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2020-02-27 11:47:38李晓东1郭云霞1梁法禹郭林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圆孔导丝偏头痛

李晓东1,郭云霞1,梁法禹,郭林静

偏头痛临床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方法不统一,治疗效果欠佳,且反复发作,已成为临床上的顽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部分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FO)存在密切关系,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开展28例卵圆孔介入封堵术治疗PFO合并偏头痛,现回顾性分析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经验并评估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于我科接受PFO介入封堵治疗的28例病人,年龄16~63(43.31±16.22)岁,其中男12例(42.8%),女16例(57.2%)。术前所有病人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右心声学造影(c-TEE)等检查[1],明确PFO诊断。TTE阳性率78.6%(22/28),TEE阳性率100.0%(28/28),PFO直径为(4.3±0.9)mm,c-TEE右向左分流(RLS)均阳性,大量RLS 25例,中量RLS 2例,少量RLS 1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2];TTE、TEE、c-TEE等检查明确诊断PFO;偏头痛症状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排除标准:存在脑血管意外病史,存在严重颅脑器质性疾病、颅内动脉瘤等其他可能引起偏头痛的病因,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病人,伴有感染性疾病或者凝血明显异常病人。

1.3 方法 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心外科高年资医师于介入手术室完成手术。平仰卧位,消毒铺无菌单,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股静脉穿刺,成功后经右侧股静脉注入肝素(100 U/kg)进行全身肝素化。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6F端侧孔导管携泥鳅导丝通过卵圆孔至左心房,更换260 cm加硬导丝,将输送鞘管沿加硬导丝送至左心房,撤出导丝,送入PFO封堵器,释放左房伞盘后回撤固定,释放右房伞盘,推拉试验判断封堵器固定情况,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及对瓣膜有无影响等,正常后释放。所有病人均采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的 PFO专用封堵器。术后均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持续时间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统计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术中及随访TTE观察封堵器形态、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情况。偏头痛症状评分:在院期间通过面对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对病人进行随访,并对其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头痛影响测定(HIT-6)评分[3]。通过评分评估头痛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数越高提示影响越大,≥60 分提示严重影响生活(头痛阻碍家庭、工作、学业或社会活动),56~ 59 分为很大影响,50~55 分有一定影响,≤49分很少影响或不影响。

2 结 果

2.1 介入封堵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 26例介入成功,2例因导管导丝无法通过卵圆孔放弃手术,成功率92.9%(26/28)。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35 min术后24 h行胸部X线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术后3 d均顺利出院。所有病人在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HIT-6评分情况 26例偏头痛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5例完全消失。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HIT-6评分,术前>60分22例(84.62%),术后>60分仅有1例(3.85%);术后<49分20例(76.92%),相比术前,认为介入封堵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偏头痛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详见表1。26例偏头痛病人,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HIT-6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HIT-6评分相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偏头痛症状仍有缓解趋势,详见表2。

表1偏头痛手术前后HIT-6评分情况单位:例(%)

时间例数≥60分56~59分50~55分≤49分术前2622(84.60)2(7.70)2(7.70)0(0.00)术后261(3.82)2(7.70)3(11.54)20(76.94)

时间例数HIT-6评分术前2672.69±9.85 术后1个月2646.23±6.50①术后3个月2640.23±3.95①术后6个月2638.31±2.98①②

与术前比较,①P<0.01;与术后3个月比较,②P<0.05。

3 讨 论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上的先天性解剖裂隙,胎儿发育过程用以维持血液循环,出生后卵圆孔多数可自然闭合,3岁以上卵圆孔仍未闭者,称为卵圆孔未闭。PFO是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约为25%[4-5]。中国成人原发性头痛患病率23.8%,其中偏头痛占9.3%,世界卫生组织将偏头痛列为致残原因[6]。目前研究认为,偏头痛是一类常见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现阶段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一般,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有报道显示,偏头痛病人中PFO的发生率为30~40%,有先兆偏头痛更高达48%~70%,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7-8]。近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生与PFO存在密切的相关性[9-10],其可能的机制是血液中的化学物质(5-羟色胺等)以未闭的卵圆孔为通道流入脑部血管末梢引起偏头痛[11],血液循环中的5-羟色胺主要经肺脏的单胺氧化酶代谢,但当PFO存在右向左分流时,5-羟色胺等多种活性物质可直接通过肺循环的滤过功能,进入左心系统,脑血管末梢大量堆积,引起偏头痛[12]。女性偏头痛病人更常见,月经期发作更频繁,可能与卵巢、子宫合成激素增多有关。本研究中女性病人比例(57.2%)高于男性(42.8%),部分女性病人诉月经期偏头痛发作更频繁、持续时间较长、头痛程度较重,也符合这种假说。此外还有反常栓塞机制[13],近年来也得到很多证据支持,通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压力,但当咳嗽或者valsalva动作时,右心房压力出现一过性的升高,右心系统血栓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脑、肾及外周系统栓塞,称反常栓塞(PDE)。PDE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始动发生机制[14]。在本研究中,PFO介入封堵术后,HIT-6评分明显降低,26例病人的偏头痛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5例完全消失,考虑可能是PFO封堵终止反常栓塞的右向左分流通道。

1992年,Bridges 等首次报道应用封堵器进行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治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5],但介入封堵对治疗PFO合并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不多。PFO介入封堵术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并发症较少,有经验的心外科大夫局部麻醉30 min内均可完成。本研究中26例介入成功,手术时间20~35min。最新研究

发现,PFO介入封堵术后心包积液或填塞的发生率为0.3%,封堵器栓塞或移位发生率为0.4%[16]。本研究中仅2例因导管导丝无法通过卵圆孔而放弃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高,所有手术病人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针对卵圆孔直径较小,目前有学者提出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行PFO封堵术,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目前我院已完成2例此类手术,但安全性及疗效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给临床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临床疗效方面,26例病人在接受PFO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IT-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也有继续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T-6 评分可很好地反映病人头痛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的影响,说明PFO介入封堵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偏头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从侧面证实了卵圆孔未闭可能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该引起重视,尤其是以偏头痛等神经症状首诊于神经内科的病人,应考虑到卵圆孔未闭的致病因素。

本研究局限性是:样本量偏少,对偏头痛症状的评价指标较少,主观影响较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等进一步证实PFO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运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病人,手术安全高,临床疗效好,临床上针对有明确适应证的病人,应积极行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治疗,治愈或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圆孔导丝偏头痛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01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
基于光电检测和PLC控制的自动化圆孔倒角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斑马导丝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6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
厄米-高斯光束通过圆孔衍射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
物理与工程(2011年5期)2011-03-25 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