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泰州 2253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动静脉内瘘是患者在进行透析时的重要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通过动静脉内瘘来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可提高整体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感染几率,且不易发生血栓[1]。但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内瘘穿刺点出现渗血的情况,穿刺点一旦出现渗血,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并对患者的血液维持透析治疗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务必要加强穿刺技巧与渗血护理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52,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6例,采用针对性穿刺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分布29~64岁,平均年龄(46.52±14.56)岁,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分布27~65岁,平均年龄(46.14±16.84)岁。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因此,可进行对比(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饮食用药指导、定时更换敷料等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穿刺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工作,叮嘱患者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同时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控制盐的摄入量,因盐摄入过多,可使患者饮水量增加。蛋黄、动物内脏、虾仁、豆制品等食物的摄入量也应严格控制,因上述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磷,患者摄入过多含磷的食物,极易引发患者出现甲状旁腺亢进,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会显著减少水溶性维生素摄入,因此,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叶酸或维生素B来补充患者的水溶性维生素。
(2)如患者自身血管较长,在穿刺过程中可采用绳梯穿刺方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穿刺点间隔确定,间隔距离保持在1~2 cm左右即可,从患者的近心端穿向远心端,并保持一致的行针方向,向患者进行反复穿刺,反复穿刺后再从第一个穿刺点进行穿刺,针尖与患者皮肤角度保持在40°即可,但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进针角度确定。
(3)在进行穿刺时,应由浅向深,逐渐将穿刺针穿入血管,避免用力过度造成渗血,如在行针过程中,针眼出现渗血,护理人员应首先将渗出的血迹擦干,对针眼进行消毒处理,后采用无菌纱布,从纱布边缘拆下纱线,约6根左右,将纱线捆绑在一起,将纱线两端对折后进行拧束,使用胶带将线绳固定于针眼前方,采用无菌纱布盖住穿刺点即可。
对比两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出现了1例穿刺部位渗血,渗血发生率为3.84%,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穿刺部位渗血,渗血发生率为15.38%,观察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x2=7.665,P=0.006),(P<0.05)。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我国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对于肾衰竭、尿毒症等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将患者的生命延长,在血液透析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次小手术,将手臂部位一根动脉与一根静脉吻合,称之为“瘘管”[2]。在进行血液透析时,护理人员将穿刺针刺入瘘管,并连接血液透析机,将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清除,以达到治疗效果。瘘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日常治疗中,务必要保持瘘管的通畅性,以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穿刺过程中,很多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进行瘘管相关知识的讲解,导致部分患者对瘘管的保护意识较差,缺乏自我护理能力,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因穿刺技术不到位,缺乏穿刺经验,无法掌握合适的穿刺技巧,导致穿刺部位出现渗血,加剧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对透析治疗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针对性穿刺护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部位渗血率仅为3.84%,明显低于照组患者的15.38%(P<0.05)。
综上所述,穿刺技巧与渗血护理,对穿刺质量及透析治疗效果可以造成直接影响,因为,护理人员务必要将穿刺技巧掌握,并加强渗血现象的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