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开放包容、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职位要求由履历导向逐渐向能力导向转变,由个人能力要求转向团队协作能力与个人能力并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也由寻求工作稳定向追求个人发展转变,对职业性质的要求也转向契合个人兴趣与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在《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到“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但生产劳动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作为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能弥补不同的人先天上的差异,甚至超越人的天赋。”[1]
一个人的价值观直接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则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面对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需要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实际状况,以社会对合格工作者的要求和学生现存职业价值观现状等问题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为目标,以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为依托,寻求构建完善系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用教育弥补学生的不足,提升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个工作岗位的后备力量,更需要正确的职业取向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了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以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反观我国当前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从市场客体与求职主体两方面双管齐下,共同解决就业难题。
社会犹如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器,作为社会组成分子的个人,以工作人的身份在社会运转的节奏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具备完善的工作技能、正确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完成工作的必备条件。工作技能作为外在的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来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则属于内在的职业价值引领,不仅需要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个人品德、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都息息相关,教育的难度和内在引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青年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大学阶段才有机会受到相对完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学生自身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契机。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是否顺利、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社会发展能否有合格的后备人才力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负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肩负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使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转变职业态度,选择正确的就业和职业价值方向,是面对当前就业环境下对高校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已经向纵深发展,高校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和职业理想,找好自身定位,聚焦职业目标,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以社会时代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作为教育者,需正视社会职业需求、就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材内容。例如职业体验师新兴职业的出现,互联网行业的从业需求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等,也催生了一批新兴职业。面对不同职业工作性质与特点的截然不同,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个人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能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输送合格的人才。
大学期间是成年之后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阶段,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且首次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身份融入学校和社会、清晰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关键契机。学校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才干的重要角色,学校的教育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学校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宣导阵地。“教师应引导学生坚信越是条件艰苦越能锻炼成才,越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奉献社会、报效祖国。”[2]
职业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选择,助力学生职业成长。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落实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能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自身的专业素质、职业规划、心理素质都需要完善和锤炼。首先,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社会经验缺失。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都是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其他间接途径获得,并且容易被误导,在面临真实的就业择业环境时容易遭受挫折,出现心理落差,不利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高校职业价值观培育也包括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职业特点、专业性质、社会需求相结合,给同学们做好心理建设,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肯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各种偶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容易在求职以及工作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业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劳动者合理择业、成功择业以及适应职业发展。”[3]大学毕业生本身处在一个社会角色转变的特殊时期,要调整心态,尤其是在求职受挫、适应新环境、自身角色转变、毕业分手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来实现。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应该作为课堂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该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症下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问题上,出现了追求高薪、贪图轻松等想法,并且出现了脱离实际环境、忽略工作要求、不能清晰认识个人能力等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成本,学生考虑薪资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工作的完成度和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才是提升薪资,获取更多回报的直接方式,对自身能力有清晰的认识,虚心学习,努力提高才是成长自身的重要途径。薪资并非是衡量一份工作价值的唯一指标,大学生要能够在择业过程中处理好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工作本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完成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加广阔空间,相辅相承实现自身发展的更大可能性,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在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偏向于侧重形式,将课堂变为教材的讲解和既定问题的解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明确择业、创业方向等问题的。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应该以不同专业、不同特点、不同情况为出发点、以学生实用为基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舍本逐末。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趋于功利性,过多倾向于对就业率、毕业率的考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未来职业规划的关注。高校是一个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据地,高校教育也要以人为本,学生的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意义。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际实施者,不能准确理解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混淆概念,笼统地将职业价值观教育与就业教育划等号,将课程内容简单整理、讲解、总结。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塑造在择业就业方面的价值观,在清晰自身条件的情况下,认识到职业本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够在择业就业中结合自身的兴趣理想,还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更要能以奉献精神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工程;也要帮学生开拓思路,不要拘泥于旧的观念,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新兴职业者或创业者。完善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应该以这些目标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现实授课环境中的以单纯的课时来敷衍了事。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和培育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当前部分毕业生过于关注薪资待遇,在就业择业时盲目的以薪资水平为选择导向,未能准确定位自己,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不能将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同于过去老一辈“旱涝保收”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在快乐中实现人生价值”等新的思想观念。
部分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做不到推陈出新,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既没有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更没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党的就业、职业、创业方针政策的宣扬者,做到及时跟进政策动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过程,固守原有的教材、观念不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逐渐老化,缺少实效性和时效性,不能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念、提供合适的职业价值观判断标准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产生缺乏正向影响。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的生存发展是一切事务的根本,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大学生作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将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
第二,作为学校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实际职业需求、职业未来发展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首先过问是否有人受伤。在孔子看来,不论出现何种情况,人都是最重要的。由此及彼,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职业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要贯彻这个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空前丰富的时代,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但也由于思维活跃,容易好高骛远。高校需要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与时俱进,以学生为出发点,少刻板说教,多沟通交流,少教材重现,多实践指导,更多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平台渗透教育内容,达到事半功倍,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中,要不断更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内容,以为学生谋求更广阔的发展为诉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首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基础要求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熟悉和学习,体会包括个人、国家、社会的三重深刻内涵,达到知行合一。加强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领会,更要从教师做起,形成教师领头,学生受教,从上到下互相学习,从内到外践行落实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学生在受到网络等各种负面信息的干扰之下,受到父辈在择业观方面的影响,对自身择业价值观产生的局限,很容易在择业时心理压力过大出现恐慌、择业方向和范围过于狭窄等问题。“在多元化的社会模式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动机涵盖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利动机、能力动机等多个方面”。[4]随着时代变革,择业应当将专业知识、自身优势、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空间、竞争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最后,拓展学生的思路,是否通过创业来完成自己的职业追求。大众创业的口号早已经家喻户晓,当代学生更是有理想有抱负、又敢想敢干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一代青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创业基地来支持有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更多可能性。创业之路虽然艰难,但是能实现学生自身理想抱负的同时,缓解社会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职业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高校要不断拓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学生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具备较好的抗压能力。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多重压力,例如包括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角色转变压力,面试求职失败的压力和感情挫折压力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在面对各方面压力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的重要品质。可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引入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挫折教育相互结合,互为铺垫。
第二,高校要拓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当前社会网络技术空前发达,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社交、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综合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等的信息平台适时适度地更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将教育过程带出课堂,摆脱言传说教等传统模式,形成课上理论传输、答疑解惑,课下内容补充、温习巩固的新模式,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第三,高校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具体做法: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抓住大学的每一个假期,组织学生去面试现场观摩、参与,让学生拥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会;组织学生去实习企业短期实习,参与企业职工大会,体会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整个面试、入职、培训、工作环境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能清晰自己的目标,也让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宽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将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做到以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其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