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浩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轮状病毒性肠炎(RVD)为秋冬季节小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起病急,极易引发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对患儿健康与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此次研究以我院治疗RV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理中汤加减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7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计算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其年龄为10~40(17.2±2.2)个月,发病时间5~40(21.2±16.4)h;观察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其年龄为8~40(16.8±2.1)个月,发病时间4~40(22.3±16.2)h。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所有患儿均酌情行静脉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抗生素,给予其母乳喂养或进食蜜糖、粥等易消化食物。对照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西米替丁10mg/(kg·d),均加入5%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给予中药理中汤治疗,主方包括党参、白术各10g,袍姜8g,甘草3g,随症加减:如神疲、面色萎黄,加肉桂6g、附子8g;如发热、大便色淡且夹杂泡沫,加防风10g;如烦躁不安、口渴,加葛根12g、黄连3g。煎水150mL,每剂分3次服用,如脱发、呕吐严重可少量、频繁服用。
统计两组退热、止泻、止吐时间,治疗3d后判定临床疗效[2]:显效为大便性状、次数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为大便症状、次数有显著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无效为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有恶化趋势。
分析过程中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卡方检验,用(±s)、百分数描述,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行数据处理,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止泻时间分别为(36.0±10.2)h、(42.8±12.5)h,观察组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2.665,P=0.009);观察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分别为(45.7±6.1)h、(50.2±7.1)h,观察组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3.040,P=0.003);观察组与对照组止吐时间分别为(19.2±6.1)h、(23.5±6.5)h,观察组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3.050,P=0.003)。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37/39),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2例,对照组79.5%(31/39),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x2=4.129,P=0.042)。
RVD是引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致病因素之一,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以预防、纠正脱水、调节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黏膜为主[3]。中医认为,RVD属“泄泻”范畴,脾失健运行而生湿,寒邪外侵而困脾为其主要病机,因此治疗上主张应扶正祛邪、健脾益气。理中汤方剂中炮姜可温中止泻,与干姜辛散作用相比作用较弱,但药效更为持久、缓和;党参协助炮姜以扶正祛邪、振奋脾阳;白术可健脾燥湿,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诸药并行充分顺应脾胃特性,使脾胃健运,达到治愈小儿“泄泻”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药理中汤加减治疗小儿RVD效果确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