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平,张晓萍,崔永红,方晓敏,夏 咛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中明确,国家森林步道是指穿越著名山脉和典型森林,邻近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区域,长跨度、高品质的森林步道[1]。国家森林步道强调体现生态系统原真性、国家代表性,以步道体系为骨架,整合区域自然风景资源为血肉,汲取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为灵魂,形成长跨度、高品质的国家代表性自然与文化资源的聚合体,是美丽中国山脉、林脉和文脉的实物载体。它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历史遗产地等串联,像一条绿色项链上镶嵌着璀璨明珠,组成国家美景画卷[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5年开展了国家森林步道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组织对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罗霄山、武夷山等5条线路开展初步选线;2017-2019年先后发布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罗霄山、武夷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和武陵山3批12条国家森林步道,全长达22 039 km。国家森林步道跨越名山大川、不同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类型,形成大跨度旅游资源聚合体,将成为旅游发展的蓝海产品。
第一,展示国家形象。国家森林步道将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国家代表性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形成国家壮丽山川和深厚文化的优势资源聚合体,树立国家品牌,展示国家形象。第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森林步道引导人们回归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汲取自然的智慧和养分,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丰富生态共享产品。国家森林步道为徒步爱好者提供优质的生态共享产品,丰富人们享受自然的渠道,成为引导人们返璞归真、认识自我、增强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的物质基础。第四,促进文化传承繁荣。国家森林步道穿越区域涵盖不同地域特色文化,使用者来自不同民族或国家,借助这一平台发生文化交融和传承的机会增多。第五,助推乡村振兴。国家森林步道穿越或临近区域主要为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优的偏远乡村,其国家品牌效应将赋予所涉及区域的旅游产品更强吸引力,有利于促进乡村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助推乡村振兴。第六,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国家森林步道的步道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可与周边国家的国家步道体系互联互通,促进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实施。
第一,国家品牌效应。国家森林步道是一张国家级旅游名片,可以提升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知名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收益。第二,投资低见效快。国家森林步道坚持最低限度建设、高效整合利用的方法,通过合理选线将原有古道、林区便道、废弃铁路等徒步道路连接贯通,将步道周边原有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资源等合理整合,贴上国家森林步道标签,即可投入使用。第三,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以保持自然荒野和提供有限服务为原则,保证其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生态系统原真性。第四,优势资源聚集效应。国家森林步道整合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徒步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资源,形成国家代表性旅游资源聚合体,发挥国家优势旅游资源产业聚集效应。第五,普惠性生态共享产品。国家森林步道在整合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不同的步道类型和难度,拓宽步道使用者的覆盖面,彰显生态共享产品的普惠性。
除自身优势外,国家森林步道发展潜力还应从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资料统计,2012-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总体趋势,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国内旅游市场出现高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保持高速增长[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旅游人数由2012年的14.82亿人次,跃升至2018年的36.65亿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森林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0.91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37万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4]。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徒步旅游发展报告》,徒步旅游参与者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化,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健康生活方式,徒步旅游产业市场挖掘和发展空间无限。综上,我国的旅游市场发展稳中有进,森林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高速增长,发展国家森林步道必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蓝海战略,未来的市场挖掘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2.1.1 国家代表性
展示国家形象是国家森林步道的重要使命之一。国家森林步道选线要尽量覆盖国家代表性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实物载体。
2.1.2 自然荒野性
国家森林步道是满足人们以徒步方式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敬畏自然、融入自然,汲取自然荒野的智慧和养分的普惠性生态共享产品。其线路只有保证自然荒野性才能对久居城市的人们带来神秘感和吸引力,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领略自然荒野的魅力、发现自身潜能、磨练意志、学习自然、保护荒野。因此,国家森林步道选线应以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持完好、人为活动干扰度低的荒野区域为主。
2.1.3 整合利用性
国家森林步道规划对原有的古道、林区道路、废弃道路和散布在周边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服务设施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整合,对部分无法连通的区域进行最低限度的修整贯通,贴上国家森林步道标签即可使用。因此,国家森林步道选线时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注重对原有资源的科学合理整合,保证建设的最低限度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2.1.4 人地安全性
国家森林步道选线应注重步道使用者和步道周边资源的安全。因此,其选线应避开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等可能对步道使用者造成人身安全风险的区域,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动物迁徙通道和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容易受到人为活动干扰的区域。
2.1.5 线路单向性
国家森林步道选线时应注意不能形成闭合圈。虽然实地可能存在能够在国家森林步道的主线上形成闭合圈的原有道路,但不可贴上国家森林步道主线的标签。
2.1.6 衔接融合性
国家森林步道实地选线时,应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线路总体走向与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和各级各部门发展规划相衔接,使国家森林步道发展与区域发展潮流相互融合促进。
2.2.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主要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技术方案拟定、图文资料收集和调查工具选择等。第一,建议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编制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统筹开展工作。第二,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涉及区域技术人员培训方案通过收集与研究国家森林步道相关文献资料制定,邀请国家森林步道知名专家和森林旅游户外运动爱好者进行研讨优化。第三,建议以县为单位收集调查使用图纸和本底资源资料。调查使用图纸建议将行政图、航片、卫片(1∶10万~1∶20万)和地形图(1∶10万)配合使用,满足总体方向控制和局部调查需要;本底资源资料收集建议与国家森林步道涉及区域政府、林业部门、文化旅游部门、户外俱乐部等相关人员配合,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第四,调查工具主要用于完成影像采集和线路采集。图像采集使用手机拍摄;局部景观特色显著的区域采用无人机采集俯瞰影像;线路采集可用奥维互动地图等户外轨迹记录的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
2.2.2 线路提出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森林步道线路大致走向,结合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选线要求,分析前期收集的本底资源资料和走访座谈结果,初步提出县域内国家森林步道具有可行性的几种线路走向方案,并绘制到行政图上,作为外业调查用图。初步线路提出的技术要点为:经过区域森林植被资源优越、优先穿越或邻近区域内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尽量利用原有古道等步道资源、避免通过法律法规禁止通过区域、与人口密集区域保持适当距离、尽量避免动物迁徙通道、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长地保持安全距离、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生态脆弱区域等。
2.2.3 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线路确定前期的重要基础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线路贯通调查和线路涵盖资源调查。线路贯通调查要对初步提出线路贯通的可行性,以及原有古道、林区道路、废弃道路的可利用情况进行核实,同时采集影像资料,作为最终线路确定时的依据;线路涵盖资源调查对象主要是散布在线路周边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补给点、露营地等当前具备的资源情况。实地调查建议寻求当地护林员、户外爱好者、年长猎人等对当地山区林区道路熟知的人员协助,对当前具备通行条件的区域开展实地调查,采集影像资料、关键节点坐标和线路轨迹。对当前不具备通行条件的区域利用无人机、望远镜等设备开展影像资料采集和基本情况调查。
2.2.4 确定线路
线路确定是在对初步提出线路经过实地调查后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最终线路应当符合线路提出的技术要点(见2.2.2),在此基础上择优选取,并邀请相关专家、各相关市、县、乡镇和户外爱好者对择优选取线路提出完善优化建议,经修改优化后确定线路。
保持自然荒野是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的核心理念和要求,是实现人们借助国家森林步道回归、融入、敬畏自然荒野的保障。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以整合利用途径区域的古道、林区道路等原有的山区林区道路为主,对局部需要新建路段进行基本平整和除杂等最低限度的建设为辅,通过串联途径区域内现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选取步道周边的开阔地、岩石、山洞等作为庇护所等措施,实现贯通国家森林步道体系、丰富涵盖资源和满足徒步者基本生存需求,保留步道及其周边的自然荒野风貌,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
塑造国家形象是国家森林步道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主要通过向步道使用者展现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地脉、林脉、文脉这一途径实现。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以线路途径或临近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主,无需进行过多人为建设。
展现地域文化是国家森林步道肩负的又一重要使命,主要通过为步道使用者提供更多接触和体验当地特色文化的机会实现。在展现地域文化上,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优先利用古道,穿越临近的古镇、古村落等具有人文特色的区域,并开发一些便于步道使用者融入和体验地域文化魅力的体验项目。
注重人地安全是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运营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步道建设运营过程中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和步道使用者安全。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避开法律法规禁止通过区域、动物迁徙通道、生态脆弱区域、森林火灾风险较大区域和地质灾害点等,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长地保持安全距离,将森林步道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保证步道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提供有限服务是国家森林步道保持自然荒野性的本质要求,是通过最低限度建设,满足徒步者基本生存需求,实现无痕森林和激发人体潜能。在提供有限服务上,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以整合利用步道周边原有资源为主,如选取草甸、岩石、山洞等作为庇护所,山泉、溪流作为水源补充地,保障步道使用者的基本生存需求,不在荒野区域进行公共厕所、食物补给等服务设施建设。
国家森林步道是未来国家步道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先行者,因此,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相互推动、逐步实施的循环过程。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分近期和远期建设,近期建设目标是修复利用古道、林区道路等原有道路、距离城镇较近区域和原有徒步线路,逐步对民众开放使用;远期建设目标是步道全线贯通,形成六大系统完备的国家森林步道体系。
全民共建共享可以提升民众参与感和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建议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时,聘请当地居民、志愿者、户外爱好者等对步道进行人工平整、除杂,在建成运营后向全民开放,邀请当地居民、户外爱好者、志愿者等参与管理运营。
国家森林步道地域跨度大、涵盖资源丰富,可挖掘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势。建议国家森林步道根据途经区域多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乡村这一特点,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国家旅游名片优势,挖掘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也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步道线路与周边国家步道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跨国步道体系建设和区域文化交流。
国家森林步道是在社会经济增长、徒步方式回归自然市场需求激增和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普惠性生态共享产品。其发展有望成为我国各类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共同发力的典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蓝海战略。国家森林步道选线、建设、维护和运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挑战性的宏大工程体系,其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我国森林步道的理论和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