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交
谈到道路清障救援,道路运输安全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是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简单地说,它是以道路运输装备为主线,以研究重、特大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为突破点,以道路运输车辆行驶安全性、运输过程监控以及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为研究发展方向,主要从事相关检测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标准的研究工作,例如参与重、特大道路运输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修订《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修订卫星定位系统系列标准;编译《危险品公路运输欧洲协议》(ADR),包括近日出台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等。
图1 我国道路运输安全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刊特约记者 姜久明 摄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定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
2004至2015年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人员数量年均递增2000万人,公路通车里程年均递增11万公里左右。截至2019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汽车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出行服务同时,难免发生在途故障或遇到突发事故。据统计,我国年发生救援需求的车辆(次)数占保有量的9%~10%。道路清障救援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该领域各相关产业也迎来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2005年第7号令】明确要求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救援、维修服务网络化建设,以完善服务功能。全国相继开展机动车维修救援,例如河北、辽宁等省份都组建了由政府或协会组织牵头的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上海建立了“清障施救协作网”,推进清障救援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目前,道路清障救援行业的产业链结构包括上游业务层、中间平台以及下游救援执行层三个部分。上游业务层主要由保险公司合同、汽车生产企业合同、银行合同构成;中间平台包括多家汽车救援服务网络公司,其构建的救援网络将覆盖全国;下游救援执行层为各地的道路清障救援公司,他们从中间平台获取业务,为客户直接提供救援服务。
图2 我国道路清障救援行业的产业链结构
目前,针对道路清障救援,部分省份成立了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以协助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完成行业组织、协调、服务以及监督等职能工作。例如,上海市建立了道路运输行业协会道路清障施救牵引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设立了汽车维修救援工作委员会,以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健全行业管理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下发的《关于规范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2204 号),明确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是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服务的主体。各省份明确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单位的资质审查批准;部分省份明确了道路清障救援工作必须由具有资质的清障救援服务机构实施;上海率先将道路清障救援行业纳入行政许可管理范畴。
部分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布了行业开业技术条件,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道路清障救援企业开业审批提供了依据。例如,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行业标准《道路车辆清障救援操作规范》(JT/T 891-2014);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制定了团体标准《汽车救援服务管理规范》(T/CADA4-2016);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道路清障施救牵引业开业技术条件》。
部分省份清障救援企业“各自为政”,尤其是社会救援处于“无人管”的境况,行业市场行为极不规范;部分省份将清障救援行业划分至维修行业,但维修救援只是清障救援服务的形式之一,单纯套用维修行业的管理规定明显既不合理,也不适用。
目前,我国共有清障救援企业8000余家,救援品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准入、考核、退出等机制缺失,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存在闲置现象;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诚信自律,“天价拖车费”等事件时有发生,负面新闻常上“头条”。
究其根本,一方面,确实有清障救援企业实行不法经营,对事故车或故障车进行托牵、拖牵或背载运输乱收费的情况;另一方面,有时客户对救援项目收费标准不清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本刊特约记者 宋荣敬 摄只有不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业经验和职业素养,才能全面提升救援队伍的整体实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安全出行。
本刊特约记者 姜久明 摄救援企业也应注意加大资金投入,配齐配足救援装备,建设完善装备存放场地,从而确保清障救援效率。
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救援从业人员尚未纳入专业技术工种管理,职称晋级诉求无法解决。与此同时,从业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未经过专业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即上岗。在实际清障救援过程中,发生过许多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技术不够熟练等原因而对被施救方造成财产甚至人身安全损失的情况,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我国救援装备行业经历了整体引进、吸收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救援装备专用化程度偏低。一方面表现为装备功能不到位,对发生在隧道、山区、桥梁等作业空间受限的复杂环境下的交通事故清障救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安全、规范、高效”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装备专用化方面存在瓶颈,目前,我国救援装备缺乏专用底盘,普遍采用载货汽车的二类底盘加以改装,但其受力方式、结构、布局等均不能满足清障救援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目前清障车制造厂家均为改装厂,总体呈“散、小、弱”的现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投入不足。
道路清障救援属于技术服务,其服务过程涉及技术标准、作业规范、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等。当前,我国清障救援的相应标准、规范仍不完善健全,尤其是面向特殊条件、复杂环境,以及针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的专业清障救援,方法和手段都显得极为有限。
图3 我国道路清障救援行业的法规标准要求体系架构
为规范道路清障救援行业市场行为,维护用户和道路清障救援企业的合法权益,道路清障救援行业要逐步迈向从业人员职业化、业务处理高效化、经营服务规范化、企业发展品牌化、行业面貌现代化的“五化”发展目标,提升清障救援服务品质。
明晰道路清障救援行业在交通运输行业内的上级主管部门及职责界定,成立国家级的道路清障救援行业协会或联盟,形成“政府—协会或联盟—清障救援企业”的三层管理体系,从而健全行业管理机制,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相关协会或联盟是一个比较有建设性的思路,它通常是指企业间结成的一种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联盟成员可以限于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或是同一产业链各个组成部分的跨行业企业。成员间一般没有资本关联,地位平等,独立运作。
图4 我国道路清障救援行业的管理体系层级
实行清障救援企业的资质评估分级制度,明确不同等级清障救援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将清障救援从业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工种管理,健全对其的专业化培训、考核体系;完善清障救援行业管理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品质。
推进道路清障救援服务标准化,就是要通过对术语、装备、企业、人员、服务等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提高相关标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提升道路交通清障救援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十三五”颁布实施清障救援相关标准奠定基础。
立足于我国国情,围绕提高清障救援处置的高效性和专业性,强化智能技术在清障救援装备上的应用,推动道路清障救援装备向模块化、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模块化即通过组合装备模块,实现个性化的作业需求;轻量化则是通过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达到轻量的目标;智能化则主要体现在救援作业过程中的预警和干预等方面。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综合救援教育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救援企业进行专项清障救援演练与交流,评估救援企业突发事件预案及专业化培训效果等,促进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道路清障救援行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且针对专业技能培训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为适应近年来道路清障救援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亟需编制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教材,填补行业教育体系的空白,以提高道路清障救援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救援力量联动平台、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化分配。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将道路清障救援服务纳入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立“联动指挥、统一标识、反应讯速、准确高效、装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
扎实推进高速救援工作再上新台阶,才能真正承担起公众“平安出行守护者”和“美好出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使命。
链接:
道路清障救援服务标准化
救援术语标准化:明确规范清障救援领域中专用的或常用的术语及其定义。
救援装备标准化:制定清障救援装备的技术性能要求、分类及等级划分标准。
救援企业标准化:制定清障救援企业开业条件及等级划分等标准。
救援人员标准化:制定清障救援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技术要求。
救援服务标准化:制定专业化的清障救援操作服务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