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双鱼
张健
1971 年出生于江西赣州,深圳市宝安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新安街道办事处文化体育中心文艺专干。舞蹈、编导节目1999 年8 月代表深圳市参加“全国计划生育调演”三人舞《背仔乐》,荣获全国金奖;2001 年7 月,舞蹈《奔腾》参加“飞向未来”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荣获金奖;2008 年10 月,创作舞蹈作品《太阳升起的地方》参加“深圳市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群众文化汇演”荣获金奖及“宝安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文艺汇演”一等奖;2011 年5 月,作品《进城》参加“深圳市第七届外来青工文体节”荣获金奖;2012 年7 月,作品《梦非梦》参加“深圳市第七届外来青工文体节”荣获金奖;2018 年6 月创编的舞蹈《炫舞梦境》获宝安区第七届舞蹈大赛银奖等。
1984 年,13 岁的张健,入读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分校舞蹈班。这所学制五年、寄宿型的中专学校,对于懵懂少年的张健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至今说不清楚,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舞蹈专业,或许是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基因,又或许是天性使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话剧演员”,这样的家庭氛围和组合,真是一个奇妙的缘分。父亲是冷静的,母亲是热烈的,张健说从小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好动好玩,念完小学后,去读艺术学校可能更多还是来自父母的考虑,因为那时候的中专生还可以分配工作,毕竟成绩不理想,学一门手艺总归是好事,走向社会至少能够自谋生路,何况还可以分配到事业单位,算得上吃“公家粮”,说起来还是很体面的。
13 岁的少年张健当然也有不甘和委屈,尤其是练功的艰苦程度超乎想象。基础的压腿,拉筋,是第一道坎,每天反复的拉抻动作,“仿佛能听到身体每一处关节发出崩裂的声音”张健半开玩笑地说。寄宿学校也有好处,一只洗脸盆,几套换洗衣物,再没别的东西了。功课很紧,练习,练习,再练习,而且那时候不像现在专业分得很细,除了拉丁舞,中国舞、芭蕾舞、民间舞都要学,可想而知,排练上课的密度有多大。
学校几乎是封闭式的生活,虽然离家并不太远,张健也只有周日才能回家一趟,周一至周六都是练功上课。舞蹈这行,讲究童子功,到了一定年龄,身体都长开了,再练基本功非常难,所以在最好的年华遇见舞蹈,张健觉得是一件幸事,当然付出的汗水也是不能与外人道的,其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每一个舞蹈演员走上光鲜舞台的背后,是无人关注的残酷和挑战,每一个优美的动作,都来自于平日锥心刺骨的训练。从形体、站位、把杆、把下、大踢腿、小踢腿、旁压腿、前压腿、地面、拉伸、小跳、大跳等等,练完之后,人往往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在舞蹈学校的五年时间,无论酷暑寒冬,每一个学生都只能穿着薄薄的练功服,在教室里腾跃,如同鱼跃大海鸟翔天空,渐渐长出坚硬的鳞片,丰满的羽翼。古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时光飞逝,五年的历练,让张健从一个青涩少年蜕变成一个阳光大男孩。
1989 年,张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江西省赣南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这也是他送给自己的一份“成人礼”。在那里,他即将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在广阔的舞台,面对万千观众展现舞蹈演员的风采,张健抒发着他对舞蹈的理解和诠释。演出既是一份工作,也是对技艺的一种磨练,观众的层次参差不齐,表演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年轻人的表现欲特别强。
1993 年,张健从江西省赣南歌舞团调入广东省惠州市歌舞团,舞台的变换,没有改变一个舞者的初心,张健仍然活跃在舞台一线,直到1999 年,随着年龄增长,他才开始意识到,舞蹈这行,是吃青春饭的,舞蹈演员最容易受损的膝、髋、踝等关节担负着沉重的肉身,一个50 公斤的人每走一步,髋关节负重大于150 公斤;在进行跑跳等活动时,膝关节受重甚至达到300 至400 公斤。身体在反转腾挪的重负下,加速老化,那些原本轻灵的动作,变得越来越难以完成时,张健不得不思考转型的问题,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待在舞台上,哪怕他无比渴望,但时光不会定格。
“我就想我做演员已经到头了,年纪也大了,就想转行做舞蹈编导”,机缘巧合,正好惠州大学音乐系需要一名舞蹈老师,院长觉得张健各项条件都挺符合,极力邀请他去。这一次选择,张健并没有纠结多长时间,转行的想法其实早已有之,只是欠缺一个机遇。机遇来了,没有理由放弃,加上音乐与舞蹈本就关系非常紧密,张健在教授舞蹈之余,也在研究舞蹈配乐上得到了及时的补充。
为了提升自己,张健选择继续进修,他报考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舞蹈系,大学期间,张健拿过山东省大学生校园舞蹈比赛的金奖,山东省海尔杯首届校园大学生比赛的银奖,由于突出的专业水平,张健经常被学院选作代表,参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和晚会演出,他精湛的表演得到包括李双江、朱军、李咏等人的肯定、表扬。200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红旗颂》中,张健的身影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成为他舞蹈生涯中难忘的高光时刻。
两年舞蹈专业的专科学习,或许就是张健留给舞台最为耀眼的一抹色彩。之后,他又花了两年时间考上舞蹈编导专业的本科,四年时间啃下了所有的专业课程,完成了艺术人生中一次华丽的转身。四年,1400 多个日子,不仅仅是学历的提升,更多的是给自己充实了文化底蕴。从前作为一个舞者,张健可能更多地关注技巧动作的精准到位,为了赶排节目把专业训练看作重中之重,文化课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而退居幕后做一个舞蹈编导,注重的不单单是赏心悦目的形体,还要赋予舞蹈文化思想属性,宣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这就要求一个编者,不但要熟悉舞台的调度,灯光、服装、音乐等等,还要理解透彻一个编排表演的舞蹈呈现给观众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够得到共鸣。
张健至今记得《毛诗序》中关于人的情感与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关系那段十分有名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人的情感最高也是最强烈的表达方式之一,跳舞总是伴随着音乐,传达着情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刚刚完成学业,正在转型的道路观望的张健,幸运地拿到了一张走向深圳的“通行证”。
2002 年,张健无意中看到《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一则深圳面向全国招调文艺专干的启事。那时他已经在惠州生活了十年,与深圳比邻而居,张健对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并不陌生,从各种渠道也听闻深圳的迅猛发展,令人吃惊。换一个环境,或许正是转型的一个契机,张健决定去试一试。
由于是面向全国招调,加上深圳独具的吸引力,最终报考人数达到475 人,而录取的名额仅有7 人,竞争相当激烈。最终通过严苛的笔试、面试,张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过关了。
2003 年张健离开惠州,走向深圳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都市。那些西子湖畔的点点滴滴,被封存进时间的胶囊,那也是张健留在舞台的一抹青春色彩,此后他将掉头转入幕后,守望年轻人的旋转跳跃。
正式报到后,张健面临着用人单位的选择。“根据你的个人条件,男的还是女的,年龄多大”,几次接触对谈下来,宝安区新安街道成了张健的“婆家”。这段互有情愫的缘分维持到了现在,张健如今仍在新安街道文体中心,继续着他的舞蹈编导梦。
刚来那阵,张健坦言,街道并没有专业的舞蹈团队,主要就是参与群众文艺活动,在一些重要节日编排小型的晚会演出,学了一身的“舞艺”,却没有施展的舞台,这让张健多少有些失落。
好在这样彷徨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张健与一群90 后打工妹的相遇,成就了一段舞蹈奇缘。彼时,新安街道有一家企业,名叫肯发精密仪器,老板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工厂里大多都是女工,豆蔻年华的女孩,喜欢唱歌跳舞的不在少数。每逢重要的假日、每年的年会工厂都要组织晚会,张健受邀参加过一次,没想到一支颇为业余的舞蹈队,让他眼前一亮。“正好他有人,我有技术,就像厨师遇到了好食材”,张健与企业的老板一拍即合,成为这支由90 后打工妹组成的舞蹈队的老师。
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张健恍惚回到了曾经的校园时光,虽然她们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毕竟只有十几岁,可塑性还是很强。张健经过反复观察,最终固定下来二三十人的队伍,利用她们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进行编舞,排练。由于工作的关系,张健没办法长期待在厂里,他就从中选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带领她们扣动作,然后下次过来看,张健只需要作微调和修正。“就这样子没日没夜的付出,终于出了成绩。”舞蹈队不但在厂里的晚会上大放光彩,还在深圳市举办的各种舞蹈大赛里频频拿奖。因为企业特别支持,很多时候排舞也给女工计加班费,张健是不计报酬的,张健也需要这么一个平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再好的舞蹈编排还是要通过人来跳的,她们没有童子功,只能是在感觉上面,靠编导去不断把它的长处发挥出来,扬长避短”。
到了2007 年,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经营也出现了滑坡,做企业,首先效益还是第一位的,舞蹈队自然就慢慢地走向消亡。至今回想起来,张健感到惋惜之余,也特别理解企业的难处。“那些90 后的女工,现在也快三十岁了,其中还有几个仍然保持联系,但没有人往舞蹈这行走。”哪怕是一个专业舞蹈演员的黄金期其实也并不长,他们期望的不过是在短暂的艺术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做到了,有人放弃了,都挺正常。
没有队伍带了,张健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群众文艺上,零零散散教一些孩子、老人家跳舞,比赛对于张健来说,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舞蹈应该回归一个生活的常态,让比赛的回归比赛,让娱乐的继续娱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追赶上来了。新安街道的广场舞队伍就有五六十支,22 个社区,每个社区基本都有文化钟点工,张健也经常下去社区,带领这些业余队伍跳一跳,政府的文艺活动更加注重服务的属性,竞赛出成绩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文艺服务下沉到社区基层,到人民中去,是最近几年张健看到的转变。
新安街道是宝安区政府所在地,每年春节都有隆重的庆祝活动,有麒麟队、武术队、腰鼓队的巡演,还有歌舞晚会,最早是在宝安群艺馆广场演出,海滨广场建成后,就固定在那里。张健经常负责整台晚会的导演,怎么策划编排,节目衔接,灯光素材等等,观众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幕后注视晚会推进至高潮部分的张健,和观众看到的,听到的,是这片热土上鼓舞人心的音乐、舞蹈和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