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忠
(雄安新区容城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1700)
子宫平滑肌瘤为临床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病理特征,其临床病理形态学较多,因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表现,极易与多种妇科炎症疾病相混淆,为临床早期疾病鉴别难点[1]。因子宫平滑肌瘤亚型较多,临床对治疗特异性要求较高,于治疗方案制定前需对其病理特征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治精准性,为临床疗效增益[2]。卒中性子宫平滑肌肌瘤为临床较为特殊、少见的病理类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命名,临床主要指肿瘤赘生物间质以放射状出血灶为特征指标,含有丰富的肿瘤细胞,随后临床针对疾病病理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但因疾病较为少见,临床医学发展限制,基层医院无法进行疾病病理分型,导致临床对子宫平滑肌瘤卒中性改变病理特征尚无系统化认知,临床诊断中出现误诊的几率较高,导致诊治方向差错,于女性身心健康无增益[3]。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卒中性子宫平滑肌肌瘤进行病理特征分析,收集2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如下报道。
课题共纳入我院于2009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共计22例,均表现为卒中性改变,均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5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肿瘤核除术手术,7例患者接受传统肿瘤核除术,10例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术。
所选患者接受病理穿刺活检,备存病灶组织进行形态学分析,依据实验室切片检查规章进行操作,课题使用试剂均由北京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22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发病年龄区间为25岁~64岁,年龄均值为42.1岁,15例患者入院初始症状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14例患者入院初始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8例患者合并2种初始表现,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1)形态分析:肿瘤直径在0.7 cm~12 cm,直径均值6.2 cm,经腹腔镜手术观察,4例肿瘤病灶边界不清,4例赘生物于浆膜下,17例赘生物于肌壁间,1例赘生物为内膜下。20例患者病灶出血灶呈放射状改变,部分呈不规则及卵圆形,可见灰白色改变,质地偏软,2例病灶呈现暗红色;其中9例患者合并囊性改变,所有患者均伴有水肿变性情况。
(2)镜下表现:所选患者病灶均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灶,形态不一,可表现为卵圆形、星形及不规则形态;其中19例患者出血灶中央可见坏死区域,可见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情况,部分组织可见细胞浸润性表现;20例出血灶周围可见丰富的肿瘤细胞,细胞核仁明显,细胞核较大,镜下表现明显;所选患者于非出血区肿瘤组织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外水肿情况,可见肿瘤细胞被带状水肿液或片状水肿液分割;所选患者肿瘤细胞均为特异性表现,仅于出血坏死区可见部分肿瘤细胞非典型轻度表现,均未见病理性核分裂。
(3)免疫表型:其免疫表型与常规子宫平滑肌瘤相似,所选病例均表现为弥漫强表达,其Ki67指数在3%~16%之间;19例病例可见凝固性坏死及出血性坏死,其周围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CD10表达。
(4)预后:5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肿瘤核除术手术,7例患者接受传统肿瘤核除术,10例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术;随访追踪患者12个月,再入院1例,其于无瘤生存。
子宫卒中性平滑肌瘤临床主要典型病理改变为出血为主,病名概念初始确立时,共对5种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均具有长时间的避孕药口服史,临床以慢性或急性下腹痛、子宫出血为主,临床针对上述是否可设为卒中性平滑肌瘤典型病理改变尚存在争议。病理学者于组织学形态方面研究发现,卒中性平滑肌瘤与传统子宫平滑肌瘤具有一定差异,传统病理表现以红色变形为主,表现呈均一性,少量伴有出血及充血情况,多于梗死灶外[4];而本研究22例宫卒中性平滑肌瘤中20例患者病灶出血灶呈放射状改变,部分呈不规则及卵圆形,可见灰白色改变,质地偏软,病灶均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灶;20例出血灶周围可见丰富的肿瘤细胞,细胞核仁明显,细胞核较大,镜下表现明显;所选患者于非出血区肿瘤组织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外水肿情况,均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免疫表型与常规子宫平滑肌瘤相似;与既往临床研究相一致。子宫卒中性平滑肌瘤以上述病理特征为依据,于临床低倍镜下分析,误诊几率较高,需与平滑肌肉瘤进行病理鉴别,需于病理(诊)断期间加强对其他少见的病理表现进行标志分析,如出血灶中央坏死组织、周围含有丰富肿瘤细胞、免疫表达KI67指数等,联合综合诊断,提高疾病诊断精准性[5]。
综上,子宫卒中性平滑肌瘤手术预后较很好,其病理特征特异性不高,需加强对肿瘤形态学谱系分析,提高诊治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