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强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 天水 741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文明成为我们国家比较重要任务。古建筑作为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标志,同样更是我们国家古代社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的载体,古建筑应该被我们保护、继承下去,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城市良好形象塑造的根基,是我们国家引以为自豪的地标建筑。所以保护古建筑应该抓紧行动起来。
1)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旅游业作为精神文化活动的重心,对于缓解人民群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古建筑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座城市的访问率,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是闻名而来到这个城市的,就是冲着古建筑这个名牌效应,访问古建筑就相当于重温历史、故地重游一遍,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古建筑作为现代人们娱乐的场所,更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
例如:北京万里长城,长城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很多人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爬万里长城,去体验当时劳动人民的辛苦,去感受“孟姜女哭长城”的不易。
2)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说到现代建筑可能就是一种个性美,但是提到古建筑就会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古建筑不仅仅是体现在设计上面的外在美,更是体现在文化上面一种内在美。从古到今,古建筑的存在更是见证了一个城市由衰落到繁盛的局面,只要是有这个古建筑的存在,这座城市的记忆就一直存在。
例如:杭州西湖的断桥,众所周知,一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带火了这座断桥,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听到断桥的时候,就会想到杭州。
由此可见,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文化上,更是对一座城市的记忆、展示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这同样也是现代人民群众呼吁保护古建筑的意义所在。
3)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点红,记录我们整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古建筑不仅吸引了我们国内的一些旅游游客,同样也深深吸引了西方国家的大部分国外游客,更是有很多的西方建筑学家纷纷仿照中国古建筑的风貌进行修建。可以说,古建筑的存在,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就是民族自信心的 彰显[2]。
例如:故宫、圆明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都是我们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古代人民劳动的成果,是传承的佳作。欣赏这些中国的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了一本历史书,每一页都比较沉甸甸。
1)做好城市规划工作。人们经常评价一座城市是从这个城市中建筑开始的,建筑作为城市的第一印象、第一标签,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城市的政府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做好一个城市的规划工作,既要保护古建筑,同样又要兼顾现代城市发展建设。所以,相关城市规划的工作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再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眼光将古建筑很好地融合到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去,充分协调好古典美和现代美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筑而不断奋斗、努力。
例如,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莫高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甘肃敦煌这个城市的发展,敦煌也利用莫高窟古建筑的风格美进而打造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
2)积极培养古建筑专业的人才。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我们国家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程度不断在加深,所以相应的古建筑保护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国家应该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对古建筑形成系统的保护,让古建筑不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庇佑下开展保护工作,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古建筑的保护工作[3]。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支持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古建筑的保护效果却和过去相比大有不同,质量明显翻倍上升。地方主导古建筑的人才、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而国家政策支持的古建筑保护人才,一般都是具备高专业、高素质、高技术性的人才,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问题也处理得比较全面。
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现阶段古建筑被破坏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应专业的古建筑保护人才,虽然在部分高校开设了古建筑保护等相关专业,但是报考人数却少之又少。所以,要想解决古建筑被破坏的问题,就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古建筑的保护事业中去。
例如:河北怀来鸡鸣驿、浙江省东阳卢宅、山西省碛口镇村落、甘肃秦城天水的古楼群建筑、云南团山历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区的石林等等,都是我们国家濒危的古建筑遗址。除此之外,扬州唐城遗址部分古城墙和护城河遭破坏、陕西洋县唐代公主墓遗址遭破坏,还有老少皆知的圆明园遗址等等,面对被破坏的古建筑,我们国人心痛不已,所以,要积极培养古建筑保护的人才,让我们国家的古建筑不再被破坏。
3)提高科技含量。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的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特殊性,并且要保证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去改变古建筑的历史特征。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都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前期的考古资料和历史资料相佐证,调查、研究、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开展相关的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研究、互相配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科学知识对古建筑进行考究,能够达到对古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如果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相比于传统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古建筑,采取保护古建筑的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
例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古建筑。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作为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古建筑对于我们国家考古方向有着深远又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留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团结力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后人,我们理应肩负起保护古建筑的责任。