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谢燕燕
国企改革是国家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头戏,在党的十九大之中明确提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引与定位,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其在社会之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依旧无法摆脱疲劳症、疑虑症等带来的影响。混合所有制包含了公有资本和非公资本,不仅是对公有制基本属性的保持,同时也不会对于其他公有制产生排斥,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基本原则,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内部融合,最终强化对于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1.市场定位不明。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持续调整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虽然公有制企业项目分类和非公有制企业有可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业务项目、经营范围也大致相同,但是国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不明确,对改革的影响非常久远,是一项巨大挑战。
2.治理结构不全。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未有效解决原有的治理结构不全的问题,因为在改革之前没有彻底变成市场经营的独立主体,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形下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国有资本股权依旧保持绝对的话语权,难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治理需要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加上在改革之前未能充分进行分类管理,在公司层面或主业务层面依旧保留国有独资控股的状态,阻碍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3.改革要求量化。国企在改革与发展中经常遇到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冲突的难题,引发结构失衡、激励机制强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商业类国企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影响力、控制力,其面临行业属性和国有股权比例等差异,国企没能根据自身类型建立科学的价值衡量指标是制约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1.明确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驱动。国企处于充分竞争的领域和行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务必要确立并落实市场主体地位,作为政府部门,不允许对于自主经营产生干预,而股东一般也不会对其日常运营带来影响,需要确保其规范化的智力,能够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并且在经营之中,还要懂得与国有资本资源相互的结合,善用技术、资金、规模等优势,再配合上机制创新,真正实现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国企应加快在管理、技术与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如果条件允许应实施国际化经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当混合所有制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并有一定运营经验时,就可投资组建新的项目、公司,持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在设置组织机构方面也应根据国企战略目标,确定数量合理的管理层级、业务部门,在内部运行市场化机制,保证收入能增能减、职工能进能出;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
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经营管理。针对股东大会,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所有权归属出资股东,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体现对股东利益的维护,国企既要科学安排股权结构,又要考虑股东话语权分配,使其能够参与公司治理,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行使表决权。针对董事会,应根据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将其作为治理的核心,成员不仅代表了委派董事,同时也会聘请各方认可的独立董事,并且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设置,代表其在战略制定、监督管理人员、经纪人员选聘等一系列工作之中的作用,能够真正对股东负责。针对经理层,则需要根据实际的企业制度要求,基于市场作为基本导向来对应的选择约束机制与用人机制,能够基于市场化的方式来做好职业经理人的选择,能够依法负责经营管理,避免出现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并且还需要实现职业经理人契约化和任期制的管理,按照市场规则确定其薪酬水平、绩效水平,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建立退出机制,不仅要确保其行使独立职权,灵活发挥经营管理能力,还要限制其权力的膨胀,保护各方投资者的利益。针对监事会,这是组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应确保监事会的科学性,其成员不但要有参与改革的代表、职工代表,还要有外部独立监事。并且国企要适当提高监事会的地位,明确其职责,防止形同虚设,更好地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3.重构价值衡量指标,加强企业监管。重构企业价值衡量指标,实行量化考核,为准确评定国企运行效率和投资效率提供方法,这是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国企应统筹自身属性和出资人的目标诉求,在国有资本投资研究中融入金融工程学和行为金融学等对应的知识点,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最优化持股比例进行测度,以便后续的结合分类化的管理,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改善,并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国企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必须进一步明确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重构衡量指标,妥善解决企业价值量化问题,及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提升市场化经营的灵活性,成功从行政治理转变为经济治理,走可持续之路,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