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
全国人大常委会24日通过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17年前的非典和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源头可能都与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这使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尤为必要。而在法律层面明令禁止的同时,从观念上着手,通过加强食品教育改变围绕食用野生动物的错误认知,同样重要。
滋补、猎奇、炫富、攀比、显示慷慨等畸形认识或动机,为野生动物或其他畸形食材消费提供了土壤。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些观念和饮食陋习的形成又跟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长期缺失食品教育不无关系。而要改变这类“愚昧”,就需及时将有效的食品教育融入我国教育体系。
事实上,食品教育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体系。比如说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K—12教育体系中就有完备的食品教育。日本、德国、英国、荷兰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韩国、巴西等,也都有系统的食品教育。食品教育并非字面上的简单含义,在教学中不仅教授食物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把培养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健康的生命观和爱国主义等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进去。
我国食品教育还处于起步前阶段。有的中小学校在安全课中有食品安全内容,部分生物课、思政课也包含了些许内容,但距离形成体系还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很简陋。有关部门已对食品教育加大关注,如教育部推动开展了“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另外也有一些大型企业、NGO等进行食品教育尝试。
现代中国的很多文化价值观、习俗和习惯都来自于我们悠久的农业文明。某种程度上说,食品教育早已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中,著名唐诗《悯农》就可以说是我国一千多年来食品伦理教育的典范作品之一。中医中药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然,在缺乏现代科技、物资时常匮乏的古代社会,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和流传下来。正因如此,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纳入系统性的食品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可以食品教育为依托有效促进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促进国家和民族认同,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另外不少研究显示,随着物质条件发展,中国人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人生早期阶段接受系统的食品教育,也有利于完善人们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技能,并对国民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有利于抵制和破除不科学的观念和陋习,提倡健康、环保、符合伦理道德的饮食文化。接受过系统食品教育的人能够理解野生动物并无“传说中”的那些特殊功效和营养,反而存在疾病、寄生虫等诸多风险。而且食用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不仅违法,也有悖于伦理道德和现代主流观念。有了社会上自发的抵制,野生动物市场自然无法存续。
再者,开展系统性的食品教育,还有利于对外推广中华饮食文化,起到提升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等诸多积极作用。
有效的食品教育投入小,收益大,对国民影响深远。虽然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增加了科学课程,但系统性的社会科学课程基本处于空白。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食品教育应尽快嵌入中国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国家主导,管理到位,建立科学系统的食品教育体系。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以及关爱青少年的社团机构等应有效组织,在不同领域推动食品教育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基本素质课。
二是在教育体系中分层次导入特色化的食品教育。在坚持科学观念与正能量并重的前提下,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阶段的食品教育和评价侧重点应该有差异;不同地域、气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食品教育也应有差别;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样应该有差异。另外还应积极推动新型公开课程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推广。
中国具有开展高水平系统化食品教育的丰富资源。用好这些资源,提倡科学健康的营养知识与饮食文化,这对教育的发展与推动社会功能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