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涛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财经系,四川 成都 61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国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多数研究对课程思政的本质与作用、内容与形式、问题与原因、方法与路径等方面还缺少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证明,最高明、最有效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通过各个学科专业和各门课程自然渗透、有效迁移来实现的。但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往往是两个相互独立、封闭运行的系统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探讨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及实施。
供应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模块,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主要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通过《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徐达到以下程度:
1)系统地获得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
2)掌握供应链管理方法应用、供应链设计及优化、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运作(供应链环境下的需求预测、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等核心知识,并了解供应链前沿动态及行业发展。
3)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中国与世界企业的优秀供应链管理案例,并借鉴其优势经验和典型项目,不断拓宽学生供应链知识的边界,培养中国新一代供应链行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能力目标,通过《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需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1)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信息获取和信息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观察、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供应链端到端过程中成为具有高等应用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具有优秀的供应链管理实战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供应链理念的指导下从事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配送、运输及调度、以及从事物流项目方案的设计、策划、执行和运作等相应的物流作业及管理工作;
三是素质目标,通过《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德育素质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提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
2)树立创新求进意识,将采购创新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树立坚定“四个自信”,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找出差距,坚定信心,不断提升学生供应链管理专业水平和技能、管理水平,使学生顺利转型为供应链行业工作者。
首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工匠精神的技术性人才。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中贯穿以上的核心思想价值。
其次,通过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进课堂的教学改革,充分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专业知识和思政内涵两方面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最后,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在专业课程中加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将中国先进的供应链企业和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案例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培养学生投身于中国供应链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1)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将爱国爱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融入课堂教学,形成课程教学设计和教案。
2)建立本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企业教师纳入本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校企共同育人,将课程思政与企业用人标准紧密结合,培养出遵守职业道德操守的合格人才。
3)建立《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出教学考核评价量表。将课程内容与职业素质,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结合,整合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时的表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在学习阶段,注意向学生灌输专业意识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校内外实训阶段,密切与企业、学生沟通,将品德和敬业度加入职业素养考核。
4)建立典型案例进行推广,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形成现代学徒和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在本专业跨年级之间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将典型案例在学校官网宣传推广。通过学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典型案例进一步在企业中进行示范推广,形成校企共同育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