗帜鲜明地激浊扬清,强化政治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鉴别与思考,正确认知和判断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好学生网络信息的“把关人”,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树立网络法律、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学生理性发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净化校园网络空间,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网络语言环境。

通过观测学生网络的浏览量、点击量和下载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负面舆情,率先占领话语主动权,强化主体舆论引领力。同时,结合热点话题、学生思想前沿设置议题,塑造正面形象,传播正能量,做好学生的“意见领袖”。如战“疫”期间,辅导员严把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稿件的审读和签发关,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组织学生围绕疫情防控、爱国主义、生命教育等开展“众志成城 共抗疫情”“拥护党的领导,照亮前行之路”“祈福大美中国,相逢灿烂季节”“防疫不防爱·停课不停学”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感悟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敬畏和珍爱生命,站在理性角度思考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

2.善用网络话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发力点。辅导员要了解网络话语特征和规则,敏锐捕捉学生话语热点,汲取网络正能量话语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把教育做得更有趣味。运用富有时代感的新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都是追梦人”“理论学习有收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等理论话语转化为活泼简洁、生动风趣的表情包话语,提高辅导员网络话语的泛在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网络陪伴”,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与网络话语协同效应。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话语,指出不规范的网络话语,阐明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避免低俗化、娱乐化等现象。

3.创新话语载体

创新是话语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媒体时代,辅导员要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分化与整合,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一是创新话语载体,构建集“两微一端”、直播软件、短视频等为一体的融媒体矩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图文声像的“全景辐射”综合立体传播。如战“疫”期间,辅导员深入挖掘身边优秀榜样,依托多种媒体平台,推送学生创作的歌曲、视频、网文、图画等,以不同视角讲好战“疫”故事。二是拓宽话语互动平台,畅通学生思想表达、情绪宣泄的渠道,构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做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三 、结语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扎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中,研究其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发展方向,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辅导员要将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人文话语、网络话语共融共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扎实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增强话语底气;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话语生气;筑牢网络教育阵地,以融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面,汲取网络话语营养,提升话语魅力,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辅导员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