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颉
读书与旅行,是我们礼遇历史、触碰文化的最好方式。
文字肆意流淌间,我们深入文化的精髓,跟随其兴起、辉煌、沉浮抑或衰微,品读文化这几千年炼就的气质;山河锦瑟流连中,我们跨越时空维度,在直击心灵的视觉碰撞里体味文化的厚重感,洞察文化的生生不息与传承发展。每一次翻开书籍的扉页,踏上奔赴远方的征途,都是行者无疆的快乐之旅。
记得少时泛览《文化苦旅》,独对《黄州突围》一文印象深刻:大文豪苏轼迈着踉跄的步伐,奔走四方,宦海浮沉,积聚着无人理解的愤懑与痛苦,被贬至黄州这个北宋时期还很偏僻的小镇。字里行间勾勒的画风悲凉又沉重。“黄州”这个因苏东坡而出名的地方,饱经历史的凄风苦雨,让我心怀向往又踌躇于它的苦涩。
戊戌年的初夏时分,循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我来到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黄州。抵达当日恰逢阴雨连绵,禽鸟低飞盘旋,嘶哑哀鸣,让人的心绪也凄惶起来。我在雨巷中穿行,路遇一老者拄着拐杖蹒跚而行。他身着旧时的布衣,几处补丁赫然在目。这不合时宜的穿着,孑孓而行的冷清,是黄州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幸而第二天艳阳高照,我们驱车前往“东坡赤壁”。诗人在此“一尊还酹江月”:酒是浑浊的愁思,纷纷扬扬地被洒向江面,溅起微波又瞬间消散。他将得意与失意,旷达与困顿统统抛下,只用最纯净的情感,去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兴许能看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吧,我想。
行至“赤壁”,只见赤壁褐土,峭亭杂草,登壁眺江,江面上轻舟数只,悠悠从流,无问西东。在江的另一面,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阳光妩媚,衬得楚天越发辽阔,所有景象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熠熠生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造就了文化,而文化也赋予了自然更深邃的意义。眼前的黄州,背负着历史的苦涩,却也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纵观东坡坎坷的一生,其虽不愿妥协而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却成就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高峰,留下“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深刻见解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士大夫精神,永远地滋养着后人。个人命运的偶然性与精神不朽的必然性,在东坡身上完美契合。
黄州之行,山水脉脉间我重温了历史的苦涩与厚重,更发现了文化的绵延与坚韧。千百年来,自然與文明相互映衬,砥砺传承,作为读者和行者的我们,幸运地见证着这种和谐绵长,乐之所乐,无以复加。
教师点评
跟随作者的笔触,循着东坡的足迹,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黄州。作者的黄州初印象一如当年被贬至此的苏轼———冷清、孤寂。不知道是黄州的山水解开了苏轼的哀愁心绪,还是苏轼的放达乐观感染了这一城山水,“东坡”的“赤壁”虽是峭亭杂草,在作者眼中却是一派雄浑壮阔。历史与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碰撞出一个“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亦碰撞出这篇学生佳作。
(宁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